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三国谁的“埋伏计”水平最高?

三国谁的“埋伏计”水平最高?

文:面朝大海

      《三国演义》是一部关于战争题材的历史小说,书中描写的战役场景精彩纷呈,战法更上是丰富多彩,诸如火攻、水攻、空城计、诈降计、反间计、苦肉计、偷袭记、十面埋伏计等等。若论哪一种战法运用的最多,效果最明显,除了“火攻”之外,当数“十面埋伏”计。 
     所谓的十面埋伏计,是埋伏计的统称,并非所有的埋伏都是十路人马。有的是一路人马,有的可能是两路人马,多至十路人马等。
       那么,三国里面数谁的埋伏计水平最高呢?当属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之所以十面埋伏计运用得最多,首先和古代战斗的武器分不开的,冷兵器时代,两军对垒要靠士兵一刀一枪地面对面去拼,如果人员处于劣势,要想以少胜多,就要避其锋芒,出其不意,用伏兵给予其致命一击。
    赤壁大战,曹操号称人马百万,孙刘联军力量薄弱。但是,火烧赤壁,曹操大败而逃,接连受到孙刘联军的埋伏截杀。诸葛亮巧妙布下埋伏,先是赵云,后是张飞,最后一拨埋伏的人马是关羽,关羽在华容道埋伏精兵,截杀曹操,若不是关羽是一位重情重义之人,刀下留情,曹操也就完了。这次截杀也展示了诸葛亮运用埋伏计的高超艺术
      当然,埋伏计成本低廉,不需要特种战备物质,巧妙利用地形地貌,找个隐秘的地方藏起来就行了,或突然杀出,或诱敌深入,等敌人来了,乘其不备杀之。
     诸葛亮定计斩张郃,也是诸葛亮施用埋伏计斩杀的最大名将。诸葛亮先让魏延与张郃大战,只许败不许胜,屡战屡败,张郃在后面紧追,当追到一个山势险要的地方时,张郃抬头一看,暗叫不好,只见两边是山,中间就一条小道,张郃拨马想逃,晚了,前后被山上滚下的石头堵住,进退两难,霎时,两边山上乱箭齐发,名将张郃一命呜呼。  
       而引诱司马懿误入四方谷,差点烧死司马懿,也属于埋伏计。后来的七擒孟获,也是埋伏计奏效。
    纵观诸葛亮战斗的一生,埋伏计运用的最多,除了火攻外,成功率和成果就数埋伏计最高。
    所以说,把三国扒拉一遍,谁也没有诸葛亮的埋伏计水平高。
     当然,与诸葛亮的埋伏计相媲美的大有人在,首先当数曹操阵营。
     曹操与袁绍鏖战官渡,第一次挫败袁绍,就是曹操听从谋士程昱运所献的“十面埋伏”计所致。
     曹袁两军列阵,曹操鞭一指,大将张辽出战,袁绍遣大将张郃迎敌,两将大战三十回合,张辽拨马败走。其实,张辽并非真败,乃是曹操诱敌深入之计。
     袁绍见张辽大败,手中宝剑一挥,大军随后就追。刚追一箭之地,曹操中军令旗一摆,只见四周埋伏的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许褚、于禁、乐进、张辽等将,率人马从四面八方围攻而来,直杀的袁绍人马十损八九,大败而逃。 
    濮阳与吕布之战,曹操也是施展十面埋伏之计,大败吕布。与马超一战,先是曹操吃亏,后是曹操用埋伏计击败马超。
     曹操扫荡诸侯,战斗及战役中运用埋伏计当数第一,曹操阵营中会使用埋伏计的高手很多,如谋士程昱、郭嘉,大将曹仁、张辽、司马懿、邓艾等。
     而名不见经传的刘璋部将张任,一出手就让诸葛亮吃惊。
      刘备带副军师庞统入川,刘璋部将张任迎战,张任极有谋略,面对刘备大军,张任避其锋芒,利用庞统骄傲轻敌之机,让人马埋伏在落凤波两侧的山上,等庞统带人马进入埋伏圈,令旗一挥,两侧乱箭齐发,庞统中箭落马,众将拼死迎敌,死保庞统突出重围,庞统也因伤势过重而亡,没想到大名鼎鼎的凤雏谋士竟死在张任手中,也是庞统太轻敌所致。
     此战也说明,张任并非浪得虚名,埋伏计运用的炉火纯青。
      至于东吴阵营,埋伏计运用水平一般,小霸王孙策就是中了埋伏被箭射死,而大名鼎鼎的周瑜也是中了曹仁的埋伏被箭所伤,因此东吴阵营将领运用埋伏计的水平一般。
     由此可见,作者罗贯中对战争手段的研究非常透彻,包括对地点、位置、地形、地貌都有考察,因为许多埋伏计的地点与地形与现实地点是吻合的,也许是作者从书中搜集的,也许是到现场考察过。
     三国的埋伏计,就是在当代运用也不过时。比如八路军的平型关大捷,就是典型的借鉴三国的埋伏计。以及后来的黄土崖击毙日本名将阿部规秀,运用的也是埋伏计。
     一部三国,现在仍被军事、经济以及政治所借鉴,可见中国的历史文化多么厚重,若轮战法,中国是世界战法的鼻祖,一点也不为过!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