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到这世上,四处看了看,不太满意,就回去了。

能将忙事成闲事,不薄今人爱古人。

感谢点击上面篮字,关注文史公众号老羊铲史。

1.

一对年轻夫妇的孩子不幸夭折了,他们给孩子的墓碑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墓碑下是我们的小宝贝,他既不哭也不闹,只活了二十一天 ,花掉我们四十块钱。他来到这世上,四处看了看,不太满意,就回去了。”

是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上个月的25号,南京一条河道里发现一具无名女童的遗体,9岁左右,非常蹊跷的是,她的背包里有重达八斤的两块砖头。

警方调查了一个月,终于真相大白。

女童来自安徽,是个脑瘫,最早家里人都不想要,母亲为此离家,唯有奶奶疼她,把她拉扯大。可最近奶奶得了肠癌,开刀住院。

为给孩子治病,家里已经花了十多万元。

时日艰难,

爸爸和爷爷就往她书包里塞进两块砖头,推进了句容河。

... ...

2

生命是宝贵的。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值得珍惜。

可这次和几十万个生命有关的疫苗又出事了。

而且不是第一次。

而且还可能是冰山一角,真相远远不止如此。

而且如果不是最高领导有批示,事情还不会得到重视。

而且还封杀舆论。

事情的最后结果还没出来,

假疫苗、伪劣疫苗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到底有多严重,

可能在几十年以后才能显示出来。

现在,人们的目光都对准了高俊芳,

以及她背后的人。

今天早晨有一篇文章用了一首比较古老的诗:

蝎子口中刺,黄蜂尾后针,

两者皆不毒,最毒妇人心。

其实,没有一个企业是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

连一个卖苹果的商贩都有七八个大盖帽管理的时代,

把“最毒”归结为一个妇人,这就有些不厚道了。

唯利是图,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坏了。

3.

这个社会好过吗?

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力量对比,女人是弱者,

战国后期开始,“生男则相贺,生女则杀之”。

后来,中国女人又裹了一千多年的脚。

(关于裹脚可点击链接避暑山庄的荷花开了,你还想做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

女人弱,比女人还弱的是孩子。

人们常问:

你媳妇和你妈掉河里了,你先救谁?

还是想想危急关头,你爸你爷爷是先把你还是你妈扔水里吧。

4.

还是看看悲天悯人的伟大的苏轼吧。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与鄂州太守朱守昌交往从密。

在此期间,他给太守写过一封信,就是有名的《与朱鄂州书》:

信里讲了这里杀婴的事:

昨天,寄居武昌的王天麟过访,偶然说起一件事,听后甚感酸楚,吃不下饭。

天麟说:岳州、鄂州一带乡村百姓,照例只生两男一女,超过这个数就杀死他,特别忌讳生女孩,因此民间妇女少,而光棍多。婴儿出生,往往用冷水浸没,孩子的父母也不忍心,常常闭着眼睛背过脸去,用手把婴儿按在水盆中,咿呀啼叫好久方才死去。

神山乡有个叫石揆的百姓,连杀二婴,去年夏天,他的妻一胎生了四个儿子,痛苦得无法忍受,母子都死了。

上天如此报应,但愚昧的人不知道鉴戒。

天麟每次听到附近有溺婴的,就赶快跑去抢救,酌情给些衣服食物,救活的不止一个。十多天后,即使有没有子嗣的人想要他的儿子,婴儿的父母也不肯再给了。因此知道父子之爱,天性就是这样,只是受当地的牵累罢了。

杀婴如此普遍,让苏轼心疼。

苏轼从严格执法、加强宣传、加强基层干部的责任心和社会救济几个方面,建议太守解决民间杀婴的现象。

因为当时的法律规定,故意杀死子孙,判处两年徒刑。

杀婴的原因,很多是养不起,这时,就需要政府救济或干预了。

5.

基督教里有个仪式是“洗礼”,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个词叫“洗儿”。

同样在黄州做过知州的北宋官员王得臣,写过一部《麈(zhǔ)史》,里面写了福建杀婴,触目惊心。

闽人生子多者,至第四子,则率皆不举,为其貲产不足以赡也;若女则不待三,往往临蓐,以器贮水,纔产即溺之,谓之洗儿。”

没有节育措施,两口子晚上还要快活,生下来养不起,直接把婴儿放尿盆里淹死。

还是北宋,理学家杨时在朋友俞仲宽任顺昌知县时,他给俞仲宽写过一信,要求他在当地禁止溺婴习俗:

闽之八州,唯建、剑、汀邵武之民,多计产育子,习之成风,随士人间亦为之,恬不知怪......富民之家,不过二男一女,中下之家,大率一男而已。

当时的福建人是按孩子多少分家产,孩子生多了,生长在前面的哥哥怕分家产,就让父母溺死后来出生的。

6.

中国评剧院演出的《祥子和虎妞》虎妞难产

人常常(假装)自豪于级别高于其他动物。

其实,就生存来说,人类弱于很多动物,真的很弱。

很多低等动物出生几个小时后,就能独立行走、进食,如果没有天敌和自然灾害,很多动物自己就能生存下去。

相比之下,人的成活就难多了。

从出生到行走,一年的时间都算少的了,三十了还啃老呢。

尤其是现在,除了父母的百般呵护,还需要社会提供的各种疫苗

在没有疫苗的日子里,生下来、活下来都是非常难的事。

1936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年鉴》里统计数字:

1919年,全国性的婴儿死亡率是40%。

1928年是25%。

1938年民国内政部《卫生年鉴》,1936年和1938年十八省区的平均数为15.6%和13.85%。

到了新中国的1954年,全国婴儿死亡率还在13.85%。

7.

疫苗出事了,根本就不是一两个生产厂子是问题,

那么多的监管机构呢?

大家过去都说办事难,层层审批,多少个公章,跑断了腿。

在疫苗这件事上,怎么就都不见了呢?

孩子是弱者。

还是用鲁迅那句呐喊吧

救救孩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