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拆书,写出高质量的拆书稿?求指导?
“拆书稿”是最近几年流行的新形式,有小部分是书评形式供其他人了解书籍内容,更多的是配合有声平台,作为制作有声读物的文字底本。
这种稿件如果追求精品,制作难度不小,所以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粗制滥造的拆书稿,甚至出现了侵权等行为。但写作拆书稿的收益还算可观,曾经有平台向我约稿,报价大概是1000元一篇,这个价格在市场上算中等偏下,当然参考的标准是优质稿件。
下面就来谈谈“拆书稿”写作过程中的几点要求和应该避免的误区。
第一、字数限制,正文部分应该稳定在6000字上下
拆书稿的出现更多的是为了配合日渐兴起的有声平台,所以创作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考虑有声平台的限制。受众选择听书是因为时间的不充裕,自己翻看书籍的时间要远长于听书,而听书所获得的效果虽然不如自己亲自阅读,但从时间的性价比上看还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根据正常语速,一个人一分钟大概能读180字,算上延迟停顿和引题、总结等部分,精华部分6000字大概能花费半小时,总体时间大概在40分钟左右,类似一节课。非常适合受众在走路、乘车、用餐等等零散时间进行收听。
在拆书稿的正文之前,一般会插入问候语、平台信息以及书籍介绍,这些都会由向你约稿的有声平台提出要求,格式和语言都比较固定。而在正文之后,一般会对精华部分进行总结,提炼出几点重要信息,加深一下听众的印象。
当然,以上的方法适用于将一本中等内容的书籍拆解为一篇文章,如果是部头比较大、专业知识点极多的书籍,可能会根据章节拆解为一系列的稿件。但实际上就是将书籍按照自己的标准分割好,进行逐一拆解而已,难度和上文讲述的差不多。
第二、语言风格,行文时候要牢记“半口语化”
众所周知,书面语言和语音播报是有较大差异的,有时候书面写作看起来顺畅明朗,但转化成语音的时候就会显得别扭。所以,时刻牢记,“拆书稿”是将书籍转化为有声读物的底本,在创作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口语化”,不能全都使用书面语言,否则就会显得呆板生涩,不够灵动。
但是因为是对书籍进行拆解,以讲解知识点为主,又不能太过随意,否则会显得态度不端正,引起受众对该产品质量的怀疑。生活中没有太大意义的口头语不能写入稿件,也尽量避免感叹词的应用。在不影响“干货”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与观众沟通的语气,产生共鸣。
比如能用“就像我们都知道的……”就不要使用“众所周知”;也可以适当使用反问、设问等等修辞,能更好地引起听众的思考,而不是单纯地去接收。
针对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边写边读,写一部分读一部分,不合适的地方直接修改,之后再写下一部分,这样会使得稿件的连续性提高不少。这一部分工作很重要,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需要熟能生巧。
第三、书籍选择和拆解方式,是最为重要的两个要素
“拆书稿”经常会出现侵权现象,那是因为这些“拆书稿”犯了严重的错误,最主要的是有两种情况:
有些稿件选择的书籍没有取得版权方授权,这样的书籍被拆解会构成侵权风险,需要承担责任,所以在书籍选择的时候,要选择平台提供的书籍。只有平台获得了版权方的授权,才能进行书籍的拆解。当然,如果是无版权书籍,就没有这个要求了。
很多拆书稿是对原作品观点的提炼和概述,这种行为会构成侵权。相当于将作者的观点搬运到有声平台,实质是一种洗稿和抄袭。
在书籍拆解过程中,需要记住两点:
书籍本身观点和拆书稿作者观点要有合理的比例,一般是三比七。
在精华部分,三成是书籍本身的观点,而七成是拆书稿作者自己阅读了该书籍之后所获得的感悟,一般是表达对内容的赞同,如果文字功底好的读者,也可以表达质疑和反对,一切以有声效果为主。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结合现实生活的案例或者有趣的小故事,让受众有感同身受的气氛,便于吸引他们继续听下去。否则半个小时干巴巴地讲述,会造成受众的疲劳。
要牢记书籍观点只需要提炼,不得讲解得过于透彻。
“拆书稿”和有声平台是商业性质的,最终要实现的目的是为了引导购买,所以“拆书稿”的目的,是让受众清晰地感受到其介绍的作品有仔细阅读的价值,进而引发购买冲动。
从这一点就应该知道,真正的“拆书稿”是不会侵权的。
但是这其中有一个度,既要让不想购买的听众有一定的干货收入,也要让想进一步了解的听众有购买的欲望,需要把握好其中的平衡。如果只为了后者,那么必然会让前者不满。要知道,知识如果有太明显的铜臭味,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
至于具体的过程,其实都差不多,只要思路正确,如何拆解是个人习惯了。可以根据目录进行观点提炼和划分,同样也可以根据在阅读时所做的记录进行整本书的提炼,起好小标题,搭建文章框架,然后再进行内容填充。这些都是写作的基本规范,反倒是最为简单的。
除此之外,写好一部“拆书稿”的前提是,真正去阅读该作品,做一定的知识储备,否则是无法完成高质量稿件的,这一点一定不能取巧。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