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沙热的发病原因和起因
【病原学】
拉抄病毒(lassa virus)为沙粒病毒科中一成员,具有沙粒病毒的共同特点。病毒直径为70一150nm,基因组亦由2个单负链RNA(L RNA、S RNA)组成,有包膜,上有刺状突起,病毒内有20—25nm浓密的核糖体颗粒,大部来自宿主细胞。可在绿猴肾传代细胞Vero细胞中生长繁殖,组织培养4—7日后可分离到病毒,拉沙病毒主要感染啃齿类动物中的鼠类,现已知它的主要宿主为多乳鼠类(Mastomys natalensis)。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为受染的Mastomys natalensis鼠。受染后可长期携带病毒,从粪、尿、唾液、鼻咽部分泌物中排出病毒。这种鼠生活在西非的平原及森林地带,但亦可活动在居民生活环境中、住宅周围、建筑物内。甚至于居室内。从住家处捕捉到的老鼠病毒感染率有的报告可高过80%。其排泄物和分泌物可污染食物、水源、用具、尘土和环境,成为人类感染本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病人。患者的血液中可分离到病毒,病毒血症可持续长达20多日,尿中排病毒可达32日,唾液及咽峡部分泌物中亦可分离到病毒,故病人亦可成为传染源,他们的血液、尿和分泌物及炎性渗出物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有传染的危险,曾数次引起医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
2.传播途径 人直接或间接接触被鼠的粪、尿及其他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或进食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亦可经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坐土、气溶胶等而感染,密切接触重症患者,输注患者的血液,注射器、输液器以及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医护人员皮肤有损伤者易引起人-人的传染。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无年龄、性别及职业等差别。感染后可获特异性抗体,但有人可再次受染,表现为血清抗体滴度在原来水平上出现更明显的升高。其原因可能由于原来的抗体保护力不强.也可能由于再次感染的病毒抗原性与前次感染者不同所致.因已证明从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尼日利亚分离到的病毒之间有所不同。
4.流行情况及特征 拉沙热主要流行于西非的尼日利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等地区,从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几内亚、中非共和国也分离到了拉沙病毒。尼日利亚部分人群调查,拉沙热抗体阳性率为21.3%(357/1677)。NcCormich等在塞拉利昂的4个不同的村庄进行调查的结果。居民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9%、37%、31%和15%,抗体阳性者中疾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6%、10%、20%和9%。死亡者为感染者中的1%~2%。敏感人群中每年有5%一22%抗体阳转。据此推算,西非地区每年可有30万左右的新病例.如不及早治疗,可有5000例死亡,所以本病成为西非地区一种重要的传染病,而且也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生,多雨期似较多发,亦无年龄、性别的明显差别。社区发生的病例多呈散发流行表现,偶有一个家庭出现2—3例患者的报道。暴发流行则主要发生在医院,住院的重症患者引起其他住院患者以及关护他们的医生、护士及其他密切接触者继发感染。拉沙热可通过人员来往,特别是旅游向其他地区传播:欧洲、加拿大、以色列、日本和美国已有这样的病例报道。1976年有一位和平志愿工作者从非洲乘飞机回到华盛顿后出现了拉沙热。1989年已移居美国11年的一位黑人工程师,回尼日利亚为其死于拉沙热的母亲选葬返回芝加哥后出现了重症拉沙热,由于未能及时诊断,来不及进行特效治疗而死亡。
【发病机制和病理】
病毒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黏膜进入人体后.可进入单核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中,进行生长和复制而不引起细胞损伤。有实验认为也不刺激TNF-α、IL-B的表达。对炎症促进因子cxc有抑制作用,可能为本病患者缺少明显的炎症反应的原因。由于其受体α-DG广泛存在于各组织中,故拉沙病毒可侵犯多种器官和组织,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如同质性肺炎和肺水肿,心肌炎,肝细胞坏死,脾坏死,肾小管损伤,间质性肾炎,胸、腹水等。中枢神经中很少能分离出病毒.或仅有低水平的病毒。Guuther等从一发热、定向力障碍并有抽搐的尼日利亚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出拉沙热病毒,血中未检出,从3,5kb小RNA段测序得知,与原型病毒有20%一24.6%的不同,提示有部分毒株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此外,可有俏化道出血、休克、神经元受损等表现。病毒持续高水平的复制最终可能导致全身性炎症综合征,INF一γ和TNF一α升高常呈死亡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