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丨第九回·修桥修庙知县倾力解囊 建寺建庵僧人开山弘法
第九回
修桥修庙知县倾力解囊
建寺建庵僧人开山弘法
西宁古韵(来自网络)
话说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的夏天比往年都炎热,玉枕山上的松树在烈日烤炙下,一片片松鳞坼裂得好像要掉下来似的。知县办公室外的桄榔树上,烦躁的知了不停地鸣叫。已是下午未时,知县苏致卿还在和西山参将赵文宪在城里的官舍喝酒。喝得兴起,赵文宪对苏致卿说:“苏知县,如果你想修复文昌桥,建议用一个创新的方法,使桥梁长久不毁坏。”这话是啥意思?原来在东门外一里处的文昌江上有一座木桥,叫文昌桥,这桥在万历四年(1576年)建县前已经修建,后来被洪水冲毁,知县林致礼把它修复。不久又被火烧毁,改建到如今的天后庙前面。但如今又毁坏了。赵文宪的意思是说,苏致卿知县如果要修复这桥,不能沿用从前的方法,否则很快又毁掉。这天苏致卿和赵文宪都没有喝醉,高兴而已,但怎么个创新思维,赵文宪始终没有把话说明白。第二天,封门守御千户所的韩千户因为军饷问题,邀请苏致卿到封门所来做客。苏致卿随即过去。看到这里,看官或许会问:西山参将府不是设在罗镜冈和函口守御千户所吗?怎么会在城里呢?封门守御千户所不是在县城西南50里吗?怎么可以随即过去呢?其实山人在第五回已交代过,封门守御千户所在万历十六年(1588年)已由封门迁到县城。西山参将府也于次年(1589年)迁到城内县衙左边。苏致卿到封门所后,韩千户对苏致卿说:“知县您治理西宁县才几年,在修复公共设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修复城隍庙,改设养济院等,而且都不动用公款,您的功德大家都不会忘记,但西宁父老乡亲好像对您还有希望哦。”苏致卿问:“百姓还希望我干点什么呢?”韩千户说:“县城东边有一座文昌桥,是西宁县的重要通道,无奈一直是架木为梁,抵挡不了洪水的冲击,百姓希望知县您能把它改为石桥,永久不会毁坏。”苏致卿知县听韩千户这样说,惊讶地答道:“我也想把文昌桥改为石桥,你真是说出我心里话了!”苏致卿想了一会后,对韩千户说:“这样吧,我把一年的薪俸捐献出来,不足部分再向急公好义的人倡议,发动捐款,务必为西宁百姓办好这件事情!”并委托韩千户负责文昌桥改建工程的监督管理工作。从封门守御千户所出来,苏致卿找到赵文宪将军,与他商量这事情,赵将军随即捐了50两银子。再向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咨询,大家都乐于捐资,帮助改建文昌桥。苏致卿知县很高兴,说:“大家的热情这样高涨,改修一座石桥有什么困难呢?”于是聘请区宪禹、苏志可、梁绍谟、程邦俊、萧凤、黄日兴、罗思义、钟时响、梁烶、刘祖应等10位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辅助韩千户,共同负责改修文昌桥的工作。但在筹办石材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按计划,砌桥墩的石头要到省会旁边的西樵山购买。苏致卿问负责筹办材料的人:“为什么要去这么远购买?”大家都说:“我们西宁本地虽然有很多险峻的石山,但开采出来的石头都不能用,自建县到现在,修城墙、建学宫需要的石头,都是到西樵山购买的。”苏致卿知县听了之后,默默不作声,心想:一定要购买西樵山的石头吗?路程那么远,航运又艰难,必定费事耗日,也奢侈浪费。西宁山中难道就没有这种石头?于是焚香祷告,请求山神指点,何处有可以用来修筑桥墩的石头。山神果然回应,提示在县城附近某座山,有可用的石头。按照神灵的指示,苏致卿知县带领工匠来到那座山前,用斧头凿子挖了不到一里远,果然挖到了石头,反复看过,这石头是白色的底子,紫色的花纹,有光泽又坚硬。大家都说西樵山的石头也不过如此!在本县发现了这种好石头,而且取之不尽。苏致卿知县高兴极了。他想起了晋朝刘欣期《交州记》说,广西合浦的杉叶神奇地飞入了洛阳的宫殿。但这神奇怎么比得上山神指点,在西宁本县发现媲美西樵山的石头呢?修筑桥墩的石头在西宁本地找到了,接着就开始收集松桩。因为不能直接在河床上砌石,必须先打桩,然后把石头砌在桩上。工匠们开始在距离旧桥梁几尺的河床截流挖地,突然发现河底有一整块连接两岸的石头隆起,宛如过江龙,刚好可以作为桥址。在隆起的石头上砌石,比熔铁铸造桥墩还要坚固,这样,所有收集到的松桩都不需要用了,工程量大大减少。这是继在本县发现石头之后,重建文昌桥的又一奇异之事。工匠们在连接两岸的石头上砌了四个石桥墩,每个桥墩高2丈4尺。桥墩上架设木条、木板。万历四十年(1612),文昌桥修复工程完全竣工。修复后的文昌桥宽6尺,长10多丈,桥墩之间的桥洞开阔,河水可以从桥洞顺畅流过。看着这坚固的大桥,老百姓没有不拍掌或手舞足蹈的,一位老人说:“修复文昌桥是苏致卿知县为西宁百姓做的又一件好事,知县对西宁百姓的仁爱之心把山神也感动了,山神才让群山献出灵异。”苏致卿听了,对百姓们说:“大家千万不要这样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在苏致卿知县改修文昌桥的同时,罗定兵备道喻安性、罗定州知州商之相在西宁县常静都一个后来叫塔脚村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文昌塔。其目的是“翼州治、擎文峰、以兴信”。这座文塔高14丈1尺,外观7层,内分13层,平面呈八角形,各层塔檐微微翘起,状如绽开的花瓣。顶层有莲花座铁柱、塔刹九霄盘、宝珠等。这座文塔修成后,苏致卿知县十分高兴,对县里的吴元弼教谕说:“兵备道和知州在我们西宁县境内修建这座文塔,虽然目的是为了罗定本州,但西宁县必定从中得益。”吴元弼是琼山人,举人出身,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任西宁县教谕。他问苏致卿知县:“此话怎讲?”苏致卿知县说:“此前西宁境内没有一座文塔,因此科举不振,如今在境内建文塔,对西宁科举绝对有帮助。”吴元弼教谕觉得苏致卿知县说得颇有道理,连说“是,是,是。”这座文塔修建起来后,罗定本州一直把它作为自己的地标,并把它作为罗定本州的八景之一,曰:“东桥塔照”。但事实上,这座塔在明清、民国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61年前,都屹立在西宁(郁南)大地上。1961年4月,撤销罗南县,恢复郁南县建制,原属郁南(西宁)县大湾公社的雅言等5个大队和榃滨公社划归罗定县管辖,文塔所在的塔脚村属于榃滨公社,也随之划归罗定县。关于这座文塔在西宁县境,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卷九·古迹》已明确指出:“常静都文塔,新旧《通志》均列入本州,今改入。”《旧西宁县志·卷三十·古迹》更强调:“常静都塔脚村属县治,详《舆地》。”
万历四十年(1612年),苏致卿卸任,离开西宁县。县里的父老后来建生祠祭祀他。苏致卿知县离任后,吏部任命陈应期为西宁县知县。陈应期是南直昆山人,举人出身。那天他慕名来到龙井寺,在龙井庵旁的龙井汲水烹茶。大家品茶说泉,说到了西宁的其他井水和泉水。有人说,连滩雅韶坊新塘社内有一个水井叫槐花井,因旁边有一株白槐花树而得名。这井深1丈多,但水很浅,下雨不会溢出,旱天也不见干涸。井水色清,味甘淡。用这水来作制药,据说可以治疗各种杂症,与七月七日的神仙水有同样的功用。井边的白槐花树树龄有200年了,至今树干苍老,叶子常绿,是县里特别少见的的嘉木。另一人说起连滩的流水氹,说这氹在大石顶山脚左边的一个角落里,距连滩墟背不过100多丈,泉水从地下喷出,十分清澈。但这泉水不是经常涌出,每年农历正月至4月,一点水也没有,从农历5月到12月,则汩汩涌出,山下的10亩水田,都靠它来灌溉。百姓在西江洪水上涨的时候,没有食用水,常常汲这泉水使用。有人曾把这泉水贮存到瓮中,放置楼上,过了2年,打开瓮一看,既不生沙虫,颜色、味道也没有改变。用这泉水来泡茶,能解除热症。南海九江洪某某,在连滩经商,因为患上肺痨,试着汲这泉水来煎药,一段时间后,肺痨竟然好了。此后,洪某某每次回家,必定装满10多坛水带回去,分送给家乡的人。另一人也说起十四都麦村中和社前的水井:这井边长3尺多,深1丈多,井边有石头围栏。俯瞰水井,井水清澈见底,夏天、冬天经常是满的,但不会溢出,井水味道甘甜,不咸。当地人说,如果新娶的媳妇脸色蜡黄,饮用这井水一段时间,面色就会变得红润。几个人越扯越远,这时候,龙井庵的住持请陈应期到方丈室看看新近一外地香客施赠给本庵的一卷唐代佛经写本。陈应期细细看过,断定此本为唐人所写的《妙法莲华经卷第五》,但不是官府经生所抄,是民间经生所抄,字近欧体,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看过佛经写本,看看天色已晚,陈应期坐上轿子,前呼后拥回县署了。
时间不断流逝,转眼到了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经历了40年的风风雨雨,西宁学宫的庙宇已倒塌,殿堂已倾倒,乐器已毁坏,大门已倾侧,旁边的水塘低洼而且狭小,城里的居民不断向水塘排放生活污水。新来的知县卜二南、教谕萧廷玉、训导沈尚儒筹划如何维修学宫。经过充分的论证和发动,修复学宫的有关费用和分工确定如下:文庙的大殿、乐器和门,由官府出资重修。迁移水塘,改造、疏通老百姓的排污渠道,由儒学生员出资。工程于天启元年(1621年)正月完成。一天,萧廷玉、沈尚儒到知县办公室向卜二南汇报工作,并请他写一篇碑记。卜二南知县这天心情似乎特别好,接受了撰写碑记的任务后,对萧廷玉、沈尚儒说:“西宁县属于古代百粤之地,这里的人都是少数民族,他们结着椎形发髻,声教文明和典章制度和中原很不相同。明朝建立后200多年,这里仍然沿袭原来的简单粗陋。朝廷平定了瑶乱后,万历五年建立了西宁县,兴建学校,培养人才。从建县到现在已经几十年了,屈指算来,这里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享受公家发给膳食的生员,十分之九都是附籍的。难道风气是这样,抑或是本地土著自暴自弃?这是我来到西宁县后至今无法找到答案的疑惑。不知二位是否可以告诉我为什么?”萧廷玉沉吟一会,对卜二南知县说:“主要是风气的原因。科举附籍从建县开始已成定例。而土著儒生竞争不过外籍儒生,也是客观事实。前任知县方大复已注意到这个问题,提出每届童试必须做到“土附并录”。虽然如此,但每届童试录取的生员,十分之九还是附籍甚至是冒籍的人。本地土著并非自暴自弃,竞争不过外籍儒生而已。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沈尚儒听萧廷玉这样说,也连声附和说:“对对,是这样。”
一晃又一年过去,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驾崩,熹宗朱由校登基,第二年改元天启。
却说龙华庵大师遍虚道行神妙,庵内僧徒日众,其中有一位法号叫慧融,一位叫东影的和尚,颇得大师真传。但遍虚并不打算把衣钵传给他们,而是动员他们在他圆寂后,分别到清凉山的北面和几里外的文埇山即龙井山开山建庵。天启年间,遍虚大师把衣钵传给另外一人,在龙华庵北面的大石头上面留下了一个如印在雪泥上那样清晰的大脚迹,就圆寂了。慧融、东影按照师傅吩咐,分别在清凉山的北面创建了西竺庵,在龙井山上创建了龙井庵。
西竺庵在县城西面,离县城4里,从县城到西竺庵,必须路经茶亭岭,岭上有一棵古榕和一口广阔的池塘,榕树浓荫匝地,池塘里的水静止不动非常清澈,很多行人经过都在这里休息。然后走过一条曲折的路,前面是引人入胜的境地,西竺庵就在这里了。光绪时本县诗人刘品金有《西竺古榕》诗赞道:
一拳顽石寄生前,独立苍茫野色妍。
历尽风霜留晚节,栖迟佛国养闲年。
树粘法雨皈依久,花放昙云倾刻鲜。
钟磐数声飞谷口,夕阳流水绿阴团。①
龙井庵在县城北面5里。庵前风景非常清幽。龙井在庵的后面,泉水从石缝隙涌出,一尺大小的水井,冬天水不干竭,夏天水不盈满,汲井水烹茶,十分清冽。康熙二十二年任西宁知县的张溶有《龙井疏钟》诗赞道:
寺涌清泉翠巘重,六时常报上方钟。
一泓澄碧潜通壑,几杵悠扬远过峰。
昼静直如喧梵语,宵深疑是唳冥鸿。
披襟坐共松杉下,濯足无烦羡古风。②
西竺庵和龙井庵创立不久,崇祯四年(1631年),文昙禅师又创建了龙蟠庵。该庵在县城南面8里,庵后有天然生成的石室,相传从前有仙人在里面炼丹。庵前面临溪口,后面紧靠榜山,左青龙右白虎,山势高峻但不险要,局面小但平坦,一年四季都有开花的树木,好像春天一样,两旁松树、竹树护卫,也是西宁一座亦泷西优美的佛寺。康熙四十年任西宁知县的李以宁有《过龙蟠诗》诗赞道:
古寺入云端,山深龙自蟠。
隔溪人逐猎,对酒客凭栏。
瀑雨当窗散,松风入径寒。
登临如有兴,还上碧云看。③
天启五年农历四月下旬的一天,一位老妇人到龙井庵拜佛,祈求佛祖保佑她的在县学的儿子来年高中举人。另一位上山汲龙井泉的男子则带来开县以来最激动人心的消息:本县岑之豹高中今科进士,报喜的人已到县里。未知此消息真假,且听下回分解。
注释
①这首诗的意思是:状如拳头的石头早于榕树在这耸立,在空旷辽远的山野中景色十分美丽。榕树历尽千年风霜保存着晚年节操,西竺庵前保护调养过着闲适的日子。人们早已皈依佛门被无边佛法滋润,因为有昙云烘托花朵一开鲜艳无比。在谷口听到庵里传来的几声钟磐声,夕阳下小溪流水榕树绿荫充满诗意。
②这首诗的意思是:群山苍翠重叠清泉涌出寺前的石缝,报告每天六个时段的是寺里的大钟。一泓澄碧的泉水在地里面流向沟壑,几声悠扬的寺钟声传到远处的山峰。白天清静钟声就像是梵语的喧哗声,夜深人静又好像是鸿雁啼叫在高空。撇开衣襟一起坐在松树杉树林下面,清泉洗脚没烦恼有让人羡慕这古风。
③这首诗的意思是:龙蟠古寺高高耸立插入云中,深山野岭像盘伏着一条巨龙。山溪那边游人正在追逐打猎,这边却有人倚栏杆举起酒盅。瀑布的水珠正对着窗子飘散,冷清的小路吹来松林的阵风。如果登高临下有浓厚的兴趣,可继续攀登看碧空云彩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