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有月小说《骗不死人》(十三)

三江有月小说《骗不死人》(十三)
接近傍晚时分,圣旨和贵宾们陆续都到了。隆重而简短的欢迎晚宴以后,慧思带大伙儿对般若寺进行了一次比较详细的考察。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和现在的宴会不同,那个时候吃饭并没有特别多的程序,虽然开了好几十桌席,斋菜上了许多道,弄了不少山珍,素酒也备了一些,但程序比较少,闲话不多,再加上慧思本人不喝酒,没有延长吃饭时间的由头,这宴席结束的时候,天还大亮着。
一般情况下,宴席散得越早,赴宴之人往往吃得越饱。而时间越长,参与者多半都吃得不会太舒服。比如我年轻的时候,在疲惫地结束长达几个小时的高档饭局之后,赶紧杀回住所,第一件事情往往是找袋方便面泡起,似乎就如这些年电视里那些为了方便面可以什么都不管不顾的广告明星。
(从我当时的经验看,但凡有点别的热食,我肯定不会对方便面产生任何兴趣,而现在,似乎因为饭量减少,自然更不会打那些方便面的主意,生怕跟那些头面人物发生什么冲突。)
天没黑,主人和客人们又吃得挺饱,山里面也没有什么卡拉OK、桑那、洗脚之类的流行娱乐活动,天气还很热,大家自然就要选择散散步吹吹山风,自然就会扎堆跟着慧思听他的介绍。
这个所谓考察活动似乎不是主人刻意安排的,议程表上根本就没有写。实际上,这个活动并未出慧思的预料之外,也是他那系列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
人瑞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预料到事情的发展和变化。
很小的时候看《三国演义》和其他类似历史小说,甚至更早的时候看那些个连环画,最崇拜的便是那个能掐会算、料事如神的孔明诸葛亮,他动不动就交给关羽、张飞、赵云等五虎上将或者阿猫阿狗那些家伙一个或者几个锦囊,让他们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打开,那里面一定有个逆转乾坤的招数,让我有时都觉得那五虎上将根本就傻乎乎的,混个名头完全是沾了军师或者丞相的大光,实际上并没有多了不起的大本事。
等我年纪大了一些,能够看到所谓的历史,特别是能从历史的缝隙里看出一些东西的时候,越来越觉得诸葛亮似乎并不怎么牛,但却发现历来人们对这个有些玄乎的诸葛亮的崇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几乎都死心塌地认为这个人就是智慧的象征,是古往今来最正直、最忠心、最有学问、最能治国、最善策划、最善外交、最爱民、最知人善用、最会打仗、最会说话的(此处省略三万字),总是觉得难以理解。
人们甚至还在全国各地修了无数的武侯祠之类的建筑,其中最大也是最有名的一处就在四川的成都。
成都的武侯祠我去过好几次,但每次总是装着敬畏得一塌糊涂的模样,因为我知道,要和这么个写了前后出师表(后出师表说是后人伪造的)的著名正面人物唱一些反调,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时间、精力、学问和胆量缺一不可。更何况《三国演义》及那套同名连环画里早把诸葛亮刻画成一个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妖怪。
某一次去的时候,趁着喝了几杯黄酒,脑子有些发热,就整了个卧龙七部,然后赶紧溜走,再也不轻易去那地儿了。
卧龙七部还有个小序,是这样的:
武侯伟绩,敬畏久矣,乃两过其祠不敢有诗。今倚三杯黄汤,乱耍卧龙七部。或云何以七之数?无他,值查大侠莅临锦城,旌旗漫道而迎,恐逾天龙八部也。
说句实在话,不管我对诸葛亮有多大的意见,首先要表明的态度还是尊重,毕竟,有些胡说八道的东西被广为传诵着其实并不是诸葛亮本人的错。所以见面的第一首诗,一定是端庄隆重的七律,并且用了几个折腰句(所谓折腰句,就是句子里并不是通常的二二三句型),以示对这位并不完美的蜀汉丞相极大的尊敬之情:
卧龙七部之一   有礼
廊碑路柏半枯荣,重殿金身总未惊。
若有思中何淡泊,正伤心后渐空明。
两千年问谁知己,亿万客唯风动情。
待得门前车马寂,枝间借月扫秋声。
很多人认为,以诸葛这样战略战术皆佳的天妒奇才,本应如伊尹佐商汤、吕望(姜子牙)佐周武王一样,扶持汉刘得了天下这个大鹿的,但实际上只完成了三分之一不到,换句话说,蜀国不过是个长得象鹿但实际小得多的獐,那獐身子骨还不大好,没几年就被灭了。究其原因,有魏国出了个司马懿这样和他只差一点的劲敌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运气不好,老天爷明显吹了黑哨。这个,诸葛亮可能也知道,在《三国演义》那本书里,诸葛经常就指着那黑哨长叹天不助他或者天不灭曹什么的。(诸葛亮是个有知识、有修养的人,自然很尊重裁判,不会跟现在那些体育明星或他们的教练一样,动不动就把裁判一通臭骂或者一顿老拳。)
我们都听说过,诸葛亮曾经在赤壁大战中用几条扎满草人的小船借过大财主曹操的十万多枝箭;也有不少人知道,那事儿实际上从来就没有发生过。
我不善于借钱,也不爱借东西,但写诗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用借对,因为有人说借对特别显才,据说格调要高一些。(所谓借对是说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在句子里用的是这个意思,但同时借用它另外的意思与要对的词对起来,换言之,就是要让驴唇对上马嘴)。比如在下面这首诗里,那两个对子就借得一塌糊涂,不光字的意思借,连句子的意思都是跟别人借的,甚至人家一看到那个司马、猎獐什么的,一定会多余地想起罗贯中讲的那个干掉张颌却没弄死司马懿的故事来,那才大格高肯定不用再多说了。
那诗是这样的:
卧龙七部之二  动物园借箭
伊吕之才也,汉刘几欲昌。
隆中悬一对,逐鹿算无双。
劲敌有司马,雄兵唯猎獐。
千秋纵横者,不肯过南阳。
不过,关于诸葛亮成败的结果和原因,我和大多数的观点不同。
从某种角度来说,诸葛亮是历史上比较浪得虚名的人物之一,和传说比较,除战略策划之外,其它方面的能力显然要平庸许多,治国的能力最多能够保证偏安西南,而他在南阳提出的隆中对也就是刘备建国方略中,对三分天下以后的形势本就没有深入的探讨,实际上,那本来就不是一个一统天下的策略,(估计他自己也是知道一些的,不然,不会非得加上天下有变的前提条件)。至于后来在天下无变的情况下,一再穷兵黩武绝望地北伐中原,有一种说法是脑袋进水了,想搞些政绩,弄点新的政治增长点;还有一种是说他只能通过打仗来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集团矛盾,不管怎样,这样的措施却使得天府之国的蜀汉国力渐弱,民不聊生,人心渐疲,易守难攻的他们终于在三国中第一个灭亡,(关于这个话题,后面还要说,这里就先这样了)。
所以我一直认为制订隆中策并当上蜀汉二把手的诸葛亮是个大大的成功者,后来的问题是他自身能力的问题,只能算做成功后的美中不足。真正耽误诸葛亮做强做大的首先是他自己。
和三国演义里说得完全不一样,诸葛亮打仗的本事很一般,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用兵如神,实际上,他一直是个文职干部,刘备在世时他根本就没带过兵,跟汉高祖手下的几个狠人类比,不光成不了韩信,连张良也当不起,至多也就是个萧何的角色。和他打了许多年的司马懿对他的评价是“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似乎根本就没准备把他当成真正对手的。
诸葛亮亲自去打仗,主要是因为那几个能打仗的人基本都被他搁一边了。其实,不光是会打仗的赵云、马超和魏延这些将领,就算法正、李严这些级别和诸葛差不多的重臣也受到了诸葛亮的打击和排挤。也因此原因,真正善于用人的刘备把诸葛亮冷了相当一段时间,直到著名的白帝城托孤(这个话题同样以后还会谈到)。
诸葛也是个自我感觉极其良好并且个性很强的人,同绝大多数同类人情况一样,跟着他的人是不大敢发表自己意见的,不跟着他的人慢慢也说不上话,成都的朝堂一向就只能有一种声音的。这情况,和秦始皇没有亲政时候的吕不韦颇有相似之处,当然同样的情况历史上出现过无数回,其中的许多人也得到了和诸葛亮差不多的好名声。
通常,在人们的印象中,那位长得高大英俊的山东大汉诸葛亮更象江南的白面小生,因为他不管天冷天热刮风下雨,老是拿着一把鹅毛扇乱摇着指点江山。经常有这感觉,诸葛亮的扇子跟那些妖道神仙习惯用的拂尘差不多,基本上可以算做一件法器的。
这样的法器自然也可以借来用一下的。刚刚说过,我并不喜欢借东西,这回借诸葛亮的扇子搞个前面搞过好几次的扇面对,主要是罗贯中帮他借了诸如空城计、火烧新野之类成功案例,来而不往想来有些非礼。当然,他那扇子是用鹅毛做的,鹅在家禽里排名第三,显然不符合诸葛的地位,我就把他提到第一的位置来。
卧龙七部之三  鸡毛扇
何以先生负盛名,隆中一策竟难成。
才高或可偏安业,六出祁山强用兵。
疑下全因孤傲气,两朝社稷误同声。
薪传千载应无易,十亿书生赞独行。
诸葛亮鞠躬尽瘁得比较早,人们说是累死的,这个不假。偶尔有人批评他,多半拿这个说事情,甚至有人说他妒贤嫉能,放着许多人才不用,是个奸臣或者阴谋家。这个显然有些诬陷人了。说句实在话,真让负责点什么事情,不放心的人还真不能用。现代西方的管理,号称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说到底,不过是谁负责,谁组阁而已。如果我是诸葛,法正、李严、赵云、马超和魏延等人,我多半也会晾在一边的。
但诸葛亮用人确实存在大问题。
前面说过,诸葛亮是个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一般自我感觉良好的都是唯美主义者,只要不是他自己办的事情,他总容不得人家出半点差错。从现代管理的角度来说,最优秀的管理是保持全局上的优秀,到具体方面,过于优秀反而不利。在大局受控的基础上,具体事项要放权,局部是允许人家犯一些错误的,有些学费是必须要交的,经济学上就有句名言:适当的浪费是最经济的。而人们往往通过那些经历成长起来。
比如我们经常就发现那些刚上台的人水平很差,闹了许多笑话,很有些瞧不起的意思。可没过多久,那些人水平就让你觉得不敢小视甚至刮目相看。原因很简单,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必别人笨多少,机会多了,经历多了。本事自然就会大起来。
诸葛亮几乎从来就没给部下那样的机会。比如那个马谡,当参谋干得不错,诸葛认为是个苗子,就放他出去主了一回事,结果大败,回来之后就被诸葛亮给杀了,唯美的诸葛甚至还把自己贬了好几级。但自贬实际上是个虚的,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反正不管怎样,他都是蜀汉的首席执行官;而那小马,可是实实在在丢了脑壳。
其实,胜败乃兵家常事,诸葛本人就败了好些次。如果当时不杀那个小马,小马就算把学费交了,成为蜀汉栋梁的可能性超过九成九,也不至于后来让姜维那样的家伙耽误了蜀国。那件事情以后,蜀国的人领命出去办事,都得问句:丞相,您看这事该怎么办?诸葛也就象过年分红包一样,见人一个锦囊。至于里面是妙计或者馊主意,只有天知道了。
当然,作为诸葛亮这样的强权人物,号称是他身边人的那帮家伙,工作可相当不好干。为了领导的形象,立了功也可能得不到奖赏,但一旦犯点错误,惩罚一定是又快又重。旁人一看:诸葛丞相对身边人都这样,我们还是赶紧老实听话些吧。马谡就是这样一个维护领导形象的牺牲品,诸葛亮再要不替他养老母亲,实在是无地自容。
但诸葛亮这手极不成功,一个领导,连身边人都不管不顾,别人还有什么跟着你干的动力?所以这位民众心里的好领导,似乎连一个心腹都没有。而姜子牙对身边人就没那么大公无私,他那位什么都不行、还犯了杀人罪的徒弟武吉,虽然一直就没主过大事,但一直都在头三排混,混得天经地义。
两个智者高下立判。
这个事儿说太多似乎有些无聊,我还是给诸葛亮这个工作狂找个台阶下:
卧龙七部之四  事儿妈
事必躬亲智绝伦,
西川底事独才贫?
明皇托国与君事,
国事当然不付人。
前些年,有个姓易的教授火得一塌糊涂,他主要就是靠说三国出名的。(所以我也猛说一通,且说的范围比他更专注,但现在似乎还没火起来。)按照他的说法,只有诸葛亮嫉妒周瑜的份,周瑜绝无嫉妒诸葛亮的理由,这个我表示极度的同意。
诸葛亮是个出色的外交家,这点似乎无庸置疑,但这个外交家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就是不诚恳,不讲信用,很有些不老实。
在处理东吴问题上,诸葛亮非得搞个什么借荆州,要知道,那荆州可是隆中对里最重要的依托基地。一直没搞明白诸葛亮到底是怎么和东吴周瑜鲁肃他们谈判的,明明人家老刘家有说法,准备搞内部流通的,(刘备一直就鼓吹刘表准备把荆州牧让给他的,并且真的自领了),偏偏就把产权谈给了别人,从这里看,这诸葛亮谈判也就是外交的本事似乎也并不怎么样。
根据契约神圣原则,借了当然就要还,诸葛亮偏偏又不干,屡屡找些借口拖延不办,有时干脆耍无赖,让周瑜等人很是不爽。诸葛亮这点完全糟蹋了他主子那并不存在的桃园三结义的先进形象。
但周瑜这个不爽跟嫉妒没有任何关系。毕竟,按照东吴版本的隆中对(据说是三国演义里那个最笨笨的鲁肃先提出来的),人家就想混个三足鼎立,每一块土地都是宝贝,这么大个荆州,好容易从谈判桌上得来的,白白给了别人连个说法都没有肯定是不行。
最后搞得联盟双方狠掐,刀兵相见,两败俱伤,谁都再也没有对抗曹魏的实力,养肥了那个来自北方的狼渔翁。当然,蜀汉损失大一些,所以早几年亡国。
联盟双方在夷陵猇亭也就是我住了十多年的宜昌市市郊不远的地方打仗的时候,(那地方现在还叫这名字,但七百里的连营似乎不大可能,不然,从猇亭算起,大火一直烧到三峡的上游出口白帝城似乎都不够数,托孤活动将受到严重威胁),当年谈判主要参与者中只有诸葛亮还活得好好的,周瑜已经英年早逝了好些年,连实际上并不笨笨的鲁肃也死了。如果他们两个中有人在世,估计大仗是打不起来的。所以看到《三国演义》里每次周瑜想干掉诸葛亮时却未成功时,倒隐隐有些遗憾。
卧龙七部之五  水果摊
诚信双无机似刀,
联吴废主一园桃。
周郎慧眼识奸诈,
诸葛不除难拒曹。
回头再说说那个著名的隆中对。
这几乎是被传说成历史上最牛的策划方案,诸葛亮成名跟这份策划书有极大的关系。但仔细分析起来,好象又不完全是这样。
当然,这个策划的前半部分,应该说是很高明的,但落脚点就是在西南的荆州到益州整一块地盘,把刘皇叔的身份从流寇改为列强官军,甚至还可以过过偏安皇帝瘾。
但后半部分如何所谓收复中原的远景规划,实际上毫无高明之处。蜀汉真要有实力干掉曹操,不管从荆州还是益州出发,一支军队有可能比千里分兵要好得多,(刘邦和韩信那么干能成功,首功却是刚愎自用、骄傲自大甚至不相信任何一个手下的项羽的)。何况,荆州那兵恐怕还得防着东吴,根本就不能动,就算派也派不出去多少。就算是荆州出兵能胜,看看曹操要完蛋,那边孙权是不会让平衡轻易打破,没准装着一副要抄家把皇叔打回流寇的模样,喊两句“联曹抗刘”的口号,就可以轻易把事情摆平。何况,隆中对里根本就没有干掉曹操之后如何处理孙权的问题,说明诸葛亮自己也知道根本就干不掉曹操。在我看来,隆中对最大的失策是方向性错误,联吴抗曹根本不可能成功,(具体以后再说)。
实际上,诸葛一生,真正以战争胜利者身份出现的,只有进四川和打西南蛮族(打的是谁还有另外的说法,先就说是打孟获好了)。实际上,进四川的首功也不是诸葛亮,而彝族人中间也流传着连孟获那一仗诸葛亮都输了的说法,这些个以后再讲。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是个大法师,看个风水似乎不应该成问题。可能是他工作繁忙,一直没什么空好生玩玩鹅毛扇之外的法器,只好让我代劳了。
卧龙七部之六  罗盘
东迎北伐两无蹊,
入蜀平泸逞鼓鼙,
笑指卧龙堪比我:
先生得意只朝西。
成都这个武侯祠很大,大到刘备这个汉昭烈皇帝的陵墓都在祠里面的西园;游客也多得不得了,几乎到过成都的人都去过。但很少有人去西园,哪怕这地儿的主人其实一直就是刘备,(武侯祠的正门写的就是汉昭烈庙四个大字),诸葛亮是在五丈原死了许多年后才搬进来的。而且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最怕就是别人说他对刘备不敬。
这个很有意思。
但诸葛亮这个话题说得实在有些长了,现在再继续说似乎就很没有意思了,我就用诸葛亮死的地名谐音结束这个插曲。
卧龙七部之七  无彰园
威振三分国,
名成盖主锋。
西园人不至,
昭烈是真龙。
预料事情发展和变化的能力,慧思比诸葛亮显然要强许多。
慧思并不是预先通知的考察组织得相当成功。大家兴致勃勃地游览,对把这个坡地改造成三层讲坛(台)一般的建筑设计思路大为赞赏;岳神还从风水学角度对庙宇的布局妙处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认为这是个天人合一的建筑工程,尤其对慧思亲自在寺右栽种那株银杏树的美学构图很是推崇,说那绝对是个画龙点晴之笔,暗合道家河洛之图;在大家羡艳建筑材料高档典雅的空挡,慧思也陆续介绍大家认识了刚由慧思命名不久的般若十景,那十景分别是:上天狮子、主僧入光、一柱擎天、法台流月、丹风衔书、石竿垂钓、三僧共话、烟雨飞花、金鸡衔粟和石鼎焚香,各景形象逼真、名称贴切、暗合禅机、法气滔天,让与会代表纷纷感慨不已。
(0)

相关推荐

  • 带你了解真正的权臣名相“诸葛亮”

    原创2021-08-25 19:59·老李谈历史真相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三)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三) 还有一件事情忘了说,在<东周列国志>里,那个出戏诸侯主意被赏了千金的人叫虢石父,他是周幽王委以重任的敛财卿士(和荣夷公好象),等到犬戎进攻镐京的时候,他带着两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三)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三) 公元二百六十年的某一天,魏帝曹髦实在忍受不了所谓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忽然就冒冒失失得带着几百名卫兵.太监什么的组成的乌合之众杀向司马府,被贾充带兵拦住,贾充跟手下一个叫成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五十三)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五十三) 姬满刚刚上台时候,周王朝的局面相当不好,甚至可以说极其危险.南方的楚人强大而神秘,整个江汉平原惟楚为尊,似乎随时 ...

  • 三江有月 《骗不死人》(四十三)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三江有月: <骗不死人>(四十三) 实际上,汉武帝之前的西汉政权强大却并不稳定,叔孙通搞的礼仪只不过是从制度上解决了那帮泥腿子没规矩的表象问题(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十三)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骗不死人>(三十三) 作者:三江有月 车子的问题,也有慧思的事情,不过要寒碜许多. 慧思后来成为了全南朝的偶像,官员.文人.和尚甚至道士都争相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三)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三) 六.纸 般若寺正式开始营业了,这在当时的三湘地区,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 开业典礼之后,各项弘法经营活动陆续展开. 一般情况下,万事开头难,但般若寺并没有出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六)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六) 十五  襄 让我们再一次回到那个著名的隆中对上来,前面我们说过这个隆中对可能并不靠谱,也提到过传说中比较笨笨的鲁肃也有过一个比诸葛版隆中对早的类似隆中对,那么,我们就系统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五)

    遠山之巔,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五) 整理一下. 当周天子把熊绎封在中原边角的丹阳,楚国那时是什么样子其实并不重要,它对历史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影响,所以我们姑且可以认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四)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四) 十四.蛮 我们把楚都到底在哪里这事先放一放,继续说楚国历史. 楚武王之后是楚文王熊赀.熊赀在位时间虽然只有十五年(公元前六百八十九年到公元前六百七十五年),但那是楚国极力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二)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二) 十三.城 前面我们说过,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 我们很多时候无法用答案来判别事情的高低和对错,一方面,叠床架屋的学术体系和各种说法的延伸研究让各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