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 第五十回 ·李元英继武冈谒墓前辈 丨金光绶都城墟赏景象山

第五十回

李元英继武冈谒墓前辈

金光绶都城墟赏景象山

西宁文昌桥

话说金光绶无事,拿出远游途中所写的诗歌整理,共有80多首,有古体,也有近体。他把这些诗编成一卷,取名为《然灰草》,写了一篇自序后,再请汪后来作序。编完自己的诗集后,金光绶又想到了父亲。

父亲金璨担任顺德教谕时,曾仿照元稹、白居易唱和的诗体,并步他们的诗韵,创作了20首这样的诗歌,名曰《放言诗》,获得大家的赞誉。父亲在世时,金光绶还小,所以不知道这些事情。父亲去世 20多年后,最终入土西宁城西的继武岗,这时候,金光绶的一个叫金德瑜的族叔担任广东归善县知县,金光绶因为搜集父亲事迹,请父亲的门生区孟贤撰写墓志铭,到了族叔金德瑜那里,竟然在族叔那里获得了父亲的《放言诗》20首。虽然这只是父亲众多诗歌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但足以让金光绶激动不已。为了让父亲的遗诗流传于世,金光绶决定把它编成书刊印。但20首诗太少了,怎么办呢?金光绶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把这20首诗与《西宁县志》中的金璨传记、区孟贤撰写的《西宁县训导金璨先生墓志铭》以及风水先生所撰的《继武冈坟说》,编成一书。

书很快编成了,请谁来写一篇序言呢?金光绶这次想到了德庆李元英。

李元英是金光绶的好朋友,他们有着相同的不幸经历,因此关系非一般朋友可比。李元英对金璨很崇敬,他自己写有《谒包孝肃公祠诗》30首,认为不只是放言,简直可以说是狂言了,但却远远比不上金先生《放言诗》。

为了寻找写序的灵感,李元英来到西宁,跟随金光绶到金璨先生的墓地,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谒了金璨先生。因此,李元英的序写得富有感情。其中说到:

教官金璨先生集中了会稽山禹穴的灵气,吟咏抒怀,手抄唐朝元稹、白居易的放言诗,并步韵奉和,而且是多次奉和,所和的每一句诗都离不开忠孝节义,而且经反复斟酌修改后再公开,因此诗歌的意思层层互见,读者不断被诗中所写触动。金璨先生的诗水平很高,我这样说,绝不是我这个后学迎合他的爱好。为了繁荣诗坛,我们要让金璨先生像那高山一样巍然屹立,让后世千秋万代敬仰。

之前金光绶兄总想把他父亲的灵柩送回浙江山阴,后来不能实现,就在西宁埋葬了先生。我曾经跟随金光绶兄到继武岗拜谒过先生的墓,看见西宁的山非常融和,真的是个归隐的地方,何必一定要镜湖会稽山呢?

李元英认为,金璨是西宁诗歌史上一座高峰,值得后世学习敬仰。西宁山清水秀,是隐者的好归宿,也是金璨先生安息的好地方。

诗集《然灰草》和父亲的诗集虽然编辑好了,但金光绶直到去世也没有钱付印,只能以家抄本流传,到了道光九年诸豫宗知县编修《西宁县志》时,金光绶的《然灰草》已不存于世了。

再说自金光绶结束远游,回到西宁家里后,已不复当年的倜傥挥金,好持公论。近一年的在外旅游,他已经不习惯呆在家里,因此,编成了自己和父亲的诗集后,金光绶的腿脚好像又要动动才舒服。再次外出是不可能的了,因为家里的经济不允许。这时候,刚好县学里的好朋友从都城写信来,请金光绶到都城一聚。

金光绶次日即启程,依旧是从南门出城,步行到罗旁口。

罗旁口对于金光绶来说,真的是太熟悉不过了,妻子的外家就在罗旁,但说真的,他真的没有好好游玩过罗旁,每次都是匆匆而过。金光绶这次来到罗旁,并不急着到都城,而是在小舅子家里住了下来。

小舅子家在江边,开门可见对岸的华表石和江中的罗经石。江上千帆竞发,渔歌互唱,风光无限。不远处的江边,有一座明代修建的水月宫。这水月宫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才维修过,到如今还不到10年,因此庙貌相当好。在小舅子家住下的第二天一早,金光绶就来到了水月宫。

罗旁水月宫虽然不甚巍峨,但波光涛影,把这水月宫映衬得别具风味。金光绶知道,水月宫又称观音庙,据传观音能显现32种不同的应化色相,其中以水月色相最为高洁。这水月宫濒临大江,月夜坐于宫中,江水入怀,月色沐心,因此不叫观音庙,而称“水月宫”。罗旁是西宁的水路交通要道,在这里修建水月宫,供奉观音大士,目的是为了静镇江水,当然也供往来行人歇息。金光绶叹道:罗旁交通繁忙,文人到此,俯临大江,看风静波恬,云山映带,帆影参差,月白江清,水天一色,能不陶醉其中,写下佳句?

叹息中,金光绶看到红日照在江中的罗庚石。

此时正是深秋时节,山枯水瘦,江中的罗经石尽显。这罗庚石是西宁新六景之一,曰“丹鼎朝霞”。金光绶清楚知道,罗经石又名浮沉石、锦被石,在罗旁文昌江流入西江的附近。罗庚石约有2亩之大,上面很多纹理,圆圆的好像如罗经,因此叫它为罗经石。传说曾有石鼎在江中随波浮沉,这是赤松子(黄大仙)炼丹用的鼎。而罗经石是赤松子(黄大仙)炼丹的地方。老一辈的人说,从前附近有赤松子祠,现在这祠已不存在了。屈大均《广东新语》说:文昌江在罗旁流入西江的地方,有一块罗经石,又叫名锦被石。西江洪水上涨的时候,可以看到这块石随波浮沉,与三水县的龟纹石、香山县的浮虚山、归善县的浮碧山,都是南海浮石中的一种。这块大石头名叫锦被,因此这段西江叫锦江。锦被石忽然沉下去,忽然浮起来,长期好像在洗涤的样子,因此又叫濯锦石。

金光绶站在西江边,俯看江中的罗经石,一时诗情涌上心胸,随即口占《浮沉石》一首:

江深不可测,片石砥中流。

夹水平分岸,中央自作洲。

风来维钓艇,日落宿沙鸥。

传说浮沉事,丹砂迹尚留。

诗歌的大意是:

西江水很深深到不可猜测,

这块石头像是中流的砥柱。

把浩瀚的西江分为两部分,

石在水中自然就成了洲渚。

风来了把钓鱼的小艇系好,

太阳下山了沙鸥回巢而宿。

传说从前有石鼎随波出没,

如今还有赤松子的炼丹炉。

“风来维钓艇,日落宿沙鸥”,金光绶觉得这一联写得最有神韵,很想改天独自驾已小舟,系在石边,在石上与沙鸥共眠一宿。

一连两天,金光绶都在水月宫附近流连。水月宫前每天都聚集着十位八位老人家谈天说地,讲古论今。一天,金光绶听到一老人说:“罗旁水口附近一个大藤峡,峡中有一株巨藤,根很大,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藤身质地坚硬,颜色乌黑,平整得好像刀子切出来似的。每日五更鼓响,大藤就会浮起,可做桥梁,让人渡江。天亮则沉回江底。明朝时候,罗旁瑶人经常通过这根大藤过江去劫掠。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咏藤鼓》中说:

罗旁水口众猺贼,乘此渡河民驿骚。

前朝制府凌云翼,剪去渠魁扫萌蘖。

这四句诗歌的大意是:

罗旁水口有很多作乱的瑶人聚集,

他们走在大藤上到江北抢掠不止。

明朝总督凌云翼率领官军二十万,

除掉作乱首领动乱消灭在萌芽时。

金光绶读过屈大均的《广东新语·锦石山铭》,其中有“大藤既诛,永清泷水”两句,写的就是罗旁附近大藤峡的这株巨藤。铭文还说凌云翼把这株巨藤砍为三段,做成3个藤鼓,1个放在广州都指挥使司堂上,1个放置在肇庆府的大门上,1个放置在梧州总兵府。西宁县城内的东武庙现在放置的那个藤鼓,鼓身也是藤做的,十分坚硬,黑色,高3尺多,鼓面直径2尺多,相传也是用罗旁大藤峡的大藤所做。但金光绶认为,罗旁水口是否有大藤,需要进一步考证。如果真的有大藤,并用大藤做了3个藤鼓,3个藤鼓所放置的地方,也需要进一步考证。

在罗旁逗留了3日后,金光绶启程去都城。

从罗旁到都城不到20里路,身高腿长的金光绶一个时辰就来到了田舍。但毕竟是年过六十,到了田舍,金光绶有点累了,于是走进路边的关帝庙去歇歇。

关帝庙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庙宇。关羽因为忠义,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田舍关帝庙不知建于何时,庙宇也不甚巍峨,但面临滚滚东去的西江,也是文人吊古伤今的地方。金光绶在庙里歇了一会,然后步出庙去,站在那棵300多年的古榕下,面对翻滚的江涛,吟诵起《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离开关帝庙,跨过吴公桥,这里有一间五龙宫。金光绶本想进去看看的,但已是午时中,肚子已饿,只想赶快进城找吃的,因此没有进去。

未时(13—15时)多,金光绶来到都城,在武陵塘边一家食肆,吃了半斤(8两)米饭,一小碟豆角菹炒猪头肉,顿时恢复了力量。金光绶向食肆老板打听到朋友的住址,很顺利就找到了朋友在武陵塘边的家。

朋友看见金光绶来到,十分高兴。互相施礼之后,即泡茶招待。期间,朋友介绍说:“武陵塘乃'无零塘’的讹称。所谓无零,是说该塘宽阔,刚好100亩没零。后以'无零’鄙俗,称为'武陵’,霎时就文雅起来了。”

停了停,朋友又说:“都城的商业区和居民区都在象山脚武陵塘畔一带。康熙初年王钺知县在这里建墟,并不是叫都城墟,而是叫建隆墟。但因为离这里一里左右有一个都城巡检司,建于明成化年间,人们习惯叫这里为都城,因而建隆墟的名称很快就被都城墟取代了。”

朋友毕竟是县学里的生员,颇有学识,也非常健谈。他说:“都城一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京城,其实不是人们有意起这么大的名字的。历史上,此地曾经设置了都罗、武城两县,南朝刘宋元嘉年间,都罗、武城两县合并,各取一字设都城县。遂有都城一名。”

金光绶知道,都城属于十三都,南面是本县十四都,北面是封川县,西北是本县十五都,东北面是宽阔浩荡的西江。都城巡检司在康熙初年已经移驻到怀乡。这里枕山滨江,是东西水陆交通的要冲,也是本县的重要商埠,人称商舟云集,百货所凑辏。

金光绶问朋友:“这里外来人口不多吧?风俗如何?”朋友回答说:“这里的居民,建墟时大多数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经过几十年的时间,这些人都加入了户籍,成为了土著。如今土著子弟喜欢读书,百姓勤于耕作,从事买卖的多数是外地人。都城的百姓非常俭朴、诚实,容易治理。但因为地处交通要冲,是广东西部的咽喉,土匪常常在这里出没,而且来去无踪,因此这里的治安抓得比较紧。”

当晚金光绶与朋友连床而卧,说起自己的冤案和远游的情况。朋友不停叹息。久别重聚,二人好像有说不完的话,直到三更才入睡。

次日晚起,吃过早餐,朋友带金光绶来到李熙载的墓前,凭吊都城第一位,也是西宁第一位进士。

李熙载,字伯光,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哲宗元符间为广南西路计度转运使。著有《李熙载诗词集》。李熙载的夫子井离李熙载的墓不远,井是方形的,宽2丈,深1丈多,井水冷冽,据说患病的人喝了这井水,都会病愈。从夫子墓到夫子井,金光绶十分羡慕李熙载在科举道路上的一帆风顺,联想自己在科举道路上的坎坷,感慨万千。但很快又想到,李熙载斯人已去,功名也已烟消云散,眼前只有这一泓清澈的夫子井水,于是赋《夫子井》诗:

夫子心源远,千秋尚有泉。

澄清当世志,澹定本来天。

渴任行人解,医投病者痊。

冷然荒塚下,凭吊夕阳烟。

诗歌的大意是:

李夫子的心性流传了很久很久,

这泉这井将会留存到万代千秋。

井水清冽像李夫子的治世大志,

恬静如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停留。

井水方便百姓任行人汲取解渴,

用来治病效果很好病根绝不留。

井就在李夫子荒凉的坟墓下面,

晚烟中怀念之情油然升起心头。

由于昨夜睡眠不足,金光绶和朋友离开夫子井后,都觉得有点困了,于是回家休息。

次日一早,他们再次登上象山。眺望了一会奔腾而去的西江后,二人来到了山上的文昌宫。

文昌宫主要是供奉相传为掌管人间禄籍文运的文昌帝君及其化身魁皇。但象山的文昌宫里,还建有都城义学。朋友告诉金光绶:“这都城义学建于康熙三十七年(1689年),是知县冉德倡议兴建的,但还没有成,冉徳就辞职回乡了。直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知县史笔才在文昌宫里建成了都城义学。在都城义学建成之前,文昌宫里已办有锦江书院。”

金光绶听了才恍然大悟,说:“怪不得我在文昌宫里,既看到被祭祀的文昌帝君,又听到学生的书声。原来锦江书院在此!”

看官或许问:锦江书院不是在都城硕人岗(今都城锦江小学)吗?怎么会在象山呢?其实锦江书院一直设在象山文昌宫内,直到道光十年(1830年),知县诸豫宗倡议,绅士李蟠根等出资在硕人冈建了新址,才把锦江书院迁离象山。

象山上的文昌宫左边是观音庙。无论是文昌宫还是观音庙,都是眺望大江的好地方。但金光绶这时候没有眺望西江,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象山脚下人称为观音角的地方,正好看见有一个人挑着祭品,从陡峭的山路上艰难地上来。金光绶问朋友:“这人是上来祭祀观音的吗?”朋友回答说:“这里的观音很灵验,每天来观音庙拜观音的人不少!”

象山右面是鹅公涌,五龙宫就在这里。那天从罗旁到都城,金光绶因为饥肠辘辘,赶着进城,从宫前经过也没有进去。如今游玩完文昌宫和观音庙,正好移步到这五龙宫看看。

五龙宫为道教庙宇。据金光绶后来考证,这个道教庙宇取名五龙宫的原因,是因为《周易》以乾卦为龙卦,五爻位居于上卦的中位,得正并且得位,可以成为老百姓幸福的主人,因此修建庙来祭祀五龙。其实那是金光绶对道教的不了解。道教圣地武当山有五龙宫,全称兴圣五龙宫,在武当山天柱峰以北,东距玉虚宫30里。兴圣五龙宫是武当山建筑中兴建得最早、最别具一格而又引人入胜的八宫之一。相传唐贞观年间(627一649年)均州太守姚简祈雨于武当山,见有五龙从空飞降,即在此地建五龙柯。宋代改五龙柯为五龙灵应之观。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改为五龙又应宫,元仁宗时加赐为大五龙灵应万寿宫,元末该宫毁于兵火。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在旧址重建殿堂庙宇850间,赐额“兴圣五龙宫”。都城鹅公涌的五龙宫,显然是借用武当山五龙宫之名。

鹅公埇的五龙宫下是一弯西江,对面是宽阔的沙滩,叫圆头沙。时候正是深秋时节,江中石梁横穿过江,隐约可见,当地百姓叫它为神仙桥。朋友对金光绶说:“脚下的西江,夏秋之间,洪水冲动激荡,巨大的漩涡卷入水中达几十丈之深,从中传出的巨大声音就好像鹅公的叫声一样。一会,卷入水中几十丈的漩涡又从水中喷起强大的水流,过往的船只如不警觉,必定被水流倾覆。都城乡绅在这里修建一间五龙宫,目的就是为了保佑过往舟楫的平安。”

虽然文昌宫、观音庙和五龙宫都是在象山一带,但参观完这三处地方,竟然用了差不多两个时辰,肚子饿得实在不行了,二人于是赶回家。

未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敬告读者

《西宁旧事》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叙述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建立西宁县起,到民国三年(1914)西宁县易名为郁南县止的一段历史。书中主要以今存的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5本《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事实为依据,参照今存的明清诗文、族谱等材料,坚持“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原则,力图为读者展现这337年波澜壮阔的郁南历史画卷。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西宁旧事》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