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腑脉论第一胆腑,受肝主管,肝合气于胆。...

胆腑,受肝主管,肝合气于胆。胆为中清之腑(《难经》说:胆为清净之腑;《甲乙 经》说:胆为中精之腑),胆与肝同是主持疏泄的,也称为将军之官,对各脏腑有调节制 约的作用。其重9.375克,长三寸三分,在肝短叶间下,贮藏水精汁40毫升,能怒能喜, 能刚能柔。目下胞肿胀时,其胆就横起来,、脑、髓、骨、脉和女子子宫,这六者,是感 受地气而生的,都能藏精血,其性属阴,取法于地,所以是藏而不泄,这叫做“奇恒之 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感受天之气而生的,取法于天,所以是泻而 不藏,它们受纳五脏浊气,叫做“传化之腑”,是不能把它们的受纳物长时间贮藏,而须 输送泻出的。我们所说的五脏,是藏精气《甲乙经》写作精神)而不泻的,因其精气充 满,而不收受水谷,所以不能被充实。至于六腑呢,它的作用,是要把食物消化、吸收、 输泻出去,所以虽然常常是充实的,却不能像五脏那样被充满。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 食物入口以后,胃里虽实,肠里却是空空的,到食物下去时,肠中就会充实,而胃里又空了,所以说“实而不满”、“满而不实”。 左手关部脉象阳绝的,是没有胆脉的征象,会发生膝疼的病苦,及口中苦,眯目,多恐惧,常像见到鬼似的害怕,多惊少力。其治疗方法应在足厥阴肝经上取穴,刺足大趾间,或刺三毛足大趾第一节背面皮肤处中。
左手关部脉象阳实的,这是胆实的征象,发生腹中不安的病苦,及身体飘举不稳。其治疗方法应在足少阳胆经上取穴,刺足上第二趾节后一寸处。
胆腑发生病变的,常常叹息,口中苦涩,呕吐宿汁,心中不安定,多恐惧,像有人要来逮捕他一样。咽喉中像有梗阻,常吐唾液,这种症候的治疗方法可诊察足少阳的起止端,看其脉的陷下处并灸灼,病人患寒热症时应刺阳陵泉。如果病人常呕,有苦汁,长长地叹息,心中不安,多悲伤,多恐惧,像有人将要抓捕他一样,这是邪气在胆,而上因为胆液泻出而口苦,因为胃气上逆而呕苦汁,所以说呕胆,其治疗方法是刺 足三里以下穴位。对胃气上逆的病人,可刺足少阳血络,以使其胆闭藏,再调节其虚实 邪正之气,以消除其邪气。
患胆胀因寒气内迫,正邪相争,营卫郁滞而导致的病症,病人会胁下痛胀,口苦,常叹息。
肝脏先受病,则移传邪气到胆腑,肝不停地咳嗽,就会呕胆汁。
病人气逆行而浸入胆,就会梦见争斗打官司。《乙经》说梦见争斗相讼而自剖。
肝与筋相应,指(趾)甲厚而颜色黄的人其胆也厚,指(趾)甲薄而颜色红的人其胆也薄,指(趾)甲坚而颜色青的人其胆急,指(趾)甲软薄而颜色红的人其胆缓,指(趾)甲直没有卷曲而颜色白的人其胆直,指(趾)甲恶乱多损而颜色黑的人其胆纠结。
扁鹊说: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为表里表清里浊。其发生病变,如果实极,就会被热气所伤,热就惊动精与神,而不能固守,于是卧起不定;如果虚就会被寒气所伤,寒就恐惧,头昏眩,不能独卧。其病发于玄水病根在胆,病症是先从头面部开始一直肿到足部,其治疗的处方在治水篇中。
胆腑有病时,眉毛就会因胆病而倾折,如果见到病人眉系倾折的症状,病人就会在七天之内死去。
足少阳脉发生病变会引起口苦的病,常常叹息,心胁痛,不能反侧身体,严重者脸上微微发黑,全身不舒服,足背反而发热,这就是阳气上逆。这是主骨所生的疾病,症状有头痛,下颔角痛,外眼角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项两侧的瘰疠累累而生成马刀挟瘿的病症,汗出恶寒而颤抖,发疟疾,胸中肋骨及大腿膝外至胫骨上端外踝前及各关节都痛,无名指渐渐麻木,实症者可见人迎部位比寸口的脉大一倍,虚症者人迎部位反而比寸口的脉小。

(0)

相关推荐

  • 程凯养生说:口苦、反酸、呃逆、胃胀,肝胃不和、胆胃不和有不同

    程凯养生说:口苦、反酸、呃逆、胃胀,肝胃不和、胆胃不和有不同

  • 黄帝内经咳论第三十八笔记

    ​黄帝内经咳论篇第三十八20201207, ♥,五脏咳,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 ...

  • 《五气所病》

    按照五脏之气法象四时的理论,再结合五行之法则,即可归纳出"五气所病"为:"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 ...

  • 《五脏五行从逆之肝》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经文中,黄帝在这里 ...

  • 胆腑脉论第一

    (论一首) 论曰∶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难经>云胆者清净之腑.<甲乙>云中精之腑.)号将军,决曹吏.重三两三铢,长三寸三分.在肝短叶间下,贮水.精汁二合 ...

  • 《备急千金要方》胆腑脉论第一

    (论一首) 论曰∶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难经>云胆者清净之腑.<甲乙>云中精之腑.)号将军,决曹吏.重三两三铢,长三寸三分.在肝短叶间下,贮水.精汁二合 ...

  • 古文典籍胆腑脉论第一

    (论一首) 论曰∶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难经>云胆者清净之腑.<甲乙>云中精之腑.)号将军,决曹吏.重三两三铢,长三寸三分.在肝短叶间下,贮水.精汁二合 ...

  • 小肠腑脉论第一

    (论一首) 论曰∶小肠腑者主心也,舌是其候也.心合于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号监仓吏,重二斤十四两,长二丈四尺,广二寸四分(<难经>.<甲乙>云∶长二丈二尺,大二寸半,径八分分 ...

  • 胃腑脉论第一

    (论一首) 论曰∶胃腑者,主脾也.口唇者,是其候也.脾合气于胃,胃者水谷之腑也.号仓库守内啬吏,重二斤十四两.迂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广 大 ...

  • 大肠腑脉论第一

    论曰∶大肠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是其候也,肺合气于大肠.大肠者,为行道传泻之腑也,号监仓掾.重二斤十二两,长一丈二尺,广六寸,当脐右回叠积还反十二曲,贮水谷一斗二升.主十二时,定血脉,和利精神.(& ...

  • 膀胱腑脉论第一

    (论一首 脉四首) 论曰∶膀胱者,主肾也,耳中是其候也.肾合气于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号水曹掾,名玉海,重九两二铢,左回叠积上下纵广九寸,受津液九升九合,两边等.应二十四气,鼻空在外,膀胱漏泄. ...

  • 《备急千金要方》小肠腑脉论第一

    (论一首) 论曰∶小肠腑者主心也,舌是其候也.心合于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号监仓吏,重二斤十四两,长二丈四尺,广二寸四分(<难经>.<甲乙>云∶长二丈二尺,大二寸半,径八分分 ...

  • 《备急千金要方》胃腑脉论第一

    (论一首) 论曰∶胃腑者,主脾也.口唇者,是其候也.脾合气于胃,胃者水谷之腑也.号仓库守内啬吏,重二斤十四两.迂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广 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