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有科学依据吗

生活中许多人都有“一见钟情”的经历。有调查显示,“一见钟情”的两个人结婚后,离婚率总体偏低。那么,“一见钟情”有科学依据吗?

生活中的“一见钟情”现象

许多人一生中也许经过多次恋爱,包括别人给你介绍对象,而且按照世俗的标准,一些很不错的对象,但你就是不满意,冥冥之中感觉对方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也许你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但就是无法产生共鸣。
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大街上、在朋友或同学的聚会中、在工作交往中,你突然发现你面前的异性正是你追求的对象,也许他(她)并不十分好看,但你就是喜欢他(她),对他(她)一见钟情。其实这是因为你们之间产生了性的共鸣,而这种共鸣不需要用性来体验,只是冥冥之中的一种感觉,而且相当激烈,于是产生主动追求。
那一刻,没有了男方主动女方被动的传统习俗,因为生怕对方突然消失在你的视线之外,从此再也找不着,所以,双方往往会主动地以各种理由来交往。这种性的共鸣其实就是一种信号,相互接收才能相通,所以,一见钟情就是在见到自己钟情的异性时产生的感觉。

一见钟情只需数秒

由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合作进行的研究表明,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只需要0.5秒,通过简单的打招呼就足以确定对方的人格特征。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做过一项实验,他们让志愿者快速浏览各种网页,这些网页都是研究人员根据它们给人的视觉印象事前挑选好的。研究发现,人们通常只需“扫”一眼网页,就能够得出好恶结果,这个时间大约是0.5秒。而且,志愿者们最后的结论与此前研究人员经过细看得出的视觉评价是基本一致的。这项研究说明,“一见倾心”所需要的时间比人们想象的来得更快。
爱尔兰的一项研究发现,所有的判断都在看到一张新面孔的数秒内做出。这项研究是第一次借助真实的约会来检测大脑如何快速做出浪漫的判断,并且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迅速做出的决定似乎准确性也没那么低。
在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心理学家库伯招募了78名女子和73名男子,让他们参加快速约会活动,而这些志愿者统统是来自圣三一学院的单身学生(正常的性取向)。不过在活动之前,研究者先让他们中的39人观看即将会出席约会活动的人的照片,并对他们进行了磁共振成像扫描。这之后,研究人员要求这些志愿者根据自己的喜欢程度将照片中的人按等级1~4排列。同时,这些志愿者对图片上的人的可爱程度进行了描述。在约会结束后,志愿者们在表中填写了他们还想再次见到的人的姓名。
经过对比两次中意人选择的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志愿者们真的很擅长快速判断出谁对自己感兴趣,哪怕只是基于照片,预测与实际结果的符合率也达到了63%。科学家发现,在看照片最初的几秒,大脑似乎可以计算其他人对自己的吸引力有多大。
心理学家表示,人类大脑可以在没有任何视觉线索的前提下迅速得出结论。科学家认为,这种能力可能是在人类长期进化中形成的,人们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决定谁值得信任,因为这关系到人类物种的存亡。

一见钟情由大脑和基因决定?

为何男女见面会出现一见钟情?科学研究显示:这都是由于你的大脑的内侧前额叶皮质决定的,这一大脑区域在做出浪漫决策上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一区域位于大脑前侧,它可以对这个人是否正是你的理想丈夫或者妻子做出一个仓促的判断。
此外,从基因角度看,一见钟情也是存在的。科学家经过周密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人类是可以通过嗅觉、味觉、视觉、触觉和听觉等发现同自己基因互补的对象。换句话说,人们可以找出与自己基因匹配最好的那个人。所以,当这个对象出现时,无论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他或她的举止、声音、气味都能让自己产生愉悦感。这种能力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本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