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存在过8年的西南联大,为何让人念念不忘?

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有这样一所传奇的大学在中国短暂存在过:它屋舍简陋,却大师云集;颠沛流离,却人才辈出,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国立北京大学和国立清华大学都遭受波及,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甚至直接被日军炸毁,家底全无。

同年8月2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传来密谕:

在未来的九年中,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私立南开大学校长张柏苓,将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会”三常委的身份,共同领导这所战时联合大学。

这三所国内一流顶尖大学,开始“兵分三路,水陆兼进前往昆明”,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陆路完全徒步,要翻山越岭3600里才能抵达昆明;水陆也要绕道越南,然后进入昆明。

这所由清华、北大和南开组成的战时联合大学,被称为:西南联大

它将三校的精英师资整合在一起,也将全国各地的精英学子汇集一处。

从1938年5月4日开课,到1946年7月31日结束,西南联大在云南办学八载,弦歌不辍,这是在全国抗战中,联合到底的唯一一所大学

八年时间,入学8000位本科生和研究生,但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可见考试之严格,教学之严谨。

虽然毕业人数被腰斩,但他们却代表着中国顶尖的学者水平,放眼世界范围,也是一流的。

从这3882名毕业生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获奖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位人文大师。

在那个时代,联大的物质条件和教学条件都极度贫乏,但这所只存在了八年的“最穷大学”,却被赞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一张豪华师容的课程表

北大哲学系教授黄枬森,曾撰文回忆他在读书期间的课表。

“国文老师是沈从文,英语老师是李赋宁,物理老师是吴有训,中国通史老师是吴晗,公共伦理学老师是冯友兰。我还选修了数论和《庄子》,老师分别是华罗庚和闻一多。”

在哪里读书,能有幸见到这么豪华的师资力量?

答案是:西南联大。

1937年8月28日,“七七事变”后不久,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接到了一封公函。公函要求:三校南迁长沙,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

开学没多久,淞沪会战宣告失败,上海和南京依次沦陷,武汉危在旦夕,长沙唇亡齿寒。

为了保住文化血脉,学校决定“兵分三路,水陆兼进前往昆明”。

其中一路,需要完全徒步3600里才能抵达昆明,后人因此称之“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

这个说法并不过誉。

立校仅8年,西南联大共输送了3882名毕业生,这其中,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4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不少人惊讶这所学校存在时间之短,更多人震惊它培育人才之丰。

如果你没有听说过这个大学,也许你听说过它的一些校友。

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汪曾祺、何兆武、邹承鲁……

以上人物,全都师出西南联大。

让杨振宁和汪曾祺推崇的大学

文学大师汪曾祺曾回忆自己考学的艰辛:

“1939年,我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考大学。到昆明,得了一场恶性疟疾,住进了医院。这是我一生第一次住院,也是唯一的一次。

高烧超过四十度。护士给我注射了强心针,我问她:要不要写遗书?我刚刚能喝一碗蛋花汤,晃晃悠悠进了考场。

考完了。一点把握没有。天保佑,发了榜,我居然考中了第一志愿: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疟疾缠身,喝了一碗蛋花汤也要撑着进考场,发榜考中的第一志愿让他喜不自胜。

杨振宁更是曾不吝赞美之词,称赞“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联大精神

西南联大的厉害,不仅仅在于它带出来的这批学子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它之所以是中国教育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最关键的原因是在于它所开创的联大精神

时任西南联大校长的梅贻琦说过的一句话:“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后来也被无数人奉为圭臬。

西南联大课堂

在梅贻琦、蒋梦麟和张柏苓的带领下,整个联大充满了民主,开放、活跃向上的气氛:

学生和老师之间针对某个见解打大辩论,互相论证;

老师和老师之间,也会出现各开同一门课,拿出看家本领分享真知灼见,吸引学生去听课,甚至教授之间也互相旁听;

教师做学术也有极大的自由,上课讲什么、怎么讲,全都由老师自己决定,他们自己注重创新。

1980年代,沈从文出国访问,研究联大的外国汉学家问他:“抗战条件那么苦,为何西南联大八年培养的人才,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

沈从文回答了2个字:自由。

是的,是自由。那时候的联大,让众人知道,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

教授们不仅传道受业解惑也,更是身体力行,培养出学子们刚毅坚卓的文人风骨。

(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

这种“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的筑成,同梅贻琦、蒋梦麟和张柏苓3位的早年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梅贻琦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南开中学堂,后前往美国留学,归来任职清华校长。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梅先生多次和清华教授多次筹商,配合国家抗战,做出一系列准备:

清华在湖南长沙筹办无线电等特种研究所;

在岳麓山下兴建校舍,将部分贵重仪器、书刊、档案逐渐向长沙转移;

在南昌与航空学校共同进行航空工程的研究实验。

在梅先生眼里,知识分子们更是要团结起来,用自己的力量配合抗战、与国家共存亡,用科技兴国、保留民族文化血脉。

蒋梦麟在《西潮》中记载,当年他在日本留学,在一个展览战利品的战绩博物馆里,看到甲午战争中俘获的中国军旗,军服和武器,简直使他惭愧得无地自容。夜间看着游园的几万盏电灯照耀如白昼,他却孤零零站在假山顶上,望着游行的队伍,不禁泫然涕下。

1908年夏天,他参加了浙江省官费留美考试,前往美国加州大学农学院深造。在那里,他某天领悟到了:为什么不研究研究如何培育人才呢?

于是他毅然决定转到社会科学院,选教育为主科,星星之火,也要燎原。

张柏苓则是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后来在“通济”轮上服务时,目睹国帜三易,悲愤填胸。

“深受刺激,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再教育。创办新教徒,造就新人才。及苓将终身从事教育之救国志愿。”

41岁的张柏苓,辞去天津南开中学校长职务,赴美考察私立大学,研修心理学、教育行政学、近代教育史。他希望在天津亲手创办一所私立大学,与欧美的著名大学一试高下。

于是,后来有了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

3位校长的经历,是融进了他们的骨血里,他们的言传身教,影响了周围的教授们,教授们再逐渐影响了学子们,这才有了被众人赞誉有加的联大精神。

师资力量强大

那个动荡的时代,西南联大这个学园里面,老师们都是大师级人物,学识过人,学生们自主努力学习,其中许多人都成了各行各业的专家,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

数学家华罗庚,是当时西南联大的教授之一。

华罗庚只有初中毕业文凭,但他的学识早就超过大学。华罗庚的初中老师叫王维克,曾经到巴黎留学,是教育家、翻译家,并且还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杰作《神曲》的译者。王维克看到华罗庚勤奋好学,很欣赏他,在当了初中校长后,王维克请华罗庚到学校工作,做会计兼事务。

之后,华罗庚在王维克的鼓励下,大胆写了一篇批评当时一个叫做苏家驹教授的论文有错,因为这篇论文,熊庆来教授注意到华罗庚,还以为他是一个大学生,打听以后才知道华罗庚竟是一个失业青年,学历只有初中文凭,可他的学识惊人,熊庆来教授写信给华罗庚请他到清华大学,当助理员。

华罗庚在清华园,既有了糊口的工作,又可以在国内最高学府吮吸知识的营养。华罗庚在工作之余可以去旁听,熊庆来教授还会亲自指导这个天才学生,一个没有正统读过大学的人,不久之后已经可以去听研究生的课程,同时华罗庚还自学了英语和德语,熊庆来教授更是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留学。

留洋后,一心挂念灾难深重的祖国,决定回国,而欣赏华罗庚的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到西南联大任教。

获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大翻译家许渊冲也是西南联大的学生。

在联大读大一的时候,许渊冲就把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这是许渊冲最早的翻译作品。

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六十余年,专注而专业,译作涵盖了中、英、法等语种。许渊冲的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和理论,被称为“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先生的译作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等中外名著。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咖云集”,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们都是学识丰富的大师,而在这里学习的学生,许多人都取得卓越成就。

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张萌麟、冯友兰等等都在那里授课。而这三本《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就集合了大师们的文化精髓。

西南联大的教育课程,深刻影响了中国一代学者。

这套《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包含了《西南联大文学课》、《西南联大国史课》和《西南联大哲学课》三本,收录整理了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3位大师的优质文章,分别从文学、历史、哲学三个方面,为我们呈现出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另外还附赠一张西南联大入学证,可也真的是给大家“圆梦”的节奏啊!

《西南联大文学课》

本书主题是“文学课”。书中收录了朱自清、游国恩、罗庸、萧涤非、闻一多、浦江清等六位先生的文章,涵盖朝代更替与文学古今之变的关系、《红楼梦》的创作动机等重要的文学话题,并按历史顺序分为五个部分,将先秦到清朝期间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作者及其思想层层罗列、细细分析,通过文学来展现西南联大包容、高质量、重基础的通识教育,进而展现西南联大卓越的学术风采,以及各位先生新颖、全面、前沿性十足的学术成果。

《西南联大文学课》这本书里收录的课堂讲义,跨越了很长的历史。

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五代、最后讲到宋元明清,基本上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历史进程。

带着疟疾中榜的汪曾祺,回忆学生时代说:“老师讲课绝对自由,讲什么、怎么讲,全由自己掌握。”

他曾说:“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

《人间草木》里,汪曾祺说自己上过闻一多先生的课。

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他写字有一个特点是爱用秃笔,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大功夫。

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开设了近10门课,包括“诗经”“楚辞”“周易”“唐诗”等,他早前学过戏剧,有朗诵的底子。

在课堂上朗读的时候,声情并茂,全神贯注,全班同学无不投入和专注,并为他的博学倾倒。

《西南联大文学课》收录的闻一多先生的讲义当中,展示了闻一多的博闻强识和引经据典,在为我们讲解唐诗内容之外,还介绍了诗人背景和内涵分析。

汪曾祺由此说“能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

这本《文学课》主题,收录了朱自清、游国恩、罗庸、萧涤非、闻一多、浦江清等六位先生的课堂讲义,以及在各自擅长方面的权威研究。

几位教授借朝代更替,为我们介绍文学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书中随处可见他们自身的思考和分析成果,也彰显了大师们兢兢业业的认真和坚持。

“诸子百家之后,又一场思想文化的盛宴”就此开始,喜爱文学的你,一定不要错过这一场饕餮盛宴。

《西南联大哲学课》

本书主题为“哲学课”。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佛学传入与玄学的奇妙融合,知行合一的辩论……都将在本书中呈现,构成完备详尽的中国哲学史。本书通过哲学展现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多元性,将中国哲学的脉络抽丝剥茧,梳理得当。中国哲学直到今天还在深刻地影响国人,理解中国哲学,才能理解当下。

本书《哲学课》主收录冯友兰、汤用彤、贺麟等先生围绕中国哲学不同时期和人物流派、历史事件按照年代从古至今进行排序,以便读者更好得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共计6个章讲述哲学前初期到中国哲学经学时代结束。

三位老师的文风风格各不相同,如冯友兰老师是细腻,将信息揉碎了一点点讲给你听;汤用彤老师是深度,对于历史背景、人物、流派、作品分析等深度宽泛;贺麟老师是反观,用现代思维反思过去行为。画风不同其对角度各有千秋。其中冯友兰和贺麟老师会联合中西历史横向对比,而汤用彤老师则专注中国哲学和历史的厚度。

书籍的最后写道,中国的哲学史在经学时代结束,亦是新时代之思想家开始的时间。

《西南联大国史课》

本书主题为“国史课”。中国通史为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必修课。本书以时间为轴,由远及近,收录张荫麟、陈寅恪、吴晗、雷海宗四位教授的代表著作,以多个维度探寻中国历史的发展,如汉代的经济政策、唐代的政治制度、明教与明朝的关系,等等,全面展现各位先生博采众长的学术成果,以及西南联大兼容并包的氛围。

为什么选这套书?
01

这套书更是出版史上首次联合收录了陈寅恪、张荫麟、冯友兰、朱自清等西南联大著名教授作品,再现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面貌。

02

选篇范围广、内容多、系统性强,全面展现陈寅恪、朱自清、冯友兰等教授新颖、前沿性十足的学术成果。

03

筛选20多种底本,精心编校2年,勘误300余处,保证内容的纯粹、完整。

04

每本书包含2000多个知识点,国学知识一手掌握!

05

多副西南联大老照片,真实走进西南联大

06

附带西南联大纪念碑文拉页,从碑文里了解西南联大建校始末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

(0)

相关推荐

  • 这所大学8年培养了173位院士,是中国最后的底牌 | 白乌鸦精选06

    大家好,我是罗伯特刘.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这是电影<无问西东>提出的问题. 影片中王力宏饰演的西南联大学霸沈光耀是个富家子弟,他衣食无忧,德才兼备,在目 ...

  • 我的老师尚恒元

    我的老师尚恒元 刘向军 尚恒元先生是我的先秦文学老师.他只给我们上了半年课,我也没有同尚老师直接说过一句话,但如今又想起那个因臃肿衰老而更显低矮的老夫子来. 开始先秦文学第一课的那天是个雨天.教室的门 ...

  •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如何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如何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 西南联大,一所伟大的大学

    西南联大,一所在语文课本中被多次提到的大学,它是杨振宁和汪曾祺的母校,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大学.尽管这所大学仅仅存在了8年零11个月. 01 - 绝徼移栽桢干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南开大学遭 ...

  • 西南联大文学课:那一代知识分子所背负的重量,带给我们的启示

    西南联大,一座神圣而又神秘的大学. 曾经,大江南北的顶尖学府,因战乱在此和居一隅.由此,国内顶尖学者齐聚一堂,被吸引的当然还有精英学子们. 战事之后,那里的老师和学生在中华大地大放异彩.名声和学术高度 ...

  • 珍藏80余载的西南联大日记,带你重回那段传奇岁月|种草机

    虽说是出自梁思成和林徽因之手,但这校舍最终还是因为缺钱盖成了简陋的茅草屋. 一间屋住40个学生,床紧靠在一起,翻个身,旁边的人都会被摇醒-- 臭虫.老鼠满屋跑,咬得人夜不能寝,浑身都痒. 联大学生宿舍 ...

  • 老照片:西南联大名师的家藏照

    1945年,梅贻琦夫妇在昆明留影. 在昆明西南联大期间,韩咏华曾参加昆明女青年会活动,而在家中,她也能做一个尽心尽力的梅太太.当教授们到梅贻琦校长家议事时,韩咏华总会亲手做糕点给他们吃.也可见夫妻二人 ...

  • 《西南联大》分类:人文历史  集数:5集

    简介:1938年,在中国西南边城昆明,诞生了一所特殊的大学,她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并而成,这就是西南联合大学.纪录片<西南联大>将以历史风云中的几组共生关系,即清华.北 ...

  • 纪录片《九零后》:16位“九零后”讲述西南联大故事

    ​        <九零后>将于5月29日在全国影院上映.5月10日,该片出品方大象点映在上海影城发起一场首映礼.再前一晚,导演徐蓓在上海图书馆和读者们分享了关于西南联大的历史往事,和自己 ...

  • 向南,向西,向西南 ——重走西南联大之路 徐则臣

    . 向南,向西,向西南 --重走西南联大之路 徐则臣 .        凌晨五点,我在沅陵的雨声中醒来.这是2020年11月1日.一夜乱梦,一队人马在旷野的泥泞中前行,雨水铺天盖地.睁开眼,耳边响起的 ...

  • 西南联大文化之旅:“中兴业 须人杰”

    作者:范稳(云南省作协主席) 这是当年在抗战的烽火中,由西南联大部分师生组成的从湘过黔.再经黔入滇的抗战迁徙之路,这是一条闻一多.曾昭抡.穆旦等前辈大师们走过的艰辛图强之路,曾经激荡过一群读书人战火中 ...

  • No.219 世界读书日,岳南老师讲座:西南联大的民国大师们

    悦读读书会第219次线下活动,邀请著名作家岳南老师进行讲座,西南联大的民国大师们

  • 苗松克:“西南联大”轶事 04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西南联大轶事  04 作者 | 苗松克 原创 | 乡土赊旗(ID:g ...

  • 苗松克:“西南联大”轶事 03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西南联大轶事  03 作者 | 苗松克 原创 | 乡土赊旗(ID: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