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自信源自深度自我接纳,人生需要自己定义
电影:《巴拉》,又名《三千烦恼丝》
类型:喜剧
导演:Amar Kaushik
主演:阿尤斯曼·库拉纳,布米·佩德卡尔,亚米·高塔姆等
有新闻报道“中国有2.5亿人脱发,90后开始秃了”,不知不觉头发已经悄悄脱离年轻人的头顶,没有头发,年轻人靠什么证明自己还年轻呢?靠身份证吗?
印度电影《巴拉》又名《三千烦恼丝》,就是讲述了年轻人面临脱发问题的故事。影片用“头发”的第三视角作为画外音,用诙谐幽默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重要性,调侃年轻人失去头发之后的惨状。这个画外音非常有磁性,像一位老者穿越时空讲述一个寓言故事,声音里贯穿着异境的神秘感。
一个叫巴拉的年轻人有着英俊帅气的面孔,酷似电影明星,曾经深受全校女生的追捧,特别是一头飘逸的头发,是他引以为傲的资本。可是,刚刚25岁的他,发量骤然减少45%,他快秃了。青梅竹马的女朋友离他而去,因形象不佳不适合推销美容美发产品调去整理仓库,打破了他的演艺梦想,失去头发简直失去了一切。
于是,巴拉开启了疯狂的“生发之旅”,练习倒立,涂抹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收集脱发……脱发的路上,没有最秃,只有更秃,出门必戴帽子,以前在学校里嘲笑老师“秃子”的他每天都会听到别人这么叫自己。
后来,巴拉的父亲送了他一顶假发,重新有了“头发”的巴拉又拿到了销售岗位,施展自己的魅力追到了“白富美”的网络女神帕里,如愿娶到了女神。没想到,结婚第二天,巴拉头上的“谎言”无意中被戳穿,“对外貌决不妥协”的女神立刻离开了他,很快这条消息登上了当地报纸,全城都知道巴拉秃了。
故事的主线是男性的脱发困扰,副线是女性所面临的主要是肤色和身材焦虑,人们的外貌焦虑日甚一日,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巴拉的女同学拉蒂卡从小皮肤很黑,受到很多人嘲笑,但是她从来不以为意,不去刻意地美白皮肤,凭着出色的学业成为一名律师。
是否被别人定义的“美”所定义,取决于自己。拉蒂卡并非从一开始就能接受自己的外貌,从小到大一直被人嘲笑肤色太黑,这些精神压力创伤一直困扰着她。拉蒂卡深刻地意识到这辈子都很难改变自己的肤色,于是她选择艰难地从创伤中走出来,实现自己别的价值,认真努力活自己的拉蒂卡依然是“美”的。
现在很多人都有外貌焦虑。困扰的来源一方面是每个人身上所承担的责任和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过快,导致健康问题频发;另一方面“美”的定义过于单一,引发人们的外貌焦虑,人们为了缓解焦虑大量消费相关产品,无形中更加内化了狭义的“美”。
每个人对“美”的定义不同,本身无可厚非,巴拉的网络女神妻子代表着一种美丽的类型,但人们不应该以此为标准要求攻击与之不同的其他人,谁也不能固化“美”的价值标准。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讲尊重文化多样性时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世界丰富多彩是由于其多样性,文化的根源是人,每个人都应该接纳最完整的自己,因为只有最完整的自己才能让人充满自信,做真正的自己。
电影本身就像是一个美好的寓言故事,给予人们希望,全片以巴拉为人物视角,演绎了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变化,从观看性上给人感觉比较轻松。影片中有两场戏很重要,一个是拉蒂卡决定帮助巴拉打离婚官司,说出了当年巴拉等人嘲笑自己所带来的精神创伤,这是巴拉自我觉醒的起点。另一场戏是巴拉和帕里因离婚官司对簿公堂,巴拉意识到只有真正的自我接纳,别人才可能接纳自己,自己接纳了世界才能拥有全世界。
总的来说,电影《巴拉》以年轻人脱发为主题,实则告诉人们应当从更深层次接纳自己的故事。人们接受了各种教育和价值观的洗礼,是为了借助这些工具做真正的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被任何一种价值观所裹挟失去自我,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