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卫平|匠心情怀,不负岁月
寿山石雕是福州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堪称中华传统工艺瑰宝,在近1600年的发展过程中,凝聚了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蕴含了闽都丰富的历史文化,是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涌现了许多技艺超群的寿山石雕刻艺术家,他们都以极具特色的独门绝技,蜚声雕刻艺术界,给今天的寿山石雕刻艺术的春天,尽添 华美的色彩。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出壳》 何马 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洞房花烛夜》周金辉 作
寿山石因其柔而易攻、色彩丰富、纹理独特等特点,经民间雕刻艺人的精工创作,综合了文化、艺术、宗教、书法、绘画、篆刻等特色,而被“上至王侯豪坤,下至庶民雅士”所亲睐,因此而产生的圆雕、浮雕、薄意、阴刻、嵌雕、镂雕、链雕、钮雕、微雕和篆刻技法,福州寿山石雕刻与中国传统雕刻一脉相承,既成一派,又彼此渗透,各领风骚。由于寿山石雕刻的传统工艺的独特性和影响力,因而在工艺美术行业留下了“天下石,福州工”的美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蜀山剑侠传·芝仙》郑恕 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菊花》朱绍兵 作
传统艺术的创作需要生活的感悟,需要文化艺术的熏陶,也需要灵感和激情触动。近几年以来,由于传统工艺美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工具的进一步改进,技艺的提升,材料的变化以及艺术品市场的变化,寿山石雕刻艺术今后的发展趋势引起业界高度关注。如何将传统技法与现代艺术结合,探讨更多的雕刻技法;如何在材料的选择上,探讨更多的创作突破,这些是寿山石行业纠结多年的问题,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多、更好的表现形式,创作出有创意、有生命力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精品佳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玉兰花》林信容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踏浪降龙》陈武作
应该肯定的是,何马始终致力于挖掘寿山石更多的创作空间,探讨寿山石雕刻技艺在其它玉石的表现技法,并不断收集和整理手头上资料和文献,养成了在创作生涯中实践与理论并行的习惯,在总结和实践的基础上,努力在国内雕刻学术和艺术界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宣传,为寿山石雕刻艺术在国内的推广而积极奔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早生贵子》何启支 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挣脱》彭世挺 作
何马在创作中养成了良好的笔记和手绘的习惯,他将多年的书、画、印、诗等方面的修养,在寿山石及其它玉石的雕刻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的结合中找到了承载。他以自己对寿山石雕刻艺术的理解,引导他的学生和徒弟包容的创作精神,积极对待不同的材料和雕刻技法,寻求更多的表现形式,并影响行业更多的人。何马孜孜以求的创作精神,所引发的群体效应,是让我更多地为他点赞叫好。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放眼量》赵文中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初生牛犊》唐秀领 作
他注重雕刻的基础教育,在长期的授艺传技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比如早年在寿山石雕刻中推行“素描法”,使得初入行业和艺人,可以充分利用低质低价的寿山石创造良好的效益,扩大了雕刻就业群体。我们可以看到何启支的农家山水返璞归真,郑恕的人物雕刻别开生面,陈武令人瞩目的犀利刀法,彭世挺印钮的因材施艺,朱绍兵创作的发散性思维,吕奇的菊花印钮,张苓燕的刀法和手绘设计稿……无不看到他智慧、勤奋的身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何马在雕刻创作实践和理论中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敬业精神,他在潜移默 化中影响着同行,为行业的良性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恰逢“何马雕刻艺术传承展”举办,借此聊表祝贺和祝福。
作者:余卫平
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本文摘自《何马雕刻艺术传承展文论集》
展览时间
2020年7月24日至8月4日
展览地点
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
学术指导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学术主持
张锠
主办单位
中国民协中国寿山石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
承办单位
福州市晋安区中国寿山石馆
协办单位
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
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
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
福州大学工艺美术研究院
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
福州市晋安区中国寿山石交易中心
支持单位
中国民协中国玉雕艺术委员会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
同济大学宝玉石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