基于循征设计理念的医院房间小细节设计
从患者体验出发的设计,其实在医院建筑的设计中已经早就得到了建筑师的普遍认同,基于此有一个概念叫 EBD(Evidence-based Design),即循证设计。
“循证设计”理论的出现,以1984年德克萨斯A&M大学建筑学院Roger Ulrich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窗外景观可影响病人的术后恢复》一文为标志。该文描述了对同一走廊两侧病房内的患者进行为期10年的随机对照试验,其结果证明一侧病房窗外的自然景观,比较于另一侧病房窗外的砖墙景观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所需止痛药的强度和剂量。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它首次运用严谨的科学方法证明了环境对疗效的重要作用。而Ulrich教授也因此被医疗设计界公认为循证设计理论的奠基人。
我们还是来结合案例看看:
普林斯顿大学的新医护中心的病房
医院外景
病房平面图:
发现什么不同没有?对,病房的平面是不规则的!为什么?这和我们以往的设计经验不符合嘛,房间还是要方方正正才比较好用,为什么在这里要采用一个奇怪的形状。
我们按着床的平行线画两根辅助线看看。
很明显,窗户一侧向床位倾斜靠近了,而门的一侧则是向外倾斜远离了。如果你认真看过上面摘录部分的话就一定明白窗户这么倾斜的原因。是了,循证设计理论的啼音就是那篇《窗外景观可影响病人的术后恢复》论文,而这便是履行这条研究的例证。而且在我们从下图可以看到,巨大的开窗引入了更多的阳光与景观,这对于患者的康复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侧的门呢?这我们就得借助另一张图来展示了:
门口窗户与隐私窗帘
门上有是有着一块透明玻璃的,医生与护士可以在不干扰到患者的情况下观察患者的情况。当然,如果患者需要隐私的时候,门后有门帘,是可以拉上的。
再回到平面图:
一般来说我们习惯于将病房两两一组镜像布置,而在此案例中,每一个病房都是一样的,这样可以使得医生护士或患者在更换病房时会更加容易适应一点。
另外,门口的柜子也是暗藏玄机,这个柜子是在病房内与走廊上分别有一个门的,医生病人可以在此交换药物与器械而不用干扰对方。
双开式药械柜
房间不仅仅是考虑到患者,同时也为患者家属考虑。每一个房间都有一个“家庭区域”,就在病床旁边,这里有一个折叠沙发,打开可作为陪护家属的临时睡处。
折叠沙发
在病床的正对面是一块42英寸的屏幕,在这里预设有病人参与系统,一方面可以使治疗更透明化,让患者更加了解自己目前所处状态与治疗方法;另一方面也给患者及家属的娱乐带来了更为方便的选择。
42英寸电视屏幕
在电视屏幕的下方,此处设有一个工作桌与阅读灯,包含电源接口、电脑、手机接口即无线网接入,满足病人或医生的临时办公需求。另外墙面在此被设置为可擦除、有磁性的白板,可以在此写上病人的注意事项等信息,并方便放置便签等。
工作台与白板
每一个病房均设置有区别与门口药械柜的病人私人储物柜,在此处病人可以方便、安全地储存自己的私人物品。
壁柜
在病房内还设置有个人电脑终端,在此医生可以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更清晰直观准确与方便地就病情进行沟通,并可以更快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更新。
病房电脑终端
房间内的洗手台使用全非接触式的,在使用水龙头与洗手液时完全是采用感应模式,这可以使患者尽可能少地接触到细菌,也防止了患者与家属的交叉感染。
非接触洗手台
每一个病房均有自己独立的空调控制终端,允许患者自己选择室内的温度。另外,空调系统采用更为强力的滤网与杀菌系统,保证进入室内的空气位100%健康的新鲜空气,防止不同病房之间的交叉感染。
独立控制终端
另外,记得我们开头提到的平面吧,在走廊上平面就不是平滑地而是有着强烈的凹凸,这种平面形制加上走廊里和病人房间里的吸音材料有助于减少噪音,保证医院内,特别是病房内的安静环境。
不规则平面与吸引表面
建筑室内大量采用抗菌表明,如地毯与门帘,均采用了抗菌材质。
抗菌表面
在病床的旁边便是私人卫生间,在其内也带有浴室。在病床到卫生间的路途上有扶手,在卫生间内也设有扶手,防止病人摔倒,更方面老年人或腿脚不便的人使用卫生间。
扶手与私人卫生间
滑动的浴室门可以减小病人和工作人员开关门的噪音,同时,门上的磨砂玻璃允许自然光进入与夜晚时卫生间的灯光透出。。
滑动门与磨砂门面
在床头上方设置了一柔光灯箱,为房间提供柔和的灯光照明。同时在床下和扶手下面的从床到浴室设置的照明灯,有助于减少夜晚因黑暗带来的危险。
照明设置
最后,病人所处的时间的最长的床也是智能化的结晶,床的高度可调,最低可以降至16英寸(约40厘米),以防止病人从过高的床上跌落,并可方便病人下床。病床同时采用舒适的床垫,缓解病人久卧的不适感;在床内部还内置有秤,可以随时检测病人的体重等生理指标。
另外,如果高危病人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起床,床会自动与护士联系,以防止发生意外。
智能化可调床位
最后,我们用一张图来总结下在EBD支持下,这么一个病房可以为患者考虑到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