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365个字,读字感悟(2021年,第69、39天,“诗”“收”字)

木兰诗 音谋论 - 木兰诗

第六十九天,“诗”字

诗(shī ,詩)字,从言从寺。言,指语言,诗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品。寺,在这里有几个意思,其一,诗言如寺,有棱有角,是形象思维,不是白话,不能直说;其二,诗言如寺,寺为神灵的住所,作詩要像在寺庙中祈祷一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能有邪念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囉嗦,;其三,诗言如寺,寺以寸土记时,寸土寸金,诗以分寸从言,寸言寸金,形有格律,音有韵律,一字千金,不能随便,要高度简约。

甲骨文书法

为什么《詩》被纳人经书范畴?原因有四:

(一)中国主流文化强调善与美,好诗有利于把人引向善与美。所以孔子用“思无邪”评价《詩经》,无邪自然善。无邪自然美。

(二)把《詩经》确立为经典等于宣告华夏文化属于雅文化,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前提。实际上,《詩》流传到社会之后确实起到督促人们向雅靠拢的作用。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外交辞令以引用《詩》中美丽的詩句为时尚。所以孔子《論語·季氏》:“不学詩,无以言”的感慨。

(三)将《詩经》确立为重要经书表明:中国人最重要的学问是文学,而非其他。确立了中国人通过审美(而非训练思维)达到教化目的的特殊文明路径。正如曹丕所说,文学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四)《詩经》成为中国文学的营养库:如曹操《短歌行》:“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乃出自《詩经·郑风·子矜》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礼记·少仪第十七》: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翔翔;祭祀之美,齐齐皇皇;车马之美,匪匪翼翼;鸾和之美,肃肃雍雍。《詩经》《楚辞》《莊子》是中国文学的三大源泉,是中国文学取之不尽的营养厍。另外,还有一点常常为今人所忽视:《詩经》《楚辞》《莊子》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而到了唐朝,詩人过分讲求技巧,流行新体詩,已经开始脱离詩之正轨。

清朝乾隆的时候,李晓园与百菊溪是很要好的朋友,仅因为对某个问题看法不一致而闹僵,再不来往。百菊溪有些后悔,就在扇面上写了一首詩叫人送给李晓园,詩中有这样两句:“我非夏日何须畏,君似清风不肯来。”李晓园看后顿觉汗颜,从此二人重归于好。詩之魔力,由此可知。

现代人发明了白话詩(新詩),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全然不顾詩自身的特点,不顾孔子“思无邪”的基本要求,使得神圣的詩庸俗化了。这种情况让一个叫作严独鹤的文人看不下去了。一次,他探访一位白话詩作者,恰巧那人不在家,严独鹤被请进屋子里等。严独鹤无意发现桌子上的一首新詩:“越开越红的石榴花,红得不能再红了。”他忍不住在后边续写了两句:“越做越白的白话詩,白得不能再白了。”本来,詩是白还是文,无关紧要,李白也写过优秀的白话詩。然而,李白之所以成为大詩人并非是因为他的白话詩写得好。

诗音通尸,尸魂牵绕,是说明诗的起源。古代祭祖,有一种借尸还魂的做法。用孙子装扮爷爷的僵尸,坐在爷爷受祭的灵位上,由父亲跪拜。这种仪式在寺院或宗庙里举行。父亲在祈祷时,口中念念有词,是事前准备好的韵文,边说边唱,法师在旁击磬和乐。这种祭文,就是诗文的起源之一。诗文的另一个来源,那就是集体劳动中的号子和古代传情山歌的唱词。

詩,寺言韵文,形象精巧。诗音通尸,尸魂牵绕。

意项:一种文体,形式多样,用词简练,多有押韵,可以歌咏朗诵。

第三十九天,“收”字

收(shōu,収)字,实际上就是左右两只胳膊都往内拐,形成两手合抱的姿势,意为采纳,接收。

收从糾(略糸留丩),从攵。收之本义为拘押,收监。目的是纠其错误与过失,以文教之,以期令其重新做人。农业收获意义上的收实质意思也是拘押、收监,只不过对象是庄稼,而不是人。粮食聚积在一起放入仓库,并非收监。

甲骨文书法

司馬遷说:“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收本来是中性词汇,与敛组词立即变为表示品行的褒义词。

收音通受,不收不受。有句话叫“收受贿赂”。贿赂,指用财物去买通关系,第一是花钱(从贝),第二是投其所好(从各)。有的人爱占便宜,吃这一套,叫受。因为受,所以收。不受者不收,接受者才收。

收,两手合抱,采纳接收。收音通受,不收不受。

意项:①与“发”相反,接到,接受,收发,收条;②藏或放妥,把钱收好;③割取成熟的农作物,秋收,麦收;④获得经济利益,收益,收支平衡;⑤招回,收兵;⑥合拢,疮收口了;⑦结束,收尾,收工;⑧静下心,該收心學習了;9.逮捕拘禁,收監。

《木子艺术工作室》原创。如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木子艺术工作室》。音频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