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飞观剧札记|乔家的儿女,在温暖感跟烟火气中与世界和解
精彩内容请看下文
文 | 谭飞
《乔家的儿女》是温暖的现实主义,不伪不讳,上世纪七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中国普通人家有真实烟火气的生活,通过南京城乔家这一大家子,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我追这个剧的心态,有几分像吃鸭血粉丝汤(我一到南京必点),精到、耐嚼,回味绵长。
《乔家的儿女》不强行撒狗血,点滴细节,都比较吻合现实生活实际情况。比如人物里面最受诟病的父亲乔祖望,自私自利,贪玩好耍,不担责任,比较“鸡贼”,这样的人物,在当时那个年代其实是普遍存在的。唯其普通、真实,才能激起共鸣。理解乔祖望,放在那样的环境下坐标下,那样一个小市民可能需要更多更市井的生存“智慧”,才能明哲保身。——观众在讨厌、反感的同时,会衍生出一丝丝理解之同情。这个剧里面没有真正的大恶人,像乔祖望这样的人会在儿子婚宴上竭尽全力讲出最漂亮的话,以免给儿子丢脸,在最后可能被不怀好意的保姆侵占家产的时候,也能选择“漂亮”地从床上摔下从而撒手人寰,说“漂亮”是因为这大概是他办得最无私的一件事,最后给自己和子女保存了一点体面。他绝不是那种一黑到底的“渣爹”,更多复杂行为是行走在一种非黑非白的灰色地带,做出符合他人性逻辑的选择。再拿一个人物为例:虐待三丽,对非亲儿子一丁苛刻的三丽婆婆,经过了三丽与一丁无私的照看,良心发现,在死之前录了一段话,把所有家产留给一丁和三丽。甚至,最后在四美面前痛哭流涕的“渣男”戚成钢,也都有所转变。
也就是说,从人物塑造看,《乔家的儿女》不硬拗“人设”,不刻意为好而好、为恶而恶,拿毛尖点评中国电视剧的几种套路来说,这部剧在塑造角色时是反套路的,避开了可能一下被猜到人物命运和结局的俗套尴尬。所有人物都以自有的性格、人格、遭际,产生不同的命运转变。不是故意制造狗血冲突,而是让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逻辑产生源源不断的带有浓烈生活色彩的戏剧冲突,这些冲突,有生活阅历的人大都能理解,并做出理性判断。
拿大哥乔一成及四妹乔四美来说,这两人表面看起来一个很“丧”一个很“作”,但仔细分析他们的性格也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乔一成过早担负起家庭重责,所以他焦虑、自卑,说话还阴阳怪气,没几句好话,因为他太早就见到生活的残酷甚至残忍一面,他很多行为是极度敏感下的“害怕失去”作祟,这背后的逻辑基础就在他性格本身。与他一样极度没有安全感的是乔四美,不少观众会对乔四美为何如此迷恋戚成钢感到不解,但如果仔细琢磨:一个在幼年就没了母亲,又缺乏父亲关爱,学习成绩不好,在社会上、家庭里都很难找存在感的漂亮小姑娘,把纯洁的爱情和俊朗高大的另一半当成自己整个人生的“救命稻草”,当成快要溺亡时的救生圈,这有什么不可理喻的呢?这多符合她的现状?每个时代都有不少这样的普通少女。再细分析二强、三丽,就会发现他们爱情、婚姻、事业的变化既逃脱不了原生家庭的影响,也逃脱不了成长过程遇到的人和事。
当然,乔家儿女们的命运变化也跟时代关系密切,文化程度不高的乔七七开网吧,二强和师傅马素芹开普通饭馆,四美和戚成钢开五元书店,乔一成前妻出国,现妻挂职。。。。。所有的细节都跟大时代相关,跟某些年代的主流生活方式有关。乔家从来没像很多电视剧那样虚拟或悬浮地生活在世界上,而是很努力地去适应世界,适应时代,适应变化。观众从乔家生活中那些烟火味浓郁的细节中见到自己父母辈,或自己哥哥姐姐,或自己邻居家的真实生活,他们来过,活过,爱过,沮丧过,失意过,欢笑过。《乔家的儿女》里,生活跟时代合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而不是打着“做旧”旗号消费“怀旧”的投机之作。
看完《乔家的儿女》,我脑海里涌现的一个关键词是“和解”。谁和解?与谁和解?当生活以痛吻我之时,我回报以什么?是复仇的瞬时快感,还是鲜花和笑容。这部剧其实通过剧情演进逐渐挑明了它的人生哲学和姿态:大和解。家庭和解,婚姻和解,父子和解,兄妹和解,婆媳和解,并最终达成与自我和解。家庭和解当然指乔家在内所有大小家庭的和解;婚姻和解则是虽屡有风波,但一成、二强、三丽、四美、七七在内都有对婚姻认知的成长;父子和解里我记住了父亲看七七时的眼神;兄妹和解则是剧中无处不在的老大恨铁不成钢,弟妹们在成熟路上逐渐跟兄长的互相理解;婆媳和解里有三丽婆婆“其言也善”的袒露心声。所有的和解最终导向的是每个人跟自己的和解,不再拧巴,不再怨怼,坦然面对生活的给予。这么多和解的背后,其实是人的温良,人性的温暖在起主导作用,爱,才是那么多普通人在一起最有魔力的交流方式,沟通方式,生存方式。
再说说《乔家的儿女》里演员的表演。刘钧以一口南京普通话加上多变的表情嘴里不时哼着的那几句小曲儿,把乔祖望演活了。刘琳、朱泳腾等演员也一起牢固了时代的特征和生活的质感。在这样追求生活化、真实化、生动感的表演塑造下,在这样追求统一感整体感的气质、气场中,以白宇为首的几个年轻主演也交出了不加味精的表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演四美的宋祖儿和演二强的张晚意,宋祖儿让人惊讶的是她也能很好的诠释有复杂内心变化的角色。举一幕为例:在饭桌上当大哥告诉她戚成钢因为生活作风问题被部队开除时,四美先强装镇定待大哥走后“啪”打了戚成钢一耳光,她的脸部表情和内心的剧烈变化交代是到位的。另几场重场哭戏时的层次感、情绪拿捏和节奏,也比较准确。张晚意告别《觉醒年代》后,在二强这个看似平静甚至有些木讷的人物的塑造上有了新的突破。总之,感觉这部剧在导演的指挥棒下,所有人,老中青甚至幼年演员的表演看起来都很舒服,有种统一又多元,整齐而生动的生活律动感。甚至张晚意与朱珠在一起的女比男大八岁半的感觉,也一点不违和。其它小配角,像老晒鸡胗的吴姨,追求三丽未果的麻雀眼,没多少戏,但让人忽略不了他们的存在。
服化道方面,年代感的贴谱上,《乔家的儿女》也下了大工夫,让观众不自觉回到那些年月。南京电视台原貌,那时的彩电,四美床铺周围不同年代变换的明星海报,甚至非典时期的口罩,都尽可能还原。这方面一向是出品方正午阳光的强项。也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微之处,让人有代入感,也愿意相信眼前看到的一切。
当然,网络时代因“标题党”兴起,不少人特别喜欢放大和解构一切,甚至说乔家没一个正常人。我反而觉得乔家所有人都太普通太正常了,这部戏并没刻意渲染什么,但如果是不加前因后果的把一些细节放大,当然会产生一些误读。生活的魅力,其实就在它的丰富多彩和不可预见性,《乔家的儿女》的魅力则在于,如果把平凡人家的生活比喻成一道菜的话,它不会刻意去加一些重口味的调料,但它本身就有滋有味,一点不寡淡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