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鍾記郵 | 京口三山之金山
聞鍾記郵(2706)京口三山之金山
在京口三山中,最靠近市区的,就是金山。金山,多吉祥的名字,见到金山就会想起一首歌,一家计算机公司,还会想起白娘子水漫金山,梁红玉擂鼓战金山。不过那首歌曲《北京的金山上》、那家叫金山的公司真的与镇江没关系,只有白娘子的传说和梁红玉与镇江有关系,并且金山上就有一座金山寺。依稀记得《文献集邮》的创刊号上,就是金山寺的慈寿塔。
最早的金山在扬子江心,只是随着滚滚长江东逝水,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江水,东流带来的泥沙沉淀,光绪末年的1903年某一天,逐渐让金山与江南岸连成一片,顺便让天下第一泉也一并归入江南。金山最有名气的就是始建于东晋的金山寺,1600多年的悠悠岁月,在暮鼓晨钟与梵音中悄然划过,这期间多少故事都在金山脚下上演。
自东晋建寺以来,就是江南佛教圣地,梁武帝更是在这里摆设水陆道场,诵经超度、施斋结缘、礼佛拜忏。于是泽心寺、龙游寺、江天禅寺在岁月中更替,但人们依然喜欢金山寺。
走进金山寺山门的时候,有个奇怪的现象,这座寺院的大门不是面南,而是相西,面向长江。寺内的主要建筑也不是常见的寺院建筑风格,而是依山而建,次第上升,通过廊、檐、石阶穿插相连,楼上有楼,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建筑布局,从山脚到山顶,只见房屋不见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寺裹山,与焦山的山裹寺的风格正好相反。大雄宝殿、天王殿、迦蓝殿、祖师殿、藏经阁等殿阁依山势上升,金山寺的最高处就是慈寿塔。很奇怪的是在金山寺内爬山,不觉得累。
在通往慈寿寺的中途有一座法海洞,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的住所,为金山寺的修建,历尽千辛万苦。信步走到法海洞,与在这里修行的师父聊天,并没有问法海和尚与许仙的过节,毕竟那只是传说,聊的是金山寺的历史,临别面向法海塑像合十下拜,只为修建金山寺的不易。走出金山寺山门,再回望寺院,那依山而建的殿阁楼台,暗合了先人多少的智慧。
金山,不但名字吉祥,多少年来,许多的民间传说,也在说着金山。而流传最广的,就是《白蛇传》中的白娘娘救夫水漫金山,在峨眉山修行的千年白蛇为报恩,幻化人形,与许仙结为夫妻,通过游湖借伞、盗仙草、水漫金山、断桥两会、永镇雷峰塔、状元祭塔等故事,反映了民众的美好愿望。这个传说中歪曲了法海和尚的形象,至今让金山寺的僧人耿耿于怀。毕竟那只是民间传说,况且最终法海和尚与白蛇、青蛇、许仙一同升仙,让这个传说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
发生在宋金交战时期的一段故事,却真实地发生在金山,这就是韩世忠诱敌黄天荡,梁红玉擂鼓战金山。建炎四年(1130年),金将兀术统兵十万,战船百艘,一路杀至镇江,浙西制置使韩世忠驻防镇江,率领八千水师提兵抵御,利用有利地形,诱敌黄天荡,梁红玉为了鼓舞士兵们的士气,在金山妙高台亲自擂鼓助战,此一战歼敌无数,金兵北败而去,此一战,大长宋兵志气,而梁红玉也成为流芳百世的女英雄。看《说岳》,每每看到黄天荡一折,总是拍手称快。梁红玉的形象也被梅兰芳大师搬上了舞台,1931年为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志气,梅先生排演了《抗金兵》,主角就是梁红玉,这出戏也被定格在纪94《梅兰芳舞台艺术》的第二枚邮票上。
在金山,还有两个地方值得一去,一是天下第一泉,天下的泉水也是分等级的,听惯了《二泉映月》的悠扬二胡,不妨领略一下这第一泉的风景。关于泉的排名,是以陆羽尝遍天下名泉水冲茶之后,认为扬子江的中泠泉水味和煮茶味俱佳的排名,足见冲茶的时候水的重要性。一是芙蓉楼,当年王昌龄在润州任职,他的朋友辛渐从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在芙蓉楼写下了《芙蓉楼送辛渐》两首诗,芙蓉楼就在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滨。
在与金山有关系的名人当中,还有一个人不能不提,这位就是苏大学士,东坡居士。他与时任金山寺主持的佛印禅师交好,经常参禅悟道,在妙高台上赏月,赋诗、吟词,如今与金山相关的诗词中有多首出自东坡之手。金山因为有了金山寺,有了一千多年深厚的历史积淀,见证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也迎接着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无形中保存下丰厚的文化遗产,并不因为滔滔江水向东流而消逝,反而在日升月沉建不断散发着历史的沉香,这就是文化的特性。
行走在新世纪的金山,不断地散发着自己独有的光彩,期待有机会,在访镇江,在湖光山色中,凭吊曾经的辉煌。行色匆匆第穿过了金山,再回望北固山、焦山,京口三山虽然各有特色,但有了绵延不断的文化,就会愈发的历久弥新。匆匆之中为自己写一枚明信片,记录下京口三山半日行。
闻锺集邮 WENZHONGJIYOU
作 者 简 介
杨文忠:
笔名闻锺,供职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邢台市分公司。从事邮政工作34年。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省级邮政中级内训师,省级邮展评审员,省集邮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网络集邮联谊会会长,文献集邮研究会常务理事,邢台市自媒体协会常务理事。
集邮写作二十余年,在《集邮》、《集邮博览》、《中国集邮报》、《集邮报》、《河北邮政》、《河北集邮》、《文献集邮》、《觅邮》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集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