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打醋打酱油,镇江人过年前的COSTAR
▲ 镇江的酱油和醋,也是镇江人餐桌上的COSTAR。 图/王娜提供
别小看酱油和醋,
只有镇江特产酱油和香醋,
才能调出镇江味道。
一帮镇江人去吃饭,落座第一件事就是倒醋。
镇江人吃酒席,每个人面前都是要放个小碟子的,里面倒满恒顺香醋。考教一点的人,还要加一点点酱油。凉菜、热菜、荤的、素的,每吃一道菜,都会放到醋里蘸一下。如果这顿饭是吃江鲜为主——江虾,江蟹、三鱼,醋里面要加上蒜姜。要是来碗锅盖面当主食,更需要配点香醋和姜丝。
在镇江,醋是一桌子菜的灵魂。
无论菜名里是否有醋,凉拌萝卜或者醋泡黄豆等凉菜里不可缺;炒软兜,需要用香醋去腥解腻;提到醋排,必须用镇江香醋,换用老陈醋,味道就差了很多,在镇江,这道菜醋应该比糖加得更多。就连蛋炒饭,恒顺现在也推出一款醋炒饭。
在镇江本地,大家只认恒顺的香醋,恒顺的醋色泽偏黑,颜色深,口感更酸,带有香气,当地人一口就能品尝出恒顺的醋味。同时,也认可了恒顺的酱油。
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每年底恒顺都会发一些内部职工的酱油券和醋票,镇江人认定了这样的酱油和醋质量是最好的,于是都到中山西路上的恒顺门市部打酱油。
▲ 到现在公交车到了中山西路上,还有“原恒顺酱醋厂”这一站。
慢慢的,“不打酱油不过年,打了酱油好过年”就成了镇江人民的习俗。每年临近过年的时候,镇江都会举办一场“万人打酱油”活动。然后大壶小壶,大桶小桶,大瓶小瓶......男女老少,统统上阵,让别的城市目瞪口呆。厂家回报社会的同时,也是弘扬镇江酱油、醋的品牌。
过年之前打一把酱油,这就是镇江人的COSTAR。
▲ 恒顺为了让大家都能过个好年,每年过年之前都会向市民供应价廉物美的醋和酱油。
恒顺的牌子,已有180年历史了
老镇江人才记得,恒顺酱醋的老厂,原先在大西路的山巷广场。厂分两边街,一边是制酒、制醋车间,一边是门市部及厂部。一度也在七里甸办过厂,中山西路84号的厂区本是该厂的一个酱菜腌制车间,后来陆续建起制醋车间。大西路拆迁、改造后搬了去。
就像我对恒顺的记忆,都是中山西路上酸酸的酿醋气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华路菜场都要弄几辆三轮车拖成桶酱油、醋回去卖。还在中华路小学上学的我,小时候拎着玻璃瓶子去打酱油。现在买散装酱油的销售越来越少了,而香醋,由于易于挥发,早已统一包装售卖了。
我在接触恒顺集团的时候,挖掘过不少老故事,这座厂由一家糟坊起家,原本只做老黄酒(百花酒),不做醋,字号也不叫“恒顺”。这个故事是糟坊一位老人的后代说的:
当年糟坊很赚钱,开了很多分店,有一家新酒店开张。一大清早,便有一老头拎着壶到柜台前声称买醋。
过去的醋都是坏酒做的,新酒店开张居然有人来买醋,大伙儿觉得不吉利,对此很不高兴,有人甚至想动手打这位买醋的老人。
糟坊的老板朱兆怀却很有想法,和颜悦色的对买醋老人说“老师傅,对不起,现在我们还不做醋,请您日后再来”。
老人答应后不拿壶就转身往外走,只说“等你们做了好醋我再来拿,醋可是能治百病的好东西啊”。
一出门,老人就不见了身影。有人说这位老人貌似华佗,是位神仙,既是神仙的指点,朱老板决定开始造醋,并将字号改为“恒顺”,意思是永远顺着神仙的意愿。
所以恒顺对制作工艺特别注重,要用上好糯米蒸熟,放入酒曲,数天之后便成一缸白花花的酒酿,这是江南人尤为喜爱的“酒酿子”。“酒酿子”和麸皮、大糠等原料混合后,接上优良醋酸菌种,二十一日后,方得好醋。
▲ 酒变成醋,这一切醋酸发酵变的魔术。
香醋能在镇江及周边地区盛行,并且成为镇江的一道名特,和当地的饮食习惯很有关系。
长江边的城市,江鲜是少不了的大自然馈赠。对于镇江长大的孩子来说,自小吃鱼、吃虾、吃蟹,或者家里吃面、吃饺子,都要蘸醋,这种酸中略带甜的口感,早已就植入了他们的记忆里。
▲ 恒顺的醋,就根植在每个镇江人的记忆里。
酱油,也很有故事
“打酱油”这个词,如今已越来越远离当初拿着空瓶去杂货店的记忆,更多变成一个带着调侃的网络流行语。
但酱油这种有讲究的调味品,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打的。
早在周代就有酱油了,周天子的饮食分为饭、饮、膳、馐、珍、酱六大类,不过那时的酱油是动物肉剁成肉泥再发酵生成的油,被称为“醢”(hǎi三声)。
用肉酿酱油成本太高,先人们又尝试在肉类之外,用黄豆、小麦发酵制酱,这一工艺经过数代人的发展,终于在南宋大功告成。
元代的《至顺镇江志》里有“酱邻境多仰给于此”的记载,说明镇江也是出酱油的地方。这和镇江是鱼米之乡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没有好酱油,就烧不出一道美味的鱼鲜佳肴,也吃不了鱼生等脍。
▲ 唐朝时日本留学生从金山寺带走了酱油酿造方法,从此日本人不蘸酱油就不吃鱼生。
过去镇江人对酱油酿造是极其认真的,制酱师傅们认为制作酱油的时辰为以深秋时节为最好,“豆酱日晒三伏,晴则夜露,深秋第一篘者胜,名秋油,即母油。调和食物,荤素皆宜。”
现在我们了解到,让制作酱油的豆麦接受充足的日晒,会促进加入其中的曲霉菌、乳酸菌和酵母菌充分发酵,从而产生出润泽的色彩、馥郁的香气和咸鲜的味道,使镇江酱油孕育产生美丽有光芒的红褐色。
发酵时期的一系列生化反应所孕育产生的鲜味、甜味、酸味、酒香、酯香与盐水的咸味相混和,形成色香味和风姿奇特的镇江酱油。
镇江的酱,是极有名气的。以前镇江有很多酱园,酱园这个上世纪五十年代市民一日不可离的行业,当时市区总共才二十多家,而大西路上就有八九家之多,从东到西分别为万美、谈森和裕、仁和、恒顺、益美、万和、万源、利生、裕和祥等。这些酱园各有拿手商品,如恒顺的醋,仁和的酱油,谈森和裕的酱菜。
公私合营后,酱油、酱菜的传承融合到恒顺的产品中,当仁不让的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菜肴中,慢慢成为镇江传统饮食文化的基因。
▲ 镇江人都认为,不打酱油,没心思过年。
浓油赤酱也时一种镇江味道,酱油就是其中挑大梁的。
把酱油打出了国际高度,只有镇江了
除了打酱油、打醋,还得提提镇江酱菜。外地人来镇江都会拎几瓶带回去,说这是好东西。
江苏的酱菜,有人说只有扬州“四美酱菜”和镇江“恒顺酱菜”最有代表,也最好吃,而其他地方酱菜的口味,实在是不敢恭维。
幼年在镇江求学的叶灵凤先生,一直对酱菜念念不忘,写过一篇《镇江酱菜》:“这类酱菜,是适宜送粥,或是送茶淘饭的。这些都是滋味清淡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家庭小菜。吃惯了牛油面包或是牛奶咖啡作早餐的人,若是能找机会吃一顿白粥作早餐,佐以油条和几样小碟的酱菜,体验一下我们祖先千百年来的朴素生活方式,也可以滤清一下整天在这里所吸收的那些乌烟瘴气。”
恒顺酱菜以新鲜果蔬为原料,采用传统生产工艺,用优质面酱浸渍而成,香气浓郁,味甜适中,脆嫩爽口。种类也多,诸如甜包瓜、乳黄瓜、生姜芋、生姜片、生姜拐、甘露子、酱莴笋、萝卜头,萝卜片、酱瓜片、生姜瓜、生姜芋、酱黄瓜纽、酱茄儿、酱辣椒、酱蒜苗、腌大蒜、腌小蒜、醋大蒜、佛手姜、什锦菜、大头菜。。。
▲ 去年打酱油的盛况。
因为恒顺一直努力践行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今年这一届届恒顺味道酱醋文化节,精心筹划,细心施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资源,带现场观众一同体验镇江非遗文化,唤醒每个人对传统文化的记忆,感受浓厚的新年气氛。
今年的打酱油,还是很让人期待的,毕竟,好比镇江人年前的COSTAR。其他地方只有羡慕。
这正是: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如感兴趣,大家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哦,
最好再留个感言,万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