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人王扶林和1987版《红楼梦》

1931年2月1日,王扶林出生在镇江。那个年代大家都知道,对于中国人来说简直就是乱世中的乱世。1937年,日本侵略者“强占苏北,进逼镇江”,于是6岁的王扶林跟着家人逃难到上海投亲。

安顿下来后,家里在上海也有了营生,就让他在上海上了学。

但小时候的王扶林特别贪玩,不爱读书,最喜欢跑到上海的弄堂里打弹弓,蹲在地上弹玻璃球,或者溜进电影院和戏园子,一玩就一天,一拿起书本他就难受。所以考试动辄挂科,每到一个学期快要结束时候,学校就让他留级,家长丢不起人,就去求教务主任让他补考。

后来父母觉得这样也不是个办法,上海十里洋场,处处都对孩子有灯红酒绿的吸引,于是送他到苏州去念书,希望他能安心上学。

野惯了的少年哪里能被轻易管住?王扶林到了礼拜六就翻墙逃出学校,赶上火车到上海,算好时间一天接连看四个电影,胡乱买点东西果腹,晚上再赶回苏州。

当时,王扶林喜欢站在火车的门口,扶着栏杆,火车一开动,衣服就被风吹起来,他感觉自己特别帅!

少年时代的王扶林确实挺帅。

但这样上学,成绩肯定是不可能好了。

王扶林除了英语好一些之外,其他的功课都特别糟糕,到了高二升不了高三,考大学是不可能了。

但这时候,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后来的上海戏剧学院)招高二肄业生,王扶林就去考了,考了两次都没考上,因为成绩太差了。最后家里人找人说情才进了校门。

进去之后,王扶林发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差距非常大。

很多同学阅读量很大,读过国外的莎士比亚,国内的田汉、曹禺、巴金等等的同学,和没读过多少书的王扶林一对话,王扶林感到没法交流了。

这时候轮到王扶林技能恐慌了,“我要是继续不读书,我可能勉强能毕业,但将来怎么工作呢?”

那时是解放初期,流行读苏联的文学作品,他读了很多。中国的名著也读,看不懂也逼着自己读,慢慢地肚子里就开始稍微充实点了。

由于底子差,他把握角色的理解就差了一个层次。某次排练《回到人民队伍》,他饰演匪兵甲,这个角色要求蹲在一棵树后头一动不动,但他一上台就把树撞倒了。

又有一次,在一场活报剧中,他演一个工厂工人,带人去美国老板办公室请愿,舞台动作是推门进去,但他一脚就把门踢出一个窟窿。

慢慢地,王扶林只能演一些工人甲、匪兵乙……他开始意识到,戏剧表演不是说到台上讲两句话就能完成职业需要的。

王扶林想,要不我多接近导演,多接近老师,看看能不能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别人都不想干剧务,王扶林就争当剧务,利用剧务的身份和老师多多接触,近距离听他们的教导。

毕业分配了,一心想上台出出风头的他被分配到北京的中央广播局,很不情愿的当了一名播音员。

经过两年的努力,他凭着在学校练出的导演能力,从广播演员转行当了导演,导演了儿童广播剧《五个杏儿》和《青蛙公主》,其中根据安徒生童话作品改编的《皇帝的新衣》,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国联播》节目中播出了片段。

上级发现这个年轻人,还是有当导演的潜质的。

▲王扶林曾执导的电视剧作品

01

1955年,日本商品展览会首次在中国开办,王扶林被委派参加了电视节目的转播工作。

1958年,他开始导演了《党救活了他》《新的一代》等电视作品,五年后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开始了电视导演的生涯,并陆续执导了《敌营十八年》《赤橙黄绿青蓝紫》等电视剧。

就这样,王扶林边拍边摸索,成了国内拍电视剧的元老,也开了国内拍电视剧的先河。

1979年,王扶林跟着单位到英国广播公司访问,发现英国人改编了各国名著,录像带发行全世界。回来他就向台里建议,中国很多经典著作为什么不能改编成电视剧呢?

由于当时中国尚无改编名著的先例,也没有这个条件,他的提议只能暂且搁置。

机遇很快降临。1982年,中央电视台台务会正式决定开拍两部名著——《西游记》和《红楼梦》,杨洁被任命为《西游记》导演。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导演就由王扶林担任。

接到任务后,王扶林的心情是又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他是电视台当时唯一一个拍电视剧的导演,终于能一展抱负了;担忧的是他没拍过古装片,对《红楼梦》改编心里没底。

最初王扶林觉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要开打,《西游记》需要做动画和特效,而《红楼梦》是个室内剧,讲男男女女恋爱故事,觉得这个最好拍。

确定要执导电视剧《红楼梦》之后,他发现压力大了。

因为压力很大,王扶林向台里请求解除他日常录播节目的任务,用一年时间研读原著,翻阅有关学术文章。他还请教了红学家吴世昌。吴世昌建议他先召开一个座谈会,听听红学家们的意见。

▲左起:蒋和森、王扶林、曹禺、戴临风、王立平(作曲)、胡文彬

就这样,直到1983年《红楼梦》才开始建组筹备,央视配了一个强大的红学顾问团给剧组做后盾,这个顾问团有王昆仑、沈从文、启功、吴世昌、吴祖光、周汝昌、曹禺等一批红学家和剧作家加入,王扶林这才心里多少增加一些底气。

▲红学家给演员们讲解《红楼梦》

有了这些基础,王扶林才开始挑选演员。

导演王扶林(右4)、红学家杨乃济(右3)、制片主任任大惠(左2)等人

02

起初很多人觉得《红楼梦》电视剧难拍,甚至当时央视电视台的一些领导都觉得如贾宝玉一般的人“还没有生下来”呢。

在找谁来演贾宝玉的问题上,王扶林很头疼。

在一次去成都寻找外景拍摄地的出差途中,成都当地举荐一名叫欧阳奋强的演员来“试试镜”。

于是某天晚上,欧阳奋强出戏回来,敲开了王扶林的门。

平头、圆领衫、短裤的欧阳奋强,好像连脸都没洗,甚至来敲门时都不知道自己要见谁,就来见王扶林了。

虽然欧阳没有做什么准备,但他满脸的灵性,让王扶林非常认可,觉得这个人就是“贾宝玉”。

王扶林立即在心里认可了他,但主要演员需要领导过目,便问欧阳有没有时间去一趟北京,欧阳奋强犹豫了一下说“可以坐飞机”。

来到北京后,欧阳奋强扮上贾宝玉的装束,当初说贾宝玉“还没有生下来”的领导当即拍板:贾宝玉已经生下来了。

贾宝玉欧阳奋强

剧组定下贾宝玉由欧阳奋强扮演后,《光明日报》等报纸立即宣布了由欧阳奋强定演贾宝玉的消息,所用的照片就是这张照片。

欧阳奋强进剧组时间晚,别的演员都在学习班里学习了一段时间,王扶林让他多和其他女孩子开玩笑、搞恶作剧,欧阳奋强就这样遇到了陈晓旭。

陈晓旭是一名鞍山话剧团的小演员,那一年她的男朋友毕彦君把一本《大众电视》杂志放在她面前,跟她说:“写信吧。直接写给导演王扶林,告诉他你是林黛玉的最佳候选人。”

于是她给《红楼梦》剧组写了一封自荐信,还选了一张照片,照片背后附有她14岁发表在杂志上的那首诗《我是一朵柳絮》。

王扶林回信了,让她到北京参加面试。但在最后加了一句:食宿自理,如未入选,路费不予报销。

经过王扶林的面试后,陈晓旭顺利进入到了剧组培训班。但是到了培训班,并没给她来分配角色,而是统一进行琴棋书画及形体培训。

林黛玉陈晓旭

当时林黛玉的候选人有四个人,陈晓旭并非第一人选,其他人也在争取。

第一候选人叫张蕾,张蕾当时是整个红楼梦剧组第一美人,原是林黛玉的第一人选,后来王扶林多日观察,感觉她长得太过艳丽,少妇韵味太重,二来她年龄偏大,已经26岁,于是让她演了秦可卿。

第二位候选人是饰演晴雯的安雯,因为性格不合适也改了角色;

晴雯张静林

还有一位饰演丫鬟宝珠的王小洁气质不符合也改了角色。

宝珠王晓洁。她曾是林黛玉的候选人之一

王扶林觉得陈晓旭不够漂亮,他认为林黛玉应该要更美一些,但是陈晓旭的气质和身体的瘦弱却是王扶林看中的,所以一直在纠结。

有一天,王扶林问了陈晓旭一个小问题:妙玉的箴言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百科全书博大精深的《红楼梦》中,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问题,没想到,陈晓旭竟然答对了,她把妙玉关于喝茶的箴言,回答得非常准确。

王扶林立即拍板,陈晓旭就是演林黛玉的人选了。他知道,机会就是要给这样有准备的人。

欧阳奋强和陈晓旭很快熟悉起来。

有一天,欧阳奋强假装某大厂导演,打电话给郭霄珍(史湘云扮演者),说某某剧选中了郭霄珍,要求某某时间在某某地点试镜。郭霄珍兴高采烈地去了,灰头土脸地回来时,发现欧阳奋强和陈晓旭在一旁窃笑。

史湘云郭宵珍

这不是欧阳奋强的主意,而是陈晓旭的主意,实际上,陈晓旭是个鬼点子最多的女孩子。

在不断地玩笑与培训中,《红楼梦》剧组的演员逐渐彼此熟识。

培训班一共办了两期,中央电视台专门拨款了10万元,相当于现在的100多万。当年选演员的3人跑遍全国各地,选了60个人,60个人关起门来读书,一遍看不懂,看第二遍,再看不懂找专家来培训。上午读书,下午做小品,晚上琴棋书画。

就这样忠实于原著,《红楼梦》拍了一半时还是容易出错。

比如有一场戏是“元妃省亲”,牌子上原来写的是“荣宁街”,专家一看,说不对,应该是“宁荣街”,宁是哥哥,荣是弟弟,就赶紧把字改了过来。

03

87版《红楼梦》曾有镜头在镇江拍摄的。

刘姥姥找巧姐,在瓜洲渡口上了岸。巧姐是王熙凤的女儿,流落到这一带,卖给窑子(妓院),刘姥姥报恩,要把她找到,领回来。就这么一个过场戏。

这场戏几个镜头是在焦山脚底下拍的,用焦山码头“代替”了瓜洲渡口。

▲87版《红楼梦》拍摄现场

《红楼梦》和镇江关系最多的是剧装,王扶林说过,没有镇江的影视剧装厂,也就没有《红楼梦》。

当年的剧装一般是在北京的剧装厂、苏州的剧装厂做,一下子拉到镇江来,镇江是有剧装厂,但底子很薄,刚起家,这时候就认识了镇江剧装厂的戚杰,戚杰在《红楼梦》剧组待了三年,几乎也是剧组成员之一。

很多服装,光是王熙凤的当时就做了60套,别的十二钗的服装,其他丫头婆子的,一大堆服装都是镇江做的。

剧组当年的一张合影

1987年5月,《红楼梦》的热播犹如一声惊雷,唤醒了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春潮。两年后,中央电视台计划将《三国演义》改编成电视剧,当时很多导演主动请缨,台里决定还是让王扶林担任总导演。

这正是:

红楼一梦三十余载,

再回首时芳华依旧。

致敬经典!

点击分享:

这,就是镇江的“辛丰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访仙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陵口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高资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大路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延陵镇”啊!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