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评论:化学品运输车发生泄漏,逃吗?
2016年5月12日进行的中欧应急管理合作项目2016年全景式应急实战演练中的第五个项目逃生过程桌面推演中,出题方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有一辆10立方米容积的化学品(Chlorine)运输车发生泄漏,泄漏了1/3的氯气(全部大约6吨,泄漏率大约是1kg/s,也就是说泄漏了大约35分钟),有可能对附近的社区造成危害,该如何应对?
现场管理人员做出了全体逃生的决定,这让出题方感到诧异。因为逃生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暴露,如果在环境发生泄漏时动员逃生,不是把所有人都暴露在氯气的威胁之下吗?所以,出题方给出的答案是,尽可能就地在房间内逃生,通过关闭门窗,躲避氯气的袭击。这一方案,在欧洲是非常合理的,因为欧洲普遍比中国寒冷,所以房屋的保温设计比中国强,这意味着欧洲房屋的漏风率低于中国,所以对付泄漏问题,在房间内就地避难(defend-in-place),要比出门逃生更有效。放到中国,这个答案就有问题了,因为这取决于南方北方,淮河以北采取集中供热的地带,房屋的保温性能好。而南方,之所以冬天极度难过,就是因为房屋的建设标准低,保温标准低。古代为了夏天的通风,故意让建筑漏风(所谓“纸偝上的福州”,就是重视夏天的通风,冬天靠纸糊木板墙来保温)。当代建筑的漏风率也很高,否则就不会有上海高层建筑大火事件的发生了。
那么,这个问题如何解?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氯气的物理特征:“氯气是一种常温下呈淡黄绿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剧毒气体。氯气比重比空气略重,一般没有风力作用,它会很长时间潜藏在低洼部位”。也就是说,你只要往高处走,就可以避开氯气的危害。其次,我们要知道氯气的运动特征。因为氯气是比空气重的,所以氯气的运动需要仰赖风力和风向。根据风力和风向,就可以对逃生方向做出准确的预报。在二十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德国曾经发动大规模毒气战,最早投入战场的化学品就是氯气。可是,使用氯气的效果并不好,第一,氯气有明显的特征“淡黄绿色”,所以英法士兵一看到这一特征,丢下枪转身就跑;第二,氯气虽然有剧毒,可是主要侵害呼吸道,所以受伤率高而死亡率并不高。一战中,毒气战打得轰轰烈烈,真正死于毒气袭击的士兵并不多,就是因为氯气对气象条件太过依赖。只要你有腿,就可以逃出伤害,死亡者大都是无法逃生的伤员。第三,普通的活性炭毒气面罩对氯气的过滤效果很好,所以氯气作为第一种战场毒气很快就被淘汰了(让位于芥子气)。
所以,应急管理问题是地方性问题,必须从地方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思考。
顺便说一下,发明毒气战的化学家,是弗里茨·哈伯。他是德国犹太人,却热衷于德意志帝国的战争事业。战后,他因为从空中中分离氮气,加工成氨气,制作肥料,给农业带来了一场革命而获得诺贝尔奖。不过,如果没有这项技术,德国是无法发动一战的,因为火药的重要成分硝石,主要来自智利,当时是在德国人的敌人英国人的手中。所以没有这项技术,德国人是否能坚持那么久也是值得怀疑的。直到第二次大战中,在德国刺杀希特勒的那次最著名的行动中,炸药还需要英国的炸药,因为英国的炸药威力大,效果比工业合成的硝酸铵(天津大爆炸的材料)效果更好。身为犹太人的哈伯,后来被德国战后的排犹运动而赶出德国,流落并凄凉地客死于瑞士。他虽然推动了农业革命,造福了亿万的人口,可是在犹太人中间却声名狼藉,关键就是他对战争的狂热态度,让世人所不齿。自古豪杰多寂寞,“长使英雄泪沾襟”。
推动农业(化肥) 革命,造福数十亿人的弗里茨·哈伯。
附:中欧应急管理合作项目2016年全景式应急实战演练在上海成功举行
2016年5月12日,在全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当天,“中欧应急管理合作项目2016年全景式应急实战演练”在上海化学工业区成功举行。
该演练由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中欧应急管理学院)、上海市安监局、上海市消防局、上海化学工业区管委会共同主办。国家行政学院、国务院应急办、公安部消防局、国家安全生产救援指挥中心等国家有关单位领导、上海市政府、市有关委办局的领导与专家,欧盟委员会人道主义救援与危机应对总署代表、高级行政主管伊夫杜尚、法国公民保护与危机应对总局国际关系总协调人、中欧应急管理合作项目执行主任菲利普拿丁,以及来自欧盟20余位公民保护与应急管理领域的专家,共同出席了中欧应急管理合作项目2016上海全景式实战演练开幕式,并观摩了相关演练。
本次活动参与演练人员约500人。演练内容包括
演练场景设置、
方案设计、
信息报送、
预警发布、
应急指挥、
应急疏散、
应急救援、
空运伤员、
信息公开、
媒体沟通、
事故调查、
现场恢复以及演练评估十三个科目。
参演单位包括:
欧盟公民保护救援小组、
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
上海市公安局警务航空队、
上海化学工业区公安分局、
上海化学工业区公安消防支队、
上海化学工业区环境监察支队、
上海化学工业区海事办事处、
上海化学工业区医疗中心、
金山区应急办、
奉贤区应急办、
化工区内企业巴斯夫化工有限公司、
科思创聚合物(中国) 有限公司、
上海孚宝港务有限公司、
上海中石化工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
演练针对上海化工区自身特点与功能,
模拟台风灾害下多种次生灾害并发的极端情况,并设置多种事故灾害场景:
包括:
科思创PIC卸料区火灾救援演练、
巴斯夫四氢呋喃装置爆炸救援及受伤人员转移演练、
孚宝港务化危品槽车油料泄漏救援演练、
化工区码头油料泄漏海水污染应急处置演练和有毒气体扩散组织相关区域居民紧急疏散演练。
演练期间,还穿插举行模拟事故处置情况新闻发布会和各类模拟专访。演练结束后,随即开展内部小组研讨和演练热反馈研讨会,邀请中欧知名专家从不同角度与站位开展全方位回顾、点评与总结。
整个演练活动从5月11日至13日,共为期3天时间,是在全面总结中欧项目上海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由中欧双方专家与上海本地专业人士反复研讨、精心设计策划的联合全景式实战综合演练。演练调用城市多种专业救援力量,与欧盟公民保护救援小组合作,开展人员、设备及其他资源相结合的实战演练和指挥部推演,集中检验了上海化工区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并展示了中欧应急管理合作项目的成果。通过演练,进一步提炼深化中欧项目“应急演练设计和实施优化”上海试点活动成果,提高地方各级应急联动部门联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与协同作战能力,锻炼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处置涉外突发事件的协调能力与应急救援国际合作能力。同时,支持应急综合演练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促进应急救援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欧应急管理合作项目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签署的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是中欧双方加强政府应急管理领域长期、务实合作的重大举措。项目启动至今,中欧双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包括高层互访、举办国际大会、举办高层工作坊、启动学位教育与职业证书教育、开展应急演练交流、举办圆桌会议和各类专家论坛、开展地方政府试点等,取得了较好成效和进展,引起国际社会与国内各界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自2013年以来,中欧双方在上海以“应急演练设计和实施优化”为主题,先后开展了应急演练方法培训、应急演练师骨干培训、专题工作坊、综合应急演练方案编写等一系列试点活动。本次中欧联合模拟实战演练活动是中欧应急管理合作项目在上海开展的试点活动的收官之作。
注:36safety对于文章所代表的立场以及专业性不负任何责任。
注:本文得到麻庭光博士授权并允许转载。
麻庭光博士为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消防与安全技术系助理教授。
从事消防行业多年。
麻庭光博士系列:
石油石化火灾视频系列:
文:麻庭光
德国保险商实验室(V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