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之子周海婴:我出生时难产父亲说“保大”,从来没见过朱安

人的命运仿佛早在前世就已经写好,今生就照着活就可以了。

所以你能看到这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的是乞丐、有的是高官、有的美、有的丑、有的精明、有的鲁钝......

既然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那么能与自己的命运和解甚至脱离出身带来的桎梏,也是一种莫大的勇气。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顶着“大文豪之子”的称号出生,但随之参半还有“私生子”、不学无术、母亲是小三儿这样刺耳的声音。

他在承受“名人之后”光环的同时,也被这光环的刺痛过双眼,刺伤过心灵。

但是他却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用一生来证明自己,证明他不仅仅是鲁迅的儿子,首先他是他自己,是周海婴!

周海婴

名人之后,天选之子

1929年9月27日,在医院产科的门外,一位面容焦急的丈夫正踱步不安的走来走去。

突然产房门开了,走出来一位医生问这个焦躁的男人:你妻子难产,情况很危险,大人和孩子你只能保一个,你......?

保大!保大!男人抓着医生的手毫不犹豫的说。

不一会儿产房内传出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医生出来对男子说,恭喜你,母子都平安。

这位初为人父的男子是浙江绍兴人,但是一直工作在上海,于是本着“受恩深处便为家”的想法,他对于上海有着特殊的情意。

于是他跟妻子许广平商量说,要不我们的孩子就叫周海婴吧,如果以后他觉得不合适可以自行修改。

妻子是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她也非常赞成丈夫的想法。

就这样在上海的某个弄堂里,一个叫周海婴的男孩开始一天天的茁壮成长起来。

虽然父亲当年说,如果他长大后觉得这名字不合适可以修改,名字是可以修改,但是他和自己的父亲,一代大文豪鲁迅这血浓于水的亲情又该如何修改呢?

作为名人之后,长大后的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天选之子,还是为名所累,父辈的恩恩怨怨终究牵扯太多,而他周海婴能做的,首先就是活好自己。

父母相爱,他是意外

当年那个在病房门外被医生强制做选择的男人就是一代大文豪鲁迅,彼时他的爱人许广平正因为难产,性命危在旦夕。

平日里对爱人深情厚谊,疼爱有加的鲁迅怎能弃爱人的性命于不顾呢,所以他才如此坚定的决定保大,绝不让他爱的人有任何的闪失。

最终天遂人愿,皆大欢喜,爱人仍旧陪伴着自己,还为自己生了一个可爱的胖小子,取名周海婴。

周海婴的出现,其实于鲁迅与许广平来说是个意料之外的意外。

与其说他是鲁迅与许广平爱情的结晶,不如说他是父母避孕失败的产物,因为就那时那刻来说,孩子的到来绝非是一件完全值得高兴的事儿。

1929年,当时怀有身孕的许广平还并不是鲁迅的妻子,他们只是因为相爱而同居,鲁迅家里尚且还有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正牌老婆——朱安。

朱安

在这样内外境遇都复杂纠结的境遇中,这双爱人也很是犯难。

自从知道许广平有了身孕以后,鲁迅每日都陷在自我怀疑之中,我这么做对不起朱安吗?

目前国家尚且动荡,我有能力再抚育一个新生命吗?

但是他转眼看着已经孕肚明显的许广平,看着她时不时用手温柔的抚摸着自己的肚子,鲁迅心软了。

许广平

虽然许广平是愿意打掉这个孩子的,但是在日本学医的他知道流产对一个女人的伤害有多大,他不忍心爱人付出这样的代价。

所以在持续一段时间的人神交战之后,夫妻俩决定留下这个孩子,而他也是鲁迅一生唯一的一个孩子。

所以周海婴的出生正应了当下那句很流行的话,父母相爱,自己纯属就是个意外。

出逃的“无情郎”

鲁迅当时不愿意留下这个孩子的原因一来是因为国家正处动荡,二来也是主要的原因,他和当时身怀六甲的许广平还未结婚,只是同居关系。

有人说,两人相爱为什么不结婚呢?

鲁迅倒是很想给许广平一个名分,但是当时的他在名义上还是个有妇之夫,一旦他决定娶许广平,就要休了原配朱安。

鲁迅非常清楚休妻对于朱安意味着什么,所以他犯了难。

如今事情到了这么棘手的地步,还不是因为受了封建礼教的那一套的毒害,还不是因为母亲鲁瑞的一再坚持。

鲁迅无数次想过如果当初他再执意坚持一番,可以没有如果,既定事实是远在北平,他还有一个每日任劳任怨伺候婆婆和小叔子们的贤惠原配,朱安。

鲁迅想起这段无性又无爱的婚姻来,其实内心也是有很多的苦楚,在这份感情中,鲁迅已经被动到了极点。

那朱安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呢?

她是鲁迅母亲鲁瑞亲定的儿媳人选、她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她裹小脚没文化、不苟言笑也不解风情。

就是这样惨无人道的“信条”,禁锢了朱安的一生,也纠缠了鲁迅的一生。

朱安等鲁迅,一等就是七八年,绍兴有“养女不过二十六”的说法,而此时的朱安已经是个近三十岁的老姑娘,完全成为众人的笑柄。

无奈之下,鲁瑞以自己病危的假辞把鲁迅从日本“骗”了回来,按着头让他和朱安结了婚。

仪式上,朱安在鞋里塞了大团棉花假装大脚,而鲁迅则带着假的长辫子,一个取悦丈夫,一个迎合乡邻。

这样的婚姻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悲剧,而朱安也为此赔上了自己的一生。

她还记得自己出阁前父亲在她耳边一直教导她的那句话,你记住,你生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

就是这样惨无人道的“信条”,禁锢了朱安的一生,也纠缠了鲁迅的一生。

婚后第二天,鲁迅便独自搬去书房睡,又过了没几天鲁迅带着弟弟直奔日本,这一次他决绝的连头也没回。

怨母亲?恨朱安?还是该怪自己?

鲁迅一时间竟然搞不明白了,当时他就只想逃,逃的越远越好。

而身后目送他的妻子朱安就这么在家守着婆婆,守着家,一守就是一辈子。

其实鲁迅对朱安本没有什么大的意见,毕竟朱安也是名门出身的大家闺秀。

但是受新式教育思潮影响的鲁迅已经意识到封建礼教的痼疾,他曾多次在心中劝说朱安把裹脚放开,朱安说自己已经过了年纪,再放开也无济于事。

不放弃缠足也就罢了,鲁迅还劝过朱安要读书,可朱安就回了三个字,不可能!

她认为自己每天收拾家务,伺候婆婆小叔就是本分,女子无才便是德。

可见鲁迅在这段关系里其实也努力过,他可能自己也尝试着想和这个女子举案齐眉,想要让她改变,可是最终鲁迅发现他俩真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所以这段本来就有名无实的婚姻越发行将就木,鲁迅以出走这种不作为的方式来反抗让自己无可奈何的婚姻。

爱人知己,十载陪伴

苦闷的婚姻一直令鲁迅感到如鲠在喉,直到他遇到了一个叫许广平的女学生,他才突然觉得自己活了这么多年,终于恋爱了。

许广平1922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因读过鲁迅讲的《中国小说史略》而对他产生了倾慕。

作为学生会干事的许广平为了解除在学生运动中积攒的苦闷,她竟勇敢的抬笔给鲁迅写了一封信,而鲁迅也热情的回信给她。

一来二去两人成了在文学上并肩同行的密友和知己,生活中也经常照应彼此。

很快鲁迅就被这个热情洋溢,才气十足的女孩所吸引,而难得的是,这种感觉还是双向的,另一边的许广平也深深的崇拜和爱慕鲁迅。

1925年10月的一天夜里,27岁的许广平深情的握住了鲁迅的手,鲁迅回握并深情的看着许广平说,你战胜了!

在过了长达20年的无性婚姻之后,1926年鲁迅南下去奔赴许广平,两人很快就同居在了一起。

另一边的朱安还不知道,鲁迅这一去意味着她永远失去了自己的丈夫,日后的寂寞生活的酸楚再也找不到可以安放的地方。

鲁迅离京往沪,从1926年到1936年鲁迅逝世为止,许广平一直陪伴鲁迅左右。

虽然许广平一辈子没有得到鲁迅给的一个名分,但是他们仍然是一对恩爱的神仙眷侣。

这一点从他俩腻腻歪歪的情书集《两地书》中就能深切的体会到,俩人的称呼一会儿你是我的小刺猬,一会我是你的小白象。

看照片鲁迅的形象很是严肃,很难想象一个如此严肃的男子写下这些腻味话时候的内心活动,真应了那句话,爱情让人变得柔软。

可能如此伴侣连上天也嫉妒,鲁迅与许广平短暂的生活了十年就猝然长逝,留下许广平和当时只有七岁的周海婴。

盛名之下,坚持自己

周海婴记忆里,真正享受的父爱时间有限,毕竟父亲去世时他才七岁。

但是鲁迅在这七年里却对周海婴十分的宠爱,他允许甚至喜欢周海婴玩弄他的胡子、在他身上“骑大马”、经济拮据但仍然买来价值不菲的留声机给儿子听声音。

在爱情和亲情面前,这个一向横眉冷对靠着笔杆子战斗的男人,竟是如此的温柔。

鲁迅离世后,伴随着周海婴长大的并不是这仅有的温馨回忆,而是周遭人的口舌与非议。

他妈妈是破坏人家庭的小三儿、他是没名分的私生子、他因为父亲的遗产与继母朱安恶语相向......

周海婴长大之后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从事文学专业,而是选择了他喜欢的理科。

他心想自己不能带着鲁迅儿子的标签活一辈子,要做自己啊。

于是在1952年周海婴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顺利考上了北大物理系,可旁人就连这白纸黑字的文凭都能说,周海婴是因为鲁迅的关系才进了北大。

上学期间周海婴出于好奇去观摩了一次交谊舞,就被外界传言,鲁迅的遗子不学无术。

这些声音几乎伴随了周海婴大半生的时间,他后来索性就不理会,发奋自身,刻苦努力,他想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摆脱只是“鲁迅的儿子”这个标签。

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周海婴很少向人主动提起他的父亲是谁。

周海婴自己说,我对名利没有那么看重,就想凭借自己的努力踏踏实实的做个普通人。

虽然外界把长辈三人之间的关系传的沸沸扬扬,但是在鲁迅走后,朱安和鲁瑞的生活费一直是由许广平母子寄出的。

朱安曾经说,广平非常了解我,她知道我需要的,这些年我和婆婆多亏了他们母子照应。

许广平还时不时给朱安写信,周海婴虽然未曾见过这位大姨娘一面,但是仍然对她保有尊敬之情,也非常同情她作为一个旧社会女子的悲惨遭遇。

1949年,周海婴做主把父母生前的遗物全部捐给国家,用于研究和记录。

周海婴的举动让世人刮目相看,毕竟他曾经遭受过周遭那么多的非议,如今此举实在难得。

虽然他没有继承父亲的事业,但他却继承了父母顽强不屈、拼搏奋勇的精神,在名人后代的盛名之下,宁是凭着一己之力,闯出了属于周海婴自己的一片天。

封建痼疾,命运悲剧

外界一直对鲁迅和自己的学生在一起这件事颇有微词,加之后来他们还有了一个儿子。

难道鲁迅真的就是个“薄情郎”吗?

当然不是,在这场“三人行”的故事中,他其实也是“受害者”之一。

都说鲁迅一生在两个女人中间周转,其实鲁迅根本就是彻底选择了许广平一边,但又因为无法休了朱安,所以许广平只能一辈子无名无分。

一边是无名无分陪伴十载的爱人许广平,另一边是苦苦“守寡”了一辈子最终悲惨死去的原配朱安,那到底是谁错了呢?

鲁迅恨自己,恨自己当初的不作为,懦弱、愚孝,没有当场否决母亲鲁瑞做出的决定。

其实他更恨的是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还有那一套古老的毒害妇女的规范和说辞。

它禁锢了男女追求美好生活与爱情的自由,因此最终将他架在这不仁不义的位置上。

可悲的是朱安至死都没有意识到,造成她悲惨命运的到底是什么,是丈夫的不忠还是当时那个令人窒息的社会。

如果当初她听鲁迅的劝,愿意一点点的跟上鲁迅的步伐,或许他们可以长久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但过去的终究过去,现在做假设也都是徒劳,你可以说是鲁迅负了她,但归根结底是当时那个时代负了她。

从古至今像这样因为封建礼教而酿成的悲剧绝对不在少处,而历史上的“朱安”一定也有千千万万个。

在这场错综复杂的爱情中,没有一方是真正的胜利者,又或者说他们都是自己角色里的“受害者”。

因为付出爱意的人一定是一个完满的人,才能毫无保留的为对方付出一份完整的爱。

可能许广平比朱安还幸运那么一点,她至少感受过爱的光辉,而朱安终其一生,只能守着黯淡无光的岁月,独自终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