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的中西医诊治
昏迷的中西医诊治
一、概述
昏迷是处于对外界刺激无反应状态,而且不能被唤醒去认识自身或周围环境,其主要特征为随意运动丧失,对外界刺激失去正常反应并出现病理反射活动,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持续性意识完全丧失,也是脑功能衰竭的主要表现之一。昏迷既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又可以是全身性疾病的后果,如急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及代谢障碍、心血管疾病、中毒及电击、中暑、缺氧、高原病等均可引起昏迷。以颅内病变和代谢性脑病所致者最常见(占70%)。本病可以出现心、肺、肾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应尽早送至医院给予生命体征监测,积极开展相关检查,及时开展腰穿检查(脑脊液细胞学、生化、病毒细胞系列),头颅CT及磁共振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血检测碳氧血红蛋白有助于CO中毒的诊断,尿常规异常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急性尿卟啉症,疑似肝昏迷病人查血氨及肝功能,血糖及肾功能检测有助于糖尿病酸中毒、低血糖昏迷及尿毒症昏迷诊断,心电图检查可诊断心肌梗塞及心律失常导致昏迷。并应同时积极进行中西医结合救治。
中医认为昏迷是以神志不清为特征的一种危重证候,属心脑之证。《内经》述:“心者,精神之舍也,心藏神,心者神之变也。”即精神、意识和思维均与心有关。“心主神明”,“头为诸阳之会”,脏腑清阳之气均上注于脑,而出于五官九窍。脑为髓海,元神之府,内寓神机,清窍为其出入之所,脊髓为其出入之枢纽。
心主血脉,行气血以上奉于脑,脑髓得养,神机如常。若外感疫疠之邪,毒热内攻,或内有痰瘀火毒,致使气血阴阳逆乱,皆可扰动心脑,致窍络闭阻,神机失用,发为昏迷。其基本病机是外感时疫、热毒内攻,内伤阴阳,气血逆乱,导致邪气蒙扰神窍,神明失司,或元气败绝,神明散乱。本病病位在心、脑,标在肝、脾、肺、肾四脏,病性有虚实之分,但以实证居多。常分为瘀血阻窍、阴竭阳脱、痰浊蒙蔽及感受疫疠毒邪四型进行论治。本病证与现代医学中的“昏迷”含义基本相同,临床无论颅内外病因所致昏迷者,均可参照本病论治。
本病在历代文献中又常称作“神昏”、“昏聩”、“昏冒”、“昏蒙”、“昏厥”等,对其常用的描述有昏迷不醒、神昏谵语、卒倒不省、暴仆、神识如蒙、奄奄忽急、其状如尸等。中医认为昏迷是因心脑受邪,窍络不通,神明被蒙,以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昏不知人,甚者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为主要临床特征,可发生于多种疾病中,如中风、鼓胀、癃闭、时疫温病、厥证、痛证、中暑、中毒、消渴、肺胀、疫毒痢等病的危重阶段。
二、中医诊断标准和类证鉴别
(一)诊断标准
1、病史
详细询问病史,多可获得发病前相应的内伤杂病史,如中风、消渴、肺胀、喘嗽、血症、鼓胀、厥脱等;或有外感邪毒史,如中暑、急黄、疫毒痢等;或有误食、过服有毒药物及食物史;或有接触有毒气体史,如天然气泄漏、煤气中毒等;或有跌打损伤等外伤史。
2、临床表现
突然发作或在各种疾病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神志改变,轻者嗜睡昏蒙,呼之不应,重者昏不知人,甚者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
临床上按神昏的浅深程度可分四个层次,依次为神识恍惚、神志迷蒙、昏迷、昏愦。
神识恍惚:先见情感淡漠或情绪烦躁,继而辨知事物不清,恍恍惚惚,但强呼之可应,回答问题已不够准确。
神志迷蒙:为嗜睡朦胧状态,强呼之可醒,旋即昏昏入睡。
昏迷:为呼之不应,不省人事,二便不能自制。
昏愦:即昏迷之甚,不仅呼之不应,对各种刺激也无反应,常伴目正睛圆,口张目合,舌卷囊缩,汗出脚冷,手撒遗尿,鼻鼾喘促或气息微弱等绝证。
神昏伴高热,谵语,烦躁,抽搐,或斑疹衄血,舌红绛而脉细数,病在心、肺,为热陷心营。
神昏而呈似清非清,时清时昏的状态,伴咳逆喘促,痰涎壅盛,苔腻而垢浊,脉濡数,病在心、肺,为痰蒙神窍。
神昏以谵语烦躁为主,伴日晡潮热,腹满疼痛,苔黄燥,脉沉实,为阳明腑实,热扰神明。
神昏以谵语如狂为主,伴少腹硬满急痛,唇爪青紫,舌绛,脉沉细而涩,为瘀热交阻,热入血室,病及心、脑。
神昏以昏迷不醒,或昏而时醒为主,伴黄疸日深,斑疹衄血,或腹胀如鼓,舌绛苔腻,为肝胆湿热,内陷心营。
神昏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伴肢体抽搐、鼾声痰鸣为特征,为肝阳暴涨,引动肝风,上扰心、脑,神明不用。
神昏发生于大失血、大吐泻过程中,为元气败绝,神明散乱。
3、辅助检查
依据病情开展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昏迷病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一般应先做常规检查,如三大常规、肝肾功、电解质、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等,必要时再依病情开展相关的特殊检查,如脑脊液(CSF)、动脉血气分析、CT、核磁共振(MRI)、碳氧血红蛋白、甲状腺功能、内分泌功能及有毒物质血药浓度测定等。
(二)鉴别诊断
1、厥证
厥证发作时多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短时间内可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症;而昏迷发病较重,持续时间较长,短时间内不易苏醒,醒后常有原发病的相关症状或有偏瘫、言语不利等症,可资鉴别。
2、多寐
又称多眠、多卧,现代医学称之为发作性睡病,表现为在不可能入睡的情况下进入睡眠状态,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的病证,但无神志障碍,易被唤醒,可与昏迷鉴别。
3、癔病
癔病为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以青壮年女性多见,表现为阵发性意识范围缩小,可有缄默、昏睡状态,甚至出现强直性昏厥,可自行缓解,或经暗示治疗后缓解,无明显后遗症,可反复发作,但发病前多有明显的精神因素。
4、嗜睡
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处于睡眠状态,唤醒后定向力基本完整,但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差,如不继续对答,又进入睡眠。
5、昏睡状态
处于较深睡眠状态,较重的疼痛或言语刺激方可唤醒,作简单模糊的回答,很快入睡。
6、意识模糊
或称朦胧状态,意识范围缩小,常有定向力障碍,较明显的是错觉,幻觉少见,情感反应与错觉有关。
7、晕厥
是由于一时性全脑供血不足导致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病人因肌张力丧失而倒地。一般突然发生,持续时间短暂,很快恢复。
三、西医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1、病史
详细的系统病史回顾多可获得相关的疾病病史及昏迷的诱因。
2、临床表现
(1)按刺激反应及反射活动等可分四度:
浅昏迷:随意活动消失,对疼痛刺激有反应,各种生理反射(吞咽、咳嗽、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应等)存在,体温、脉搏、呼吸多无明显改变,可伴谵妄或躁动。
中度昏迷:对痛刺激的反应消失,生理反应存在,生命体征正常 。
深昏迷 :随意活动完全消失,对各种刺激皆无反应,各种生理反射消失,可有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全身肌肉松弛、去大脑强直等。
极度昏迷:又称脑死亡。病人处于濒死状态,无自主呼吸,各种反射消失,脑电图呈病理性电静息,脑功能丧失持续在24小时以上,排除了药物因素的影响。
(2)常见脑血管病表现
① 脑梗死:具有脑梗死危险因素者,在安静状态下发病,病情于1~3日内达高峰,其症状和体征可归纳为某一脑动脉供血区的脑功能缺损。多无明显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CSF正常,头颅CT可助确诊。临床常分为以下六型:
完全性卒中:起病6小时内病情即达高峰,病情较重,可有昏迷。
进展型卒中:局限性脑缺血逐渐进展,数天内呈阶梯式加重。
缓慢进展型卒中:起病2周后症状仍逐渐进展。
大块梗死型卒中:由于较大动脉或广泛梗死引起,往往伴明显脑水肿,颅压增高,意识丧失,病情严重。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体征超过24小时,但在2~3周内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
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引起深穿支的微动脉硬化所产生的微梗死。
② 脑栓塞:突然起病是其主要特征,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发展到高峰,是所有脑血管病中发病最快者,多属完全卒中,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但持续时间比脑出血短。
③ 脑出血:常发于50岁以上,多有高血压病史,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起病,发展迅速,早期有意识障碍及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及偏瘫、失语等定位体征,并可有脑膜刺激征。CT早期即可发现高密度出血影,可显示血肿的部位、大小、邻近的脑水肿带、脑移位及是否破入脑室等。
④ 蛛网膜下腔出血:在突然用力、精神激动、剧烈运动等诱因下急骤起病,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可伴有一侧动眼神经麻痹、意识障碍或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多因血管痉挛所致),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体下片状出血。腰穿呈均匀一致血性,为本病最可靠的诊断依据。头颅CT大多可显示局限的血液,部分患者尚能为出血部位及病因提供线索。
⑤ 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因出血量、出血部位不同,症状各异,主要表现是出生后即出现不安,脑性尖叫,或惊厥等兴奋症状,严重者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表现为嗜睡、昏迷、肌张力低下、反射减弱或消失、拒乳、呼吸不规则甚至暂停等。常有胎儿窘迫、产伤、难产史。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为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头颅超声检查或CT检查是确诊可靠依据
轻型脑出血与脑梗死的鉴别比较困难,尤其对有明显意识障碍者应与颅内大血管(如大脑中动脉主干)阻塞相鉴别,腰穿或头颅CT检查有助鉴别。
3、理化检查
生化全项、三大常规、腹部彩超、心电图、胸片、头颅CT、核磁等检查对于明确病因、判断病情、指导治疗都是很重要的,必要时还需要开展如腰穿、骨穿、胸腹腔穿刺等有创检查。
(二)鉴别诊断
1、癫痫
癫痫多呈突然发作,仆倒于地,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两目上视,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对发作情形不能回忆,常有类似的反复发作史;昏迷如不经积极治疗,多难以自行恢复,且常有原发疾病史,可资鉴别。
2、谵妄状态
谵妄状态患者意识水平有明显波动,症状昼轻夜重。定向力和自知力均有障碍,注意力涣散,与外界不能正常接触;伴有明显的错觉和幻觉,多数为恐怖性,以致患者情绪惊恐,易于激惹,在幻觉与妄想的支配下可产生冲动性行为或自伤及伤人。
3、闭锁综合征
闭锁综合征又称失传出状态病人保持警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但四肢瘫痪和眼球运动神经以下的脑神经麻痹,系双侧脑桥腹侧病变引起,累及皮质脊髓束、皮质脑桥束及皮质延髓束,病人意识清醒,但只能用眼的垂直运动及眨眼来示意。
4、持久性植物状态
持久性植物状态病人丧失认知神经功能,但保留自主功能诸如心脏活动、呼吸及维持血压。此状态在昏迷之后出现,特点为对周围事物无意识或认知功能缺如,但保持睡眠-觉醒周期。自发动作可出现,对外界刺激会睁眼,但不会说话、不会服从命令。
5、无动性缄默症
无动性缄默症病人不说话、无自发活动,激励下也不动,能睁眼注视周围,对疼痛刺激无反应或仅有局部反应,大小便失禁,存在睡眠觉醒周期,多处病变可引起包括亚急性交通性脑积水、第三脑室后部及导水管肿瘤,双侧额叶病变累及扣带皮质(双侧大脑前动脉血栓)、双侧脑干上份网状结构及丘脑正中核群的局限性病变等。这类病变的共同特点是损害了接受内外环境信息的动力性网状激活系统。
6、意志缺乏症
意志缺乏症是一种严重的淡漠,此时病人的感觉、驱动力、心理活动都很迟钝,行为上表现不讲话,无自主活动。严重病例类似无动性缄默症,但病人能保持警觉并意识到自己的处境。
7、紧张症
紧张症病人缄默不语,运动明显减少,卧床不动,能保持站或坐的能力,但固定一个姿势而极少变动,见于精神分裂症。应与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木僵区别。
8、假昏迷
假昏迷表现类似昏迷,不睁眼、不言、不动、对疼痛不躲避,但检查均无异常。这是逃避责任而假装的“昏迷”,并非癔症性昏睡,但二者有时不易区别。
四、中医治疗
(一)急诊处治
1、速使病人安静平卧,下颌抬高以使呼吸通畅。
2、松解腰带、领扣,将头偏向一侧,随时清除口咽中的分泌物。
3、掐按人中或针刺人中、涌泉、足三里穴以促醒。呼吸暂停者立即给氧或口对口人工呼吸。
4、注意保暖,尽量少搬动病人。
5、尽快建立有效静脉通道,血压低者注意抗休克。
6、尽快呼叫急救站或送医院抢治。
(二)辨证施治
昏迷系临床常见危重病症之一,常因热、痰、湿、瘀血、疫毒阻闭清窍,扰乱神明而出现神志不清或人事不省。多种急性疾病,如伤寒、温病及中风、厥证、癫痫等均可出现此证,治应审因论治,以开窍醒神为先。在昏迷的抢救过程中重视辨证施治,把握闭脱虚实及标本缓急,是其关键所在。
1、瘀血阻窍
(1)症候:神志痴呆、错乱,甚或昏迷,头部刺痛,或久痛不止,头晕目眩,健忘失眠,或面唇紫暗,舌暗或有斑点,脉弦涩。
(2)治法:活血化瘀、开窍通闭。
(3)方剂:通窍活血汤。
(4)药物:麝香(冲)0.3g 赤芍10g 桃仁10g 红花10g 川芎10g 老葱15g 生姜10g 红枣6枚,水煎取汁,每次100ml,加黄酒适量鼻饲,3~4次/日。
(5)加减:可加石菖蒲15g、郁金30g,以理气开窍。
2、肝阳暴亢
(1)症候:突然昏迷,不省人事,面色潮红,肢体偏瘫,鼾声时作,呕吐,大小便失禁,舌红而燥,脉弦滑而数。
(2)治法:镇肝熄风,潜阳开窍。
(3)方剂:羚角钩藤汤或镇肝熄风汤加减。
(4)药物:钩藤15g 生龙牡各30g 生地10g 丹皮10g 夏枯草15g 石决明10g 羚羊角5g 白芍10g 麦冬10g,煎汁鼻饲,每次100ml,3~4次/日。
(5)加减:痰盛者加枳实10g、胆南星5g、云茯苓15g、半夏10g等。
3、气血亏虚,阴阳欲脱
(1)症候:突然昏仆,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呼吸微弱,自汗肤冷,舌淡苔薄白,脉沉微无力。
(2)治法:补气养血,回阳固脱。
(3)方剂:回阳救急汤、人参养营汤加减。
(4)药物:人参(另炖)10g 黄芪30g 当归10g 熟地15g 附子(先煎)10g 白芍15g 白术15g 麦冬10g,煎汁鼻饲,每次100ml,3~4次/日。
(5)加减:大汗淋漓,阴阳欲脱者,重用人参至30g、附子至30g,加五味子15g、煅龙牡各30g。
4、瘀热交阻
(1)症候:昏不知人,谵语如狂,少腹满硬急痛,壮热夜甚,唇甲青紫,舌绛或紫暗,脉沉而涩。
(2)治法:清热通瘀,醒神开窍。
(3)方剂:犀角地黄汤加减。
(4)药物:犀角(水牛角代)10g 生地15g 丹皮10g 赤芍10g 连翘30g 桃仁10g 琥珀5g 菖蒲15g,水煎取汁鼻饲,3~4次/日 。
(5)加减:高热者加石膏30g、玄参30g、黄芩10g;痰多黄稠者加浙贝母30g、制半夏10g、鱼腥草30g。
5、湿热上蒸、扰乱神明
(1)症候:神昏谵语或昏迷不醒,伴身黄、目黄、小便黄,斑疹衄血,腹胀如鼓,口中有鱼腥味,舌苔黄腻,脉弦数。
(2)治法:清热利湿,醒神开窍。
(3)方剂:茵陈蒿汤加减。
(4)药物:茵陈30g 栀子10g 水牛角10g 大黄10g 生地10g 丹皮10g 玄参30g 菖蒲15g 石斛10g 薏苡仁30g 虎杖30g 大腹皮15g 云苓15g,煎汁鼻饲,每次100ml,3~4次/日。
(5)加减:斑疹衄血者加紫草15g、茜草15g,舌苔厚腻者加藿香15g、佩兰15g。
6、热陷心包
(1)症候:昏迷不醒,高热谵语,烦躁,抽搐或斑疹衄血,舌红绛,脉滑数。
(2)治法:清心开窍。
(3)方剂:清宫汤加减。
(4)药物:玄参心10g 莲子心15g 竹叶卷心10g 犀角(水牛角代) 10g 连翘心10g 麦冬10g,煎汁每次100ml鼻饲,3~4次/日。
(5)加减:若痰热盛者加川菖蒲15g、浙贝30g、竹沥10g、胆南星5g;兼血瘀者加桃仁10g、红花10g、丹参30g;烦躁甚、抽搐者,加用紫雪丹鼻饲;肌肤斑疹、谵语者,加用安宫牛黄丸鼻饲;神昏较深者,加用至宝丹鼻饲。
7、喘逆痰蒙
(1)症候:神志似清非清,喘促咳逆,痰涎壅盛,端坐呼吸,身热,体温高或不高。舌苔腻而垢浊,脉濡或滑数。
(2)治法:化痰开窍。
(3)方剂:菖蒲郁金汤加味。
(4)药物:石菖蒲15g 郁金30g 炒山栀10g 连翘15g 竹叶5g 竹沥10g 姜半夏10g 云茯苓15g 白芥子10g 苏子10g 莱菔子10g,煎汁鼻饲,100ml/次,3~4次/日。
(5)加减:若痰多者加胆南星5g、天竺黄10g;高热者加黄芩10g、鱼腥草30g;湿邪较甚者,加服苏合香丸;兼动风抽搐者,加服止痉散;热甚者,加服至宝丹。
8、阳明腑实
(1)症候: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日晡潮热,腹满而痛,大便燥结或秽臭,舌质深红,苔黄燥,甚者满布芒刺,脉沉实有力。
(2)治法:攻积通下,醒神开窍。
(3)方剂:大承气汤。
(4)药物:大黄10g 芒硝10g 枳实10g 厚朴10g,配紫雪丹鼻饲,3~4次/日。
(5)加减:若阳明腑实兼邪闭心包者,改用牛黄承气汤;高热者加石膏30g、玄参30g、黄芩10g;高热昏狂者改用白虎承气汤;痰多黄稠者加浙贝母30g、制半夏10g、瓜蒌15g;消化道出血者加白及15g;中风阳闭者加天麻10g、石决明10g、钩藤10g、川菖蒲15g;热甚伤阴,津枯便结者,改用增液承气汤。
9、湿热蕴结胃肠,疫毒内陷,扰乱神明
(1)症候:发病急骤,神昏,高热,下痢赤白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头痛烦躁,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2)治法:清热凉血,解毒开窍。
(3)方剂:白头翁汤加减。
(4)药物:白头翁30g 黄连10g 黄柏10g 秦皮10g 黄芩10g 银花20g 赤芍10g 丹皮10g 地榆15g 羚羊角10g 生地10g 贯众15g,煎汁鼻饲,每次100ml,3~4次/日。
(5)加减法:脓血多者,加马齿苋30g、红藤30g、虎杖30g;夹有食滞者,加焦山楂15g、枳实10g。
(三)中药注射液
1、醒脑静注射液:具有芳香开窍、醒神止痛、化痰通瘀、清热解毒之功。
2、清开灵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之功。
3、痰热清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化痰之功,适宜于昏迷证属痰热内盛者。
4、步长丹红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之功,适用于昏迷见有瘀血闭阻者。
5、川芎嗪注射液:适用于昏迷由用于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全、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引起者。脑出血及有出血倾向者忌用。
6、生脉散注射液:具有益气养阴、复脉固脱之功,适用于昏迷证属气阴两亏、脉虚欲脱者。
7、参附注射液:具有良好的益气固脱、回阳救逆作用,已广泛运用于临床急救,尤其适宜于昏迷见有阴阳欲脱者。
(四)中成药
1、急救三宝
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号称中药“急救三宝”,为中医治疗热性危重症的速效药物,主要治疗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三者都是清热开窍的代表性药物,因此又名“温病三宝”。临床主要应用于温邪热毒壅盛,内陷心包,或突感秽浊之气,或卒中风,痰热内闭者。但三者药性不同,安宫牛黄丸最凉,其次是紫雪丹,再次是至宝丹。安宫牛黄丸适于高烧不退、神志昏迷、“稀里糊涂”的患者;紫雪丹适于伴有惊厥、烦躁、手脚抽搐,常发出响声的患者;至宝丹对昏迷伴发热,神志不清、不声不响的患者更适用,正如俗语所说“乒乒乓乓紫雪丹、不声不响至宝丹、稀里糊涂牛黄丸”。
2、步长脑心通胶囊: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适宜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中风患者。
3、苏合香丸:本方集诸香药以开寒闭,为中风门中夺门开关之将。主治:①中风、中气或感受时行瘴疠之气,以致突然昏倒不语、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者;②中寒气闭,心腹猝痛,欲吐泻而不得,甚则昏厥;③小儿惊厥、昏迷;④冠心病之心绞痛。尤其适用于昏迷证属阴闭者。
4、牛黄清心丸:功擅清心化痰,镇惊祛风。主治诸风缓纵不遂,言謇心怔,健忘恍惚,头晕目眩,惊恐悲忧,或发狂癫,神情昏乱,时发时醒,癫痫惊风,痰涎壅盛,痰迷心窍,痰火痰厥等。
5、犀角散:主治中风,角弓反张,心神烦乱,口噤不语。
6、红灵丹:主治伤寒,伤暑,痧胀,中恶中毒,小儿急惊,五疳诸积,时症瘟疫,痰核痰疱。
7、通关散:具有通关开窍之功,主治:突然气闭昏厥,牙关紧闭,不省人事。每用少许,吹鼻取嚏。
8、玉枢丹:原名太乙紫金丹,具有化痰开窍、辟秽解毒、消肿止痛之功。主治:①中暑时疫。脘腹胀闷疼痛,恶心呕吐,泄泻,及小儿痰厥。②外敷疔疮疖肿,虫咬损伤,无名肿毒,以及痄腮、丹毒、喉风等。
(五)针灸
1、体针
(1)取穴:常用穴:百会、水沟、十二井、神阙。备用穴:大椎、承浆、四神聪、风池、关元。
(2)治法
一般取常用穴,如效不佳,酌选备用穴。十二井以三棱针刺血,百会、神阙分别用艾卷灸和隔盐灸,关元针后加灸。隔盐灸壮数以苏醒为度。艾卷灸,可置于穴位上3~5毫米处,以雀啄法灸之,直到穴区皮肤呈红晕,甚至起小泡为止。其余穴位,采用泻法不留针。据症情轻重及改善情况,每日可刺灸2~4次。
2、电针
(1)取穴:常用穴、脑户、大敦。
(2)治法
脑户穴向下斜刺进针5分~1寸;大敦穴针刺5分,用强刺激提插、捻转之法,持续刺激10分钟。并通电针行强刺激。每日2次,4~5日为一疗程。同时应用常规西医治疗药物。
3、皮肤针
(1)取穴:常用穴:百会、风池、风府、印堂、大椎。备用穴:膻中、鸠尾、肝俞、头维。
(2)治法
常用穴为主,酌加备用穴。以右手拇、中指挟持七星针针柄,食指作固定,动用腕力,以轻快细匀的手法上下移动叩刺,以穴区为范围反复施行。速率每分钟240次,刺后将刺处对捏,挤出血少许。如效不显,可适当加重手法和延长叩刺的时间。日可刺3~4次。
(六)中药保留灌肠疗法
昏迷病人神志不清,不能配合口服给药,且患者多因邪热内盛,致使腑气不通。使用具有豁痰开窍、清热通腑功效的中药保留灌肠,使邪从下泄,可促使昏迷病人神志清醒,以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中药保留灌肠操作简单、安全、无痛苦、无副作用,灌肠时间、中药保留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大便通畅者效果较好。常用药物有生大黄、芒硝、全瓜蒌、菖蒲、牛膝等,可煎汁备用。每次取用100~150ml,加温至39~41℃左右,肛管粗细适中,插入深度以20~30cm为宜,缓慢滴入。
(七)呼唤疗法
昏迷病人由于长期卧床而造成各种感觉剥夺,阻碍了大脑康复的进程,抑制了中枢神经功能。呼唤疗法是以多种感觉的刺激来增加病人反应的一种治疗方法,不仅能使昏迷病人保持各种正常的感觉输入,而且有利于脑部生物电活动增强,调整大脑皮质的潜在能力,促进意识恢复。
1、听觉呼唤
(1)医护人员言语呼唤:将病人作为正常人对待,每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告诉病人请他合作。
(2)亲情呼唤:录制病人感到亲切的声音以及亲人对病人的昵称,对病人鼓励性的语言或令病人难忘的事和物。
(3)音乐呼唤:让病人听比较熟悉的音乐或听各种广播。
2、视觉呼唤
在较暗的环境中,用各种彩纸包裹手电筒,对病人头面部侧面和正面进行照射,通过不断变换的彩光刺激视网膜、大脑皮质。在病床边提供一个良好的视觉刺激环境,比如彩色的、熟悉的物体、家庭照片,以及每次10分钟~15分钟的电视节目。
3、味觉呼唤
结合吞咽功能训练,应用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进行刺激,观察病人面部表情变化是一个判断刺激是否有效的指标,有气管插管时注意安全。
4、嗅觉呼唤
可让病人闻各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如香水、芳香气味中药等。
5、触觉呼唤
在较为安静的环境中,让家属对病人的头部及体表进行抚摩,并在耳旁给予语言抚慰;使用不同温度的物品,如在热水或冷水中浸泡30秒的金属汤匙等;被动运动肢体关节,对皮肤、黏膜进行痛觉刺激等。
6、电刺激呼唤
采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每天30分钟,10日为一疗程;采用低频颅治疗仪刺激正中神经,强度以观察到病人手指轻微收缩即可。
(八)灯火疗法
灯火疗法是用灯心草蘸麻油,点燃后烧灼所选定的穴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由于在烧灼时会发生爆声,又称爆灯火疗法。本法主要通过对经穴或患处周围的刺激,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祛邪外出。适用于小儿惊风、昏迷、搐搦(抽筋)、窜视等。在小儿诸惊中,病孩仰向后者,以灯火照灼其囟门和两眉间的上下方;眼睛翻上不下者,应照灼脐的上下;不省人事者,应照灼手足心和胸部;双手紧握、两目上翻者,应照灼囟门部位和两手心;口吐白沫者,应照灼口部和手足心。头风胀痛,可照灼头额太阳穴处。
(九)简验方
1、热闷昏迷:用生地黄汁一碗灌下。如大渴饮水不止,则用生地黄根、生薄荷叶等分捣烂,榨取汁,加麝香少许,冷水调服。觉心下顿凉,即不再服药。
2、昏迷不醒,但脉搏未停:用百草霜和水灌之。同时,针刺百会、足大趾中趾甲侧。
五、西医治疗
(一)紧急处理
1、急救原则:先救命,后辨病。
2、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把头偏向一侧,防止因呕吐造成窒息。
3、吸氧,应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人工辅助通气。
4、迅速建立两条以上有效静脉通道,维持有效血液循环,纠正休克。
5、给予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
6、尽快进行相关检查,如三大常规、血液生化、血气分析、血尿淀粉酶、心电图等,必要时进行CT、MRI、腰穿等以便明确诊断。
(二)对症治疗
1、降低颅内高压:可使用甘露醇、速尿、甘油果糖等,必要时进行侧脑室穿刺引流。
2、控制高热:物理降温可运用温水或酒精擦浴、放置冰袋、使用电子冰帽冰毯等;药物降温可用来比林、阿司匹林、或安痛定等,重者可用冬眠合剂静脉点滴。
3、抗癫痫:可静脉推注安定或苯巴比妥等。
4、抗感染:可先依经验给予头孢三代或氟喹诺酮类药物,并尽快送血培养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5、控制高血压:可用微量泵泵入硝普钠、硝酸甘油或乌拉地尔等药,待血压平稳后逐渐减量并过渡至口服用药。
6、纠正休克:充分扩容,必要时用西地兰等强心,应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重度失血性贫血者尽快输注成分血。
7、纠正血糖异常:原有糖尿病或应激性血糖增高者,可应用普通胰岛素4~6u/h持续泵入,每两小时监测血糖并调整药量;低血糖昏迷者尽快用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继以10%葡萄糖静脉点滴维持12~24小时。
8、处理伤口:有开放性伤口时应及时止血、清创、缝合、包扎,同时应注意有无颅脑、脊柱及内脏损伤。
9、中毒处理:药物中毒者应尽快探吐并洗胃,继以导泻、利尿等促进毒物排出;清理头发、皮肤及衣物上附着的残留毒物;运用解毒治疗。
(三)病因治疗
一旦病因明确后,立即进行病因治疗。如有机磷中毒时应用阿托品、解磷定等,一氧化碳中毒时应用高压氧治疗,酒精中毒时应用纳洛酮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