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方剂中药物重量单位与当代重量换算关系
中国传统医学的书籍记载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我们看古代书籍中药物剂量的时候,记载为“几两”“几钱”“几分”“大枣几枚”等。溶液多为“几升”“几斗”“几合”“几刀圭”等。而我们现代用中药已经统一改为克。如桂枝9g等。《伤寒论》中方剂的剂量一般都是两,目前最官方考证:汉朝一两相当有今天的15g左右。但按照书中记载的剂量对现代用药来说,剂量还是太大(当然也有喜欢用大剂量的中医前辈,这个具体按照自己经验)。目前通常按照1两=3g来开方。
比如桂枝汤:
桂枝三两=3*3克=9克
白芍三两=3*3克=9克
炙甘草二两=2*3克=6克
生姜三两=3*3克=9克
大枣12枚:大枣和生姜是对应的,你可以直接放9克。大枣我通常就放3-4颗,关系都不大。
然后煮一个小时,剩余3次的量就是3*200ml。
孩子用同样的剂量,煮出来600ml药汁,然后呢:
1岁:50ml/次
2岁:80ml/次
3岁:100ml/次
4岁:120ml/次
5岁:140ml/次
6岁:150ml/次
然后10ml的这么加上去,10岁的孩子就直接200ml。
这样3岁的孩子基本上就是大人一天的量,小孩喝2天。
然后有些用的是升怎么办?
按下面的表格差,比如小青龙汤:桂枝三两白芍三两炙甘草三两麻黄三两细辛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查下表:半夏一升=120g,半升60g,同比例60g*1/5=12g
五味子一升=90g,半升同比例=90/2*(1/5)=9g
汉代换算图如下:供参考。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