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气与炼炁的区别(一)

修仙与修道说的一回事,强行来区分,不过是修道有成后修仙。佛家重性,道家性命双修。修行的方法虽多,正统的方法都是大同小异,如果说另寻捷径,那是不现实得。

对于修行理论上的东西,太多太多。喜欢修行的朋友,在网络上略一搜索,就会出现自己想要的。无论喜欢道还是喜欢佛,都离不开修行,也就是“打坐”。

目前来看,“打坐”就是修行,事实是这样吗?简单来说,打坐就是寻找入道的门槛。也是检验修行人悟性得一种方法。人在静下来时,才能参悟天机。没体验过的朋友找个时间体验一下。

常人初坐,尚不明确,气与炁的区别,其实很简单,后天和先天而已。这么多的词汇来区分到底对不对,其实不应该来划分,因为都是相辅相成的。前辈圣贤留下许多与修行有关的词语,一方面是为了找寻有慧根得人,另一方面是让后来的修行者明白,道是在于悟,而非学也。简单说几个与修行有关的词,“筑基”“小周天”“大周天”等等等等。所有修行的词汇,都是在修行过程中,道行精进后经历的过程。

后天气与先天炁,外循环与内循环。后天气呼吸之气,先天炁胎息之炁。后天气转化为先天炁,要一个炼精化气的过程。道家所说的精气神是也。

从修行的角度看,人的“心”可以影响身体,身体未必能影响“心”。心静了下来,身体如影随从的也静了下来,心静不下来,就算身体不动,那不也是“天人交战”吗。

当盘腿打坐时,心静了,身体就安稳,也很软很听话。心不静,盘腿打坐,自己找虐。希望大家在心不静的时候,不要勉强上座。轻了身体遭罪,重了身体会遭受损失。

后天气容易得,先天炁不容易得。这也是许多喜欢修行的朋友,修行多年而未见效果的原因。

对于实修者而言,打坐与呼吸是密不可分的,打坐可以气息绵绵,但没见过和听说过,打坐呼吸是急促的。

心的状态影响你的呼吸,给大家一点建议,吃饭时尽量不要吆五喝六,又说又笑的,对消化不好,脾胃虚的朋友,注意这些细节对身体有好处。这些生活习惯不是小事啊,不然没必要说这些。饮食习惯与身体健康直接联系,再说句大家不爱听的,口舌之欲也该戒一下了,清淡的饮食使人精气不浊,如果做一些脑力活动工作,想要出工作效率,不妨试试清淡饮食。凡事有利就有弊,也不可一直清淡饮食,搞的面黄肌瘦的没必要。

如果想要打坐盘腿,尽量不要大鱼大肉,到时坐不住气还粗,还可能一会就找“周公下棋”去了。其他正常生活,荤素搭配比较符合人的饮食搭配。

这个饮食,其实不可执着一日三餐,根据身体消耗来进行最佳,饿了就少吃点,不要多吃。睡觉前,如果你饿了想吃东西,建议你还是洗洗睡吧。若是吃饱了,接着睡对身体有点影响。不要觉得婴儿为何能吃饱就睡,成年人为何不能?不要做这样的对比,婴儿的活动习惯,与成年人不同。等以后会明白的。

情绪会影响饮食,大街上经常看到小孩子举着糖葫芦和冷饮,任凭风吹日晒,可是人家也吃的高兴,鲜有听闻,吃了肚子会不舒服,如果都不舒服那大街上就看不到,这些小孩子吃东西的身影了。特别是冬天人们更喜欢吃冷饮,至于原因,以前文章都说过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话说回来了,为何小孩子在这种环境中还吃的开心呢,身体没有不良反应呢,因为高兴。从心底那种自然的高兴。相反 ,在高档场所,满桌的美味佳肴,成年人吃的会舒服吗?情绪会怎么样呢?吃东西这种小事情,在于一个情绪和专注,这个专注和情绪以后会用得到。

俗话说的好,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里什么都有了。如果仅仅说是练气,大家会发现,怎么这么麻烦,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了。其实一点都不麻烦。人的身体总会有健康和不健康之说,潜在的不健康让人总是担心,去医院查体时也难免忐忑不安。引用中医的话,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打坐练气为了入道,练气为了身体健康,身体有恙时,不容易练气。有时候还会对身体不好,简单来说,练气也得有一个好的载体,不能一边练气一边漏气吧。

那么身体有恙的人,就不能练气了吗?首先把身体调理到最佳状态,这是首选。因为身体健康练气时容易“入道”。

人身气血自行运转,如果身体某一个部位不佳时,气血走到这个部位难免会有滞待。能保持自然心,清净心还好,如果引起其他情况,必然会令人不舒服或者烦躁。

修行不仅仅是打坐,练气也是如此,前几篇文章说过,片刻的心安都可入道。道就在自身,不必外求。

“静养”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一般医生都会说,回去静养云云之类的话,这个静养可是很有意思,以静来养。为何不是“动养”而是“静养”呢?

经文有云,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人静下来,身体会自我恢复,修复。就像白天在田间劳作一天,晚上睡的会很好一样。会休息才能更好的工作。会睡觉休息也是修行,知道“陈抟老祖”的朋友会有答案的。

所以练气之初,根据自己的身体,选择是直接打坐还是静养。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悟性也不一样。在选择修行时,不要“生搬硬套”,总得随缘而行,不要心急,修行路上,修行无前后,达者为师。修行开悟的快慢可不是比谁先盘腿打坐。大家不可行执着之事。

静养的重点是心安,俗话说,心安理得。通俗点讲,心态放平了,心无所牵挂了,道理自然就明白了,道理明白了,身体由内而外就舒服了。身体舒服了,气血运行无所阻碍,小疾小恙,不治而愈。

静养是为了,为修行夯实基础,就这样简单。因为修行都是以静入道。自古以来对于静心之说,道家和佛家都留下了许多典籍,可以借阅浏览一番,先不要着急学这些典籍上的学说,仅仅用来参考一番。

大家或许对于静养感到熟悉,但不知道静养的具体是什么 其实所谓的静养是养自身元气。对自身的元气人们平常都是食补,吃什么补什么,等等。中医有五气之说,也就是心肾肺肝脾胃。心属火,肾属水,肺属金,肝属木,脾胃属土。对应五行相生相克,讲究五气平衡。从而调理身体健康,食补这等于外求,也是很麻烦,每天补多少,还得合计着来,补少了不管用,补多了还麻烦。向外求的事,必然会有得有失,不如自己身体自己做主,累了就休息一会,不要逞能,困了就睡,不要整天操心费神,在家好好睡,不比去医院强吗,就是把复杂的生活简单化,那些社交,美食,宴会,旅游,工作,能减就减。简简单单生活,无非就是吃喝拉撒。生活简单了,人自然有时间了,心也会静下来了。然后养一下自己 ,养足自己的元气,给自己身体一个自我修复的机会。

人到中年,给自己一次机会,让心静一会,让身体歇一会。生活中烦恼或多或少,总要对得起自己的内心,上有老下有小,对自己负责,就是对家人负责。因为中年男女会经历“更年期”身体走向衰弱的一个过程。

简单的生活,身体也有了恢复的空隙,这就开始了“养”,这个过程是无声无息的过程,可以觉得,睡的不错,饮食口味不再那么“重”,心身疲惫感减轻了,心情也不在烦躁了,看着不顺心的事,不会动怒了,等等,找回以前那些失去许久的感觉,就是身体在慢慢的恢复了。

平淡的生活加上良好的心情,就是养好身体的一副药。要知道,生活中的烦恼都是自己寻来的。有求有应的事情,必然带着因果。平淡如水顺自然而行,心静如渊与世无争之心态,哪来的烦恼可言。

“得自在”什么才是自在,自己的所在,自我定位,人在大道面前都是平等的。什么是“得”?找到回到就是得。不要期望别人理解你,安慰你,这些杂念就是自寻烦恼的,因。得到还好,得不到就是自寻烦恼的,果。

人在幼年婴儿期没有杂念,也哭也笑也自然,成年后也哭也笑非自然,因为杂念。因为忘记自我,走的太远了。就像身体还在原地,心早飘到不知那儿去了,心身不合,人要何去何从?

人生百态,红尘万千,怎么能说的尽?在这篇文章中,大家要知道,不是说的人情世故。说的是练气的前期,大部分人都得注意的事项。

自己的心有时会欺骗自己,身体可不会欺骗自己。把心收回来后,除了应对日常的工作和自己不得闲的事物,稍微有空就让自己坐下来,怎么舒服怎么坐,或者躺下来都行。

让自己平静下来,不是看书听音乐。而是让自己“发会呆”,“无所事事”“心不在焉”“空白一片”在这些词语中找找感觉。平时就算再忙也会有一点点时间,坐下来,躺下来,静下来。哪怕一分钟都行。这种静下来可不是在忙碌中,工作中静下来,那样是“不务正业”。不能混为一谈。

心和身体的要求并不高,有忙有闲就行,总不能身体静下来,心里还在盘算着事情。心静下来,身体还在运动。那样不是身心合一,工作时专注点,休息时放松点,就是这么简单。

身心不协调,自己感觉不出来,久之成为习惯后,情况不容乐观。道家有云,“道不可离身”。说的就是时刻不能忘,随时随地记住修行的含义是什么,不能间断而要一贯而终。

身心如一,这也是一种境界。不仅可以让人身体健康,也会增加自身气场。气场强大后,好运少不了。

调和身心后,气机逐渐充盈,到时修行才能事半功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