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考(六)--中国古代神话的生死观
远古时代,华夏先祖尚无法通过手中简单的工具与强大的自然界抗衡。
风雨雷电的惊扰,虫蛇猛兽的袭击,大火洪水的伤害,春夏秋冬的变幻,种种无法解释的事件均使人们相信万物本有性灵,人只不过是万物生灵之一,从而形成了万物互化、万物有灵的观念。
各种自然现象中最令人恐惧的是死亡,无法抗拒、不能逆转,迫使先民们产生了对生与死的思考。最先对生死的思考,反应到对“血”的崇拜上。
原始人为逝者泼洒赤铁矿粉(想象图)
生活在18,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就会在逝者周围撒上赤铁矿粉末;生活在距今7000-5000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仰韶人会在逝者头骨上涂抹赤铁矿粉末,并且配以陪葬物品。
证明远古先民这时已认为血乃是生命的象征,他们以赤铁矿粉代替血液,期盼亲人死而复生,而陪葬物品则是供死人在另一个世界里享用。“歃血为盟”就是鲜血崇拜对后世的影响之一。
这种简单纯朴的生死观表达先民对死亡的认识和对生存的期盼,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演绎丰富,并以神话的方式进行传承。这段历史没有文字记载,但从我国古代神话中大量关于生死故事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华夏先民的生死观,从而构成古代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歃血为盟
一、古代神话中的死亡记录
在中国神话里,生死观首先表现在对死亡的记录与认识上。现存的神话典籍中有大量的死亡记录,特别是早期神话故事和《山海经》中死亡的记录几乎随处可见,而表现出的死亡样态、死亡原因更是多种多样。
1、因化生而没
创世神盘古,开天辟地、神躯创世,死得悲壮淋漓,却又泽被后世;部分典籍中女娲也有化生之说。化生代表着一种伟大的牺牲精神,是华夏先民对古代先贤功劳的总结和集体记忆,不会因时代变迁而稍有褪色。
女娲造人传说
2、为斗争而死
蚩尤、夸父、刑天与帝(天)争雄,落败身死。蚩尤桎梏化枫林,夸父手杖育邓林,刑天不屈舞干戚,他们的死都包含着惨烈的斗争,这种悲剧神话饱含着先民对死亡的深沉悲哀,激荡着高昂雄浑的情调和不屈不挠的生命意志,同时也体现出古人“看淡生死,不服就干”的浪漫主义战斗精神。
3、遇事故而亡
炎帝少女变精卫、舜之二妃变湘君、伏羲宓妃变洛神(多为女性成神之道),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远古人类对无情水患所带来的生命威胁的深刻记忆,同时也说明当时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很少能正位得道成神,不过也没有完全抹杀女性对家庭的重要性、责任感及对死亡的不屈抗争。
精卫填海图
4、勤事业丧生
在中国古代神话记载中,很多神人一生为民尽职尽责、鞠躬尽瘁,以尧舜禹三位圣君为例。
《帝王本纪》:尧在位五十年,登舜二十年而老。使舜帝摄政,摄政二十八年,尧与方回游阳城而崩。
《帝王本纪》:有苗民叛,舜南征,崩于鸣条,年百岁。
《国语·鲁语》:舜勤民事而野死。
《淮南子·汜论训》:禹劳天下,而死为社。
大禹治水图
尧舜禹之所以能被后世当做圣君传颂数千年,正因为他们这种为民奉献、死而后已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亿万民众。
5、其他--刑罚、祭祀
此类神话多见于《山海经》的内容,或为触犯天条,或为品行不端,或为暴虐害命,或为祭仪而死,多不为人熟知。
关于中国古代的生死观,《庄子》描述得极为深刻,其中《齐物论》(庄周梦蝶)、《大宗师》等经典名篇非常值得一读。庄子的生死一体、万物互化的观点超越了人之生死悲欢,踏入了淡泊生死的至乐无忧的人生境界,实现了天人合一、同归于道的自然和谐,直接影响了后世文学和宗教理念。
庄周梦蝶
二、古代神话中的生死转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人对自身地位的认识更加深入,原始医药(神农)得到发展后,人们意识到生死在一定范围内是可控的,于是死而复生、长寿不老的观念就从“化物”观念中派生出来。《山海经》中就有不少关于长寿之人和不死之族(国)的记载。
死而复生和长寿观念的产生是对化物这一原生观念的分化与否定,也是人类智慧进步到一个新阶段的结果,这种观念的产生大大加快了先民探寻医药(丹道)奥秘的步伐,也加深了人类对生的渴望和死的恐惧。
古版《山海经》
1、死生转化--一种无奈的重生模式
鲧生禹、赤帝女姚姬变巫山之女、冯夷变河伯、各类死后封神的先贤,他们都是在死后生命得到了升华,以另外一种形式(成神)延续着自己的生命。死亡在这里变成了新生命诞生的必然步骤,这其中隐含着神话时代人们的死亡意识,那就是蜕变更新、生命不已的生死观念,是对生的追求与期盼。
2、死而复生--更直接的重生模式
中国古代神话中还有死而复苏(复生)的记载,其中“颛顼死而复苏”(故事本身存有争议)最为出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生命延续的美好期盼,死而复苏、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生命不已。
3、长命百岁--对寿数的美好期盼
古人的平均寿命比较短,天灾战乱、大病小患都可能造人们死亡,所以有“人到七十古来稀”的说法,淳朴百姓期盼能长命百岁,帝王贵人追求虚无缥缈的长生不老,而中国神话中仙凡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寿数不同。
太上老君炼丹图
死而复生和长寿观念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医药学、养生学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长生神话和丹道学的发展。
对长生的追求,往往使人产生迷行与狂想,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死观,帝王寻求长生,于是方术之士层出不穷,他们利用古老的死而复生和长寿观念,编造出离奇而迷人的仙人仙岛、不死仙药的新神话,蒙昧与文明巧妙配合,在历史上表演出一幕幕荒唐的闹剧。
秦之徐福(海外仙山寻长生仙药),晋之五石散(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明之红丸案(明光宗朱常洛服仙药而死)都是明证,历史上多少皇帝贵族热衷于为了求仙问道、吞丹服散,虽死无憾。
徐福东渡图
三、灵魂不灭--生死观念的起点与归宿
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和生死观结合,使先民们深深相信人的灵魂永远不灭。尽管不死之药得之不易,长生不老亦为虚幻,但人们执着地、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着生与死这一对矛盾的人生命题,自信能跨越生死界限。
1、飞升成仙
由于灵魂不灭,古代的显赫先祖和英雄们都成了子孙后代的各种神灵,蚩尤死后变成蚩尤神,少昊成了白帝,娥皇女英成了湘水之神,稷死为稷神。这种神灵不灭的信仰,使原始神话中的人物在阶级社会里担负起了家族民族国家的保护职责,也永世享受着后世子孙的血祭,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族观念、乡土观念、祭祀观念乃至封建集权制的维系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白日飞升图
不过这种无意识的灵魂永生观,在早期直接导致了一幕幕血腥的殉葬惨剧,使中华古代文明中夹杂了一丝愚昧,引导着华夏儿女对祖先神灵虔诚而不厌的祭拜。
2、转世投胎
因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决定,贵人富人可以求仙成道,穷苦百姓则只能求灵魂不灭、转世投胎。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死后灵智不泯,六道轮回时可重归人道,由此庞大的神话地府系统不断完善,又影响到现实生活。
六道轮回
百姓担心死后魂飞魄散,生前只能逆来顺受、谨小慎微,极力维护社会秩序和伦理,因此造就了中华民族淳朴勤劳、平和包容的个性。而官方和宗教不断强化这种轮回理念,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公序良俗原则,这都是古人生死观的直接影响。
中国古代的生死观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非理念到理念、从无畏到畏惧又到实现超越的阶段。它形成后便与传统心理、传统观念融合在一起,汇入滚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长河之中,几千年来它在民族文化的河床上流淌着、激荡着、沉淀着,对传统文化心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神话故事中朴素的生死观念对后天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启发儒道两家的圣贤们通过对生死的思辨,实现了对有限生命的超越。
总结: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生死观,不仅有宿命的意味,更有希望蕴含其中,劝导人们积极向上,用品德、信念、行为去改变命运。
任何生命都不是单一的,人们的言行会影响到其他生命,甚至影响社会和历史的走向,在某些关键时刻信念可以转化为实质。
亚圣孟子
任何生命都会经历磨难,尤其人生将要有所增益时,甚至要有死亡(牺牲)一类的经历(参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孟子》)。
任何生命的磨难都不是消极的,它锻炼出来的是一个更具神性的生命,死亡的同时是新生的开始,是生命神性的真正显示。
原始生死观给了古代文人深远而又隐蔽的影响,尤其是民间神话传说,《西游记》、《白蛇传》、《宝莲灯》等,无不包含对生命的思考,对言行和品德的引导,通过文化层面导人向善,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