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思虑多,容易生湿气(祛湿健脾法)

中医认为忧、思、恼、怒均伤脾,尤其是思,影响最大。《黄帝内经》中有“思伤脾”的记载。
夜深人静,本该酣然入梦,但是许多人却常常在睡前思考问题。睡前思虑过度,必定伤身,其影响不一定马上出现,但是很多年后人的身体会有感知。如失眠、水肿、腹胀、脸上长斑、气色差
久思伤脾,脾的运化功能受损,水湿和排泄物运化不畅,就会在体内滞留。湿气重,人就会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神疲力乏等。
同时,思则气结,脾运化不好,容易引起气结,导致腹部胀满,从而出现气血不足,四肢乏力的症状,形成气郁,并进一步发展为血瘀、痰瘀。还会引起女性月经提前、延后,甚至闭经。日久则气结不畅,百病随之而起。
懂中医的人都知道,祛湿的关键在于健脾。以下给大家分享健脾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健脾的8个方法

1、运动健脾最健康
每天起床和入睡前做20~40次仰卧起坐。这小小的运动,对调动“脾气”可是有很强大的作用呢!
2、饭后徐行摩腹:强脾胃功能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曾说:「中食后,以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食毕摩腹,能除百病。」所以持之以恒最好!
食后徐行百步多,并摩腹。
方法:双手自上而下反复轻推腹部(从胃部顶端推至小腹),至腹内无积块、鸣声阵阵,多数放几次大屁。
注意:一定要轻轻的,就是比抚摸稍微在意识中用点力量就可以。
食后按摩腹部,促进胃肠蠕动和腹腔内血液循环,有益于增强胃肠功能,有益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
3、推脾线祛湿
懂中医的人都知道,祛湿的关键在于健脾。今天就分享大家一个从根源上祛湿的方法:推脾线祛湿。

方法:

从三阴交到阴陵泉的这条线就是健脾线。三阴交穴是三条阴经的交叉点,可以调动肝、脾、肾这三条经络的气血以通畅脾经。然后顺着骨缘推到阴陵泉穴,反复地推。
脾经上易淤堵的部位叫阴陵泉穴。脾经不通、湿气郁结时,按此穴会感觉很痛,要多推揉此穴来打通脾经。
记住推时,一定要从三阴交穴往阴陵泉穴的方向推揉,别推反了,要反复推,推的过程中,要去找最痛的点,这个点就是淤堵的部位。把它推到不疼了,这“脾经管道”就打通了。
脾经一通,多余的水湿就会顺畅地排出去了。脾经是通过膀胱来排湿的,所以坚持推一段时间后,会感觉小便增多,这就是排湿的表现。
4、脚趾抓地,有效刺激脾经
从中医角度来看,一般脾胃功能强的人,站立时脚趾抓地也很牢固,因此,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不妨锻炼锻炼脚趾
方法:站立或坐姿,双脚放平,紧紧地贴着地面,脚趾练习抓地和放松,相互交替,这样能对小腿上的脾经起到很好的紧松刺激作用。
5.捏脊法
就是捏脊梁骨,从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捏的时候,不必拘泥于穴位,因为脊柱两侧正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经之处,捏脊能对身体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气。
还可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升降气机。也可以用手搓脊柱及其两侧更为方便快捷,力度可大可小,总之搓得发热为止。

捏脊方法

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其中,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强。

义工示范(仅供参考)

要懂“捏”诀窍

第1——3遍:只捏。捏到大椎后向上提两下,反手用2、3、4指尖贴脊柱向下抹,直至尾骨;接着捏起尾骨上的肉开始第二遍......
第4——5遍:捏起尾骨的肉向上提一下,然后每捏2下提一下,即“一二提,一二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按老办法一直捏上去到大椎再反手下来。”

要点如下

1.捏到大椎一定要提两下;

2.到大椎后一定要向下抹;

3.第四五遍尾椎第一把就要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

4.捏完五遍后,要用手掌从上向下来回搓几遍,令其后背发红发热。天冷可以隔着衣服捏和搓。

5.最后还要在尾骨上拍三下。

6.叩齿咽津
晨起先叩臼(后)齿36下,次叩门(前)齿36下,再错牙叩犬齿各36下,最后用舌舔齿周3-5圈。
结束时,再用舌头搅动口腔,激发口腔津液后吞下,早、中、晚各叩齿一次,多做更佳。此动作有滋补脾胃、固护肾气之功效。
7.擦胸腹
双掌五指分开,相对放在前胸乳下方,然后稍用力沿胁肋分向两边推擦,上下往返从胸到脐及至小腹,以发热为宜。此法可疏通肝经、脾经,能健脾养肝。
8.调理脾胃需单举

这是《八段锦》的动作之一,功在强健脾胃,尤其适合焦虑、饮食不规律的人常常练习。

方法如下:

1.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微微弯曲。两只手掌心向上,捧在小腹前。
右手翻掌上举,五指并拢,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同时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拇指展开,仰头看右指尖片刻。
动作复原后,两手交替反复进行,反复多遍。
注意事项:手臂上举时要缓缓吸气,小腹微收,而手臂下落时要慢慢呼气,小腹微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