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干扰客观
从信息分解,到符号提取,语言是社会族群的约定俗成。一切都源于概念,一切都在其中被阐明,福柯也认为话语不是自然而就,而是某种建构的结果,故曰一表白,便后悔,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不随意误解是聆听者的本分。
被人理解,实在太过奢侈,不被理解处,有足够大的诠释空间,空白处并非真空,恰是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士无故不撤琴瑟,流丽谐婉,声情掩抑,运真实于虚构,琴瑟的抽象指向,留有足够大的想象空间。居伊·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认为,“在现代生产条件蔓延的社会中,其整个的生活都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奇观积聚。曾经直接存在着的所有一切,现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理解也罢,误解也罢,最终是谅解。人活到极致,一定是厚道,一定是简约,何以然?宽容融化误解,时间证明一切,并揭晓答案。人一上百,形形色色,人有万算,天只一算。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终身未娶,某次一位朋友问:“你不为你的独身主义后悔吗?”斯宾塞愉悦道:“我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满意。我常常这样宽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有个女人,因为没有做我的妻子而获得了幸福。”从这段话可知,人与人之间没有感同身受,沟通何其难,误解何其多。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孤独乃生活常态,是思想的最终归宿。刀剑无眼,话也无目,隐私性话题,有人搁笔不提,有人毫不避讳。
人皆有浑然未觉之偏见,皆有与生俱来之优越感,黄仁宇说:“如果你出生在北京,你一定是个骄傲的中国佬。如果你出生之爱荷华或德文郡,你不必太费力就自然而然以为西方文化比异族优越。”理性有限,认知不足,而信息无涯,偏见难免。是偏见,自会强词夺理,争长论短,偏见始于愚人,而止于智者。
文化没有固定模式,也非只是抽象概念,需与日常生活发生关系,方得活力。君子不博而在专,经典文化的逻辑起点基于审美,是一个社会意义、文化姿态之所在。民间文化并没有这般使命感,却是时代的镜子,如同产业是生产同类产品企业之聚合,其也是现实社会需求的集体反映。
从文本解读,到自身诠释,对他人的理解,有赖主观先见,皆由自身语言建构,以自身的语言结构去陈述一个人,以语言建构起来的感受再现一个人,你所陈述的事实,只是你自己。三毛崇拜张爱玲而缘悭一面,张晚年独居美国时,曾趋前探访,被拒绝见面后若有所失。文人以文字向文人致敬,三毛遂以张爱玲与胡兰成为原型,写就电影剧本《滚滚红尘》,当有人拿着报道找到张爱玲时,其并不领情,只说了句“真讨厌”,便顾自而去。结局即开始,这样的文字,待当事人故去后发表合适,否则在传主看来,都是不着边际的误读。
其表在文,错综复杂,其里在学,千回百转,意义不确定,使意义多重。主观干扰客观,一切解读皆误读,诗如此,文亦然,读诗文,始于读人,也止于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