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老师与志一老师讲五脏五味体用关系

本次文稿是大千老师与志一老师讲五脏五味及其体用的一篇录音整理稿,今天看到,解决了本人不少疑惑,感觉两位老师讲得非常好,深入浅出,又非常生动形象,讲得超级好,希望这篇文稿对五脏五味感兴趣的朋友有所帮助。

今天很高兴请到志一老师跟我一起讲关于五脏五味的体用。为什么中间会插这么一堂课呢,主要原因是上次看到QQ群里面发了一篇关于五味配五行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对五味配五行啊,表示了一定的怀疑,并且写过自己的根据,这个大家原先有可能也有这方面的迷惑,我大致把他的文章的观点说一下,如果有感兴趣的,一会我可以发一下这篇文章。

关于《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那一块咱们随后接着讲,今天这堂课由我和志一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给大家剖析一下,就五脏五味和五行这一块剖析一下体用的关系和体用是如何互用的。这篇文章的观点是这样的,因为我们都知道五行的主要属性是辛者散也,金是敛的。他是这样写的,我给大家念一下吧,就是开头这一段,对传统五味及五行归属关系的疑惑,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味酸属木,味苦属火,味甘属土,味辛属金,味咸属水。从中药上来看呢,酸味长于收敛,苦味长于泻火,甘味长于补益,辛味长于宣散,咸味长于软坚,但木的特性主升发、主生长,火的特性主化物、炎上、温热,金的特性主收敛、肃杀,土的特性主生化、载物,水的特性主寒凉、滋润、闭藏。

所以除了土的特性较好能说明甘味的功效外,其余的似乎很难用各自特性来说明药味的功效,所以说对这种五味配五行的归属有一定的质疑,那么他这个话咱们用很简单的话大致说一下,他的意思就是酸,这个木性是升达向上的,酸又是收敛的,那么这两个酸和木来配,似乎说不太清楚。同样,金性是收敛的,但是金性所配的辛味,辛味配金嘛,那又是辛辣的,那辛辣它主散,那么和这个金性收敛又是相矛盾的,所以说是南辕北辙嘛。同理吧,这个很多苦味的药,它有泻下的功能,如大黄啊之类的药,但是我们所说的,拿苦味来配火,火是炎上,是温暖的,那和苦寒之类的大黄之类的药啊完全又是相反的两个方向。还有这个咸者软坚,水是润下的,但是很多它是怎么说的?水的特性说的是寒凉温润,这个水的特性他没有说清楚,大家可以就这个文章看一下。但是就这个三个,木性升发而酸味收敛;金性是收敛而这个辛味又是发散;火是炎上的,而苦味又是泻下的,苦寒之药泻下嘛,这个驴唇不对马嘴了,完全相互不一致了。

那么这位作者于是他就思考,这也是我们很多人也会有这样的疑惑的,尤其对于初学者。而且这位作者又看了《辅行诀》,这本书据说是陶弘景写的嘛,短短的也就是一两千字吧。这《辅行诀》最后有一个关于五味配五行的论述,这个跟经典理论相左,《辅行诀》中间有一段是这样来说的:“味辛皆属木,味咸皆属火,味甘皆属土,味酸皆属金,味苦皆属水”。这个正好是一个大顶对,跟这个传统《内经》这一派关于味道配五行正好相反,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人们的疑惑,这个就很好理解了,木主升发,配以辛之辛散,这个顺理成章。金主收敛,配以酸味收敛,也是正好方向一致的。

苦属水主泻下,那么咸主火可能是吃咸了齁着了会上火了。所以说作者在这儿大胆的做了一个假设,最后的观点就是,我们传统的这个酸配木、金配辛是有问题的这一套,而且又翻出了《辅行诀》,认为《辅行诀》说得对,并且再运用了临床的一些理论来作解释,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但是有一点,《黄帝内经》做为一种经典著作,它既然这样来论述,并且几千年一直这样的延续,如果想推翻想表示质疑应当是慎之又慎,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管是继承还是发扬。但是现在这个问题摆出来,我们确实迷糊,那么怎么来解释呢?如果我们对《辅行诀》五味配五行这个方式如果肯定的话,那么可能这个以五味为体系的这个药物学,开方用药的指导思想,以至于五味推演开来的五脏五行相配,那么就会有这个颠覆性的变化出现,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所以说我原先认识志一老师,跟志一老师商量一下,有必要利用这个讲堂给大家澄清一下,以我们的经验和对经典的理解来告诉大家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可以这样来说,下一个结论,不能叫定论,《黄帝内经》所说的是常法,《辅行诀》所说的是变法,因为原先跟大家说过,这个气道中医基本不涉及到五行,五行它只是一个方法,只是认识背后真实现象一个方法,没有真正的金木水火土,这样大家也好理解。像上次我记得打了一个比喻啊,就像地球的经纬线一样,经纬线实际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说,五行也是不存在的。

关于五味配五行只是想说明五味的气机的道理,那么今天这个讲课啊,标题叫“论五脏五味之体用”,其实就想揭示这《辅行诀》和《黄帝内经》关于五味和五行这个解释是从不同角度来解释的,一个是体,一个是用,这个体用大家要搞清楚,这个是学中医最起码的一个认识,如果说体用没有认识到的话,那么中医学起来可能非常吃力,甚至会产生很多错误的见解。那么这样吧,首先我跟大家说一下,再次重申一下什么叫做体用,然后我们结合五脏和五味来说一下它们的体用,我只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详细的一会儿志一老师跟大家从更深层次的来探讨这五脏五味的体用,可能也会涉及到一些河图方面的生成之数。

这所谓的体和用,古人用这两个字来表示任何一个事物的两面性,即任何事物都是有体和有用的,因为太极生两仪嘛,生到两仪之后就产生了变化,两仪生四相象,有了两仪那么整个的这个气道中医啊这整个的气机就活了,因为气机是阴阳二气在整个气团内部的推演,那么任何事情,任何一个气团只要一立,那么就有一个正面一个反面,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一个体用,藏在里面的叫体,发在外面的叫用,我给体用做了一个很好理解的一个叫做名词吧,体你可以理解到本体,用叫做发用或是叫做用行。

举一个例子吧,我记得原先也经常跟大家来做这个体用的举例,那么我说一个人站在某一个地方等车,关于这个整个的环境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来考察他的体用,关于一个人站在车站等车这件事情,这个最大的体就是这个人所站的位置叫体,用就是他想坐车这就叫作用,这个用可以含着,因为他没有坐车嘛,是一种想法,这个叫做用没有发用,他的用没有发用,这个体就是他存在于这个汽车站这个状态,这叫体,他脑子里想去做这件事情叫作用,那么他去上车了,这个体用关系又发生变化了,那么这个人呢,他这个上车的过程我们叫做体,上车的目的我们叫作用,就是体也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用可以是想的也可以是做的,一般用来指目的,体来指当时所处的状态,这就是体用嘛。这个最简单的来形容体用就是我们站在那儿叫做体,我想干什么叫作用。你看一个年轻人,很有志向,想当一个工程师,当然现在他还是上学阶段,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这个上学阶段叫做体,想当工程师叫做用,所以说这个用又叫做性情,又叫做志向,如果志向没有了,用就变成了体了,大家一定要记住啊,像刚才等车一样,我站着叫做体,等车叫作用,车来了我上车了这个叫体,我上车找坐叫做用,用一般都在后半程或者说想达到的目的,如果一旦完成了,这个用就消失了,就又回归到体了,所以说体用是互用的,这个是第一个,体和用不是绝对的,体用不断在变化,用耗尽了变成了体,然后继续产生下一个用。那么我这个上初中,我在上初中想上高中,这是一个体用,上了高中想念大学又是一个体用,在不断地转换,没有绝对的体用,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啊,体用是多层次的,主要从那个角度来考察。比如说刚才等车的那个人呢他站在那儿等车,我们可以继续探讨还有哪些体用。很简单嘛,我是拿脚支撑着我的身体,那么我这个整个的下身呢叫做体,上身叫作用。那么有人要问了,那么你这个体用怎么表现的我站在那儿和我想要的?我们可以这样来看了,我在那里是本体,我有腿和脚,竖立在那儿干什么了?我支撑我上面的身体,这个不就是一个体和用吗?也就是体我们可以讲是状态,用呢叫神思。这个神思啊,是生生不已的,不被灭亡,他不会说是突然枯竭了,所以说用永远存在,体也永远存在,也就是体用是互根的嘛。如果没有了体,那么用啊,这个神思啊无从依附,我在那儿都没有了,怎么会产生我想干什么呢?那么没有用这个状态也没有任何意义了,是一潭死水,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所以说古人发明这个体用是非常精深的。这是第二点,这个体用啊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出不同的体用,都是一个矛盾体嘛,都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

但是我们看不同呢主要是我们看想要什么了,从中揣摩出它的体用。那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识大体知大用,像很多层次有大的体用小的体用,一般我们这个事物包括他主要特征的体用,那么在汽车站这个例子我们一般很多人,在任何地方的人都有下身支撑上身的体用,这个不是在汽车站的特异性,那么在汽车站大的体用是这个人在这儿去等车,站在这儿是体,等车是用,那么这一个我不知道我这个表述大家是否能够听得懂。

再举一个例子,以后我们讲五味的时候会用到,这个手榴弹,它这个体用怎么来分?你看首先第一你可以说把儿是体,前边那个弹头是用嘛,总之各方面都可以说,但是作为手榴弹它最大的特性会爆炸,手榴弹没爆炸之前药物储存在手榴弹里面这叫体,扔出去爆炸了,这个叫作用。爆炸完了体用是什么呢?那么就继续往前推,炸开这一状态,弹片四散飞射落下来之后这叫做体,那么什么是用啊,这时候他的用就非常微茫了,这是对一个手榴弹来说,他的用已经炸开了,所以我们说一般的这个体用是有强弱的,有时候体强,有时候用强。你看我们再举手榴弹这个例子,手榴弹放在弹药库的时候他是体强而用弱,因为用没有显出来嘛,但是没有显出来是不是没有呢?不能这样说,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向前发展的这么一个势态,手榴弹生产出来以后就是由人的意志强加给手榴弹为了以后爆炸之用,手榴弹在战场上拉开弦往前投的过程,这整个一个过程那体用是互显的,炸完了之后,这个体啊,又重新而体强而用弱,用几乎就很微茫了,几乎就没有了,所以说这个手榴弹它就消失掉,因为没有用了嘛。关于这个手榴弹,下面我们再讲一个五味的时候会专门涉及到。

我记得上几讲给大家讲这个东方生风,南方生火,中央生湿的时候,主要是讲一下寒暑燥湿风火的气机,它的整体的规律,而并没有论及这个体用的关系,所以说今天借这个讲堂跟大家做一个引子,引出体用的这个概念,然后请志一老师给大家详细讲一下体用在五脏和五味中的体现,并且给大家解释刚才那个疑惑,为什么《内经》中五味是经典的配法,而《辅行诀》当中是另一套配法。那么好,现在咱们欢迎志一老师给大家做深入的讲解。

这个阴阳体用和这个标本之间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这个决不能混淆。前面首先从这个体用下手,什么叫做体,什么叫做用,上面已经进过了。体是我在这儿,用时我想干什么。体是本体,用是性情。这个差别太大了,这个阴阳和体用完全是两回事,是两个层次。我可以是体阴而用阳,也可以是体阳而用阴。我这个本体是阴吧,我想去阳,我本体是阳,我想去是阴,这个就是体用和阴阳的本质的区别,这个不能搞混。你可以说体用是一对阴阳,但是把这个阴阳当做对立的双方来看,这个体用它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这个意思。因为前面我们记得跟大家说过,这个整个气机啊,气机都是有感觉的,都是有感受的,因为我们说过有一个神的概念嘛,既然有神那就是有灵的,万物有灵啊,石亦有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在这里面这个体用它就是把这个神用啊放在上面了,所以说就是生生不已嘛。每一个事物大家可以这样理解,他都是活的。就像我们肝脏一样,肝脏体阴而用阳,意思就是肝的本体是阴的,是阴凝的,是收敛的,是在下边嘛,本身他这个整个的气啊,如果说从气机来考虑它是一团凝滞之气,在这团凝滞之气当中啊,是收敛之气嘛,它要向外发散,要向上发散,那么这就是他的用,这个说白了就是它处在收敛的状态,但是他想达到发散的目的,这样形成了肝体的循环和它的生机,这个就是肝体阴而用阳,真正的从气机方来面理解的一个表述。

那么同理这个肺也是一样,它处在开放的一种状态,就是一种辛散嘛,散的一个状态,因为布于表吗,又主皮毛,所以说它整个的布在上面为相傅嘛,主临载四方,肺的左右两肺它占据了胸腔的大部分,它首先处在一种很开放的状态,它用是想收敛。前半部分的用啊,主要是开放,因为它要布精,把水谷之气布精于全身嘛,但是这个后半段啊,它要收敛,由肾气纳藏住,这样才使整个的气机有开合、有出入。如果说从肝上来讲,它的本体状态是敛的,想开,肺是开的状态想敛。这个是完全不同的性情,这个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也就是我们用药的时候啊,《黄帝内经》上所讲的酸属木,它是从这个体上来讲的,也就是酸是收敛的嘛,所以说肝它本身状态是收敛的,所以说酸可以是滋润本体,因为酸性一般有滋润的作用嘛,像白芍,它的酸性就是用来滋养肝体的。那么同理,我们知道桂枝也是入肝的嘛,因为桂枝的辛就是通这个肝用,肝本体是收敛的,状态收敛的,它想发散,那么先滋点本体的白芍,然后再加点桂枝的通用,这个就形成了既滋其体又畅其用的一个组合。同理《辅行诀》和《黄帝内经》有闪烁其词的地方,它就是把这个五味所用配上五行了,总之它的道理就是表述体用之间的层次,所以说大家一定要把这个体用搞清楚。

前面我已经跟大家说了,我在那儿、想去哪儿,下课后大家要仔细琢磨这个关系,他不是说内外,不是说表里,也不是标本,所谓标是次要的,是表面的;本是里面的,是实质的,这和我在哪儿想去哪儿是完全是两个层次,同样和阴阳也是两个层次,阴阳可以涵盖所有的对立,但是体用不等于阴阳。你看我们五脏有其体又有其用,就是有它的本身状态又有每一个脏气他想干什么,肝的想法就是想往上升达和疏散,肺的想法就是往下降和收敛,心当然就是想开散出去嘛,不断地运转不息,肾的想法就是闭藏。

问:脾的体用?

答:这个脾的体用啊非常缓合,因为它处在五行当中嘛,五行杂气所居的脾气。它是什么状态呢?我们讲湿的时候讲过,脾是缓和而畅达,缓和是他的体,畅达是他的用,也就说我这团气的状态就是一个缓和的状态,那么这个缓和的状态不想叫它凝滞,脾决不能凝滞,一凝滞就产生了脾湿嘛,中焦不能运化,上下焦就不通了,那么脾想干什么呢,就想能够畅达开来,和缓的畅达,所以说我们吃很多芳香的东西叫醒脾,醒的什么脾啊,就是使这个脾能畅达运化开来叫做醒脾,睡醒了嘛,一觉醒来了可以到处走走看看嘛,能够四处畅达游玩,这个就叫醒脾的意思,那么也就是说只有芳香的东西它才能很好的醒脾,其它的醒脾很困难,除非很多味道很不错的,开胃嘛,开胃和醒脾是相辅相滋的,味厚重的,味道特别浓重的好吃的这可以开胃,吃山楂开胃啊,喝开胃酒可以开胃啊,但是闻到很芳香的花香啦,或者是自然地一种醒脾的香味啊,就能很好的达到了醒脾,所以说如果脾有湿,运化不开停滞中焦,大家一定要用芳香的东西把脾醒开,比如一闻花香你的整个身心舒畅,这个舒畅从哪儿体现呢?就从这个脾气畅达而流运四肢这一块体现的,沁人心脾,古人用词非常讲究,沁,什么叫做沁呢?它不是入,它也不是灌,也不是住,住就是留住的住,灌,就是灌入的灌,它是沁,大家可以仔细理解这个沁字的含义,它就是像小雨润如酥一样,或着就是说直接就能体会到渗入,渗入也不能很好的形容这个沁字,沁人心脾,使心神荡而脾气醒。

所以学中医啊,一定要掌握住神用,这个神和这个用是主宰我们整个人身运化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了神运,我们这整个体啊都是死体,他不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积极地、蓬勃向上的、生命不息、流延不穷的这种境况,所以说五脏也好啊,五行也好啊,这个神用非常重要。如果这个用不能依附于体,他就不可能存在,就是游魂。如果这种体失去了用,它就是僵尸。体用互滋互助,自然才有旺盛的生机,各种植物啊,动物啊,乃至我们很多看不到摸不到的这种潜在的生命体,所以今天我和志一老师主要跟大家沟通一下五脏体用、五味体用的这个表现,大致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比如说肝病,很多慢性肝炎或者说肝硬化腹水,他这个用不好了,这个用是升达之气,升达畅通之气,肝主升,你整天灰心丧气,工作上失志不得意,各方面非常不顺,它整个的生机被阻遏了,肝用就发挥不了作用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肝郁气滞。那么这个肝用发挥不了作用直接导致它回来克这个体,导致整个肝体也发生了不好的变化,比如硬化了,原先是柔的,这个生机像烟囱一样徐徐的向上导发,那么这种向上的冉冉的生机被阻遏之后,直接导致整个的出现臃肿,下面调柔的肝体也慢慢的变成僵硬的状态了,这就是肝硬化的实质。

所以这时候治疗这个肝硬化一是滋其体二是畅其用,就是说酸辛并用,所以说白芍是必须加的。有人说肝硬化应该辛以散之,不断地加些芳香燥烈的药去舒畅这个淤滞的肝气,正好像和剂局方很喜欢用这个辛散的药一样,结果导致这个病情会有加重的可能。有一些医家也论述过,就是由于用不能畅达,导致体之滋性也相应改变,这个时候你要治他肯定是从两方面着手了。如果是单纯辛散,那么脾意已经衰了,你再去散它,没有资粮去畅达,本来是调柔的肝脏,它在这种体下已经显不了用了,所以说要用白芍去柔肝,我们通常所讲的白芍柔肝的道理就在此。这也不能说是破阴结以行阳,因为肝硬化这种病人都是缓慢形成的,不可能一天一夜就肝硬化,应该是柔肝而不应该是破阴结,因为破它有一个强力嘛,必须徐徐而导之,你不能说是用三棱、莪术这样的药物不断地破肝阴、破肝血,这样对肝体会有进一步的损害,所以说治肝硬化这样的病症你不能急,最好的药就是白芍。对于滋体来讲,因为白芍它是禀这个酸之正气嘛,然后再少少的用辛散的药去疏散肝阳,不能用过急的药,比如说,不能用川芎、羌活、白芷这样的药,包括三棱、莪术、川楝子这样的药,不能把它作为主药,可以作为辅药,畅其阳而不是很生硬的去发散、去行阳。因为时间关系,具体的治疗方案我就不再说了,只是抛砖引玉,告诉大家这个体用互滋的道理。

任何东西你要照顾到体,同时也要照顾到用。体就是一种状态,状态不利于我,我要改变这种状态,如果这种状态很虚弱,我要补益这种状态。所谓畅其用,就是我的整个的神用,在每一方面,这种神用是否被阻滞或者是改变了方向,如果被阻止或是改变了方向,我们要纠正过来。第三点,就是体用不要用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嘛,比如原先我想考大学,但是由于受到挫折我自己不想考大学了,那么你说通他考大学需要费以时日,不能一下子给他扭转过来。那同时体也是这样,我原先身体强,现在身体不好,我不能说一天叫我身体好,要慢慢下功夫,也就是小滋其体,小畅其用,掌握一个度嘛,这是治病的大原则。刚才给大家讲了一个肝的体用,那么同理,肺的体用,心的体用,和肾的体用都可以这样来考察。现在我们作为一个医生,大部分病应该都是三分治七分养,你想靠中药绝对的调过来不现实。

有人问:体和用是不是类似于功能和器官的关系?

答:可以这样说,但是不能完全和这个体用相契合。因为我们尽量用古人的言语去表达,可以举一些很生动的例子,但是你用功能和器官,器官这也不好说呀,器官本身就是分体用的,你非要把功能和器官扯开,这个不好,你可以这样说,器官的体和器官的用。如果你认为体是器质,用是功能,也可以这样来说。最好还是刚才所说的,我在哪儿我想干什么,中医是这样认为的,任何一点它都有我和想,因为这叫有情世间嘛,我就是体,想就是用,你从这方面不断地去理解就可以了。

有人问:心的体用关系有特殊性吗?

答:是这样的,刚才只讲了肝体阴而用阳嘛,体聚而用散,肺是体散而用聚,那么心,你可以这样来理解,在外面来说,心主火,它是体散而用散,它达到了极致,它的体已经完全充满运动了,你也不能说是散,应该是运动、运转,体运转而用运转,两个都是运转的。这个很有意思啊,他中间有一个阴气,作为里面的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如果你把它说成体的话,那就是体阴而用阳了,如果把外面这个心包说成体的话,那么它的心体应该是开的,体是开的,而用是在动,体开而用动,跟肾是相反的嘛,体闭而用静,一个是静守,体也是闭的,用也是静的,这正好跟肝和肺是不一样。关于心肾今天没有时间讲了,因为心肾很有意思。大家可以这样来理解心肾,理解了龙卷风你就理解了什么叫做心,理解了蜡烛就理解了什么叫做肾,这个我们可以留在下一堂来说这个心肾,因为心肾是水火嘛,它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明白的,如果说的深而又不彻底那么会产生更多的疑惑,龙卷风是心,蜡烛是肾。

问:心是体阳而用阳,肾是体阴而用阴?

答:你可以说心是体阳而用阳,肾是体阴而用阴。可以这样来说,如果从后天循环来讲的话,这个水火它是立极的,它是立到两端都是太阴太阳,那么从两端奔走到对方就是肝和肺。如果我们拿方位来讲,上下方位来讲,就是这个肾呢居于地下而安于地下,它的用也在地下,心在上边而安于上边。那么中间有两个东西不是这样安于的是交通的。所以说这个心肾不好讲嘛,今天志一老师也说了,有一个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嘛。它是一个交通的过程,这个是藏在里面的,那么在下边不安于下边想往上走呢就是肝,在上面而不甘于在上呢,想往下走的就是肺。

问:苦发还是苦降?

下面我大致说一下这个苦是降还是发?你看几乎所有人都回答这个苦是降,那么大家可以搜一下《黄帝内经》有没有苦是降的明文,现在大家就可以搜,我记得以前跟大家讲过这个问题,大家现在就可以搜这个苦是降的明文有没有,苦以降之或者说苦降,大家搜一下。如果大家坚定的认为苦是降,那么有很多道理需要我们进行探讨。

你看有人说苦是涌泄,酸苦涌泄为阴嘛。你看刚才道之找到了:“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降之”。大家可以搜一下“苦以发之”有没有。这样跟大家说一下,如果说苦是火性的话,那么他的正解应是苦以发之。以苦发之,大家可以搜一下,以苦发之有多少条。那么后来我们学中医都不讲,几乎再也没有涉及到以苦以发之这个论调,都是苦降辛开,慢慢的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把苦说成是降了,其实不符合内经的对苦正确的理解。苦以降之,只是这个苦作为他的延伸出来的一个性质,而不是它的本来的性质。你看,辛以散之,苦以发之,酸以收之,咸以软之,甘以缓之,这个是五味的正解。那么苦以降之,这个降只有一条吗,“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降之”,他这个降之已经不是苦的正解了。关于为什么会降,一会咱们可以讨论。

刚才给大家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手榴弹扔出去爆炸。这个苦我是这么认为的,这个五味他也有体用,今天可能时间太仓促了,我们只以苦为例,苦的体是聚的。大家可以看一下,很多食物它的里面聚了很多浓汁最终没有散开,它是一个苦的,没有长开,长开就是甘的,没有长开就是苦的,或者里面聚的毒素或是聚的能量很强那叫苦,苦通心嘛,所有的能量聚在心,使心能够不断地波动,供给整个周身的运转,这个叫做苦,就是能量和意识的凝聚。我们讲气道中医,无非是讲升降开合聚散,那么苦就是气之所聚,聚的很紧叫做苦,所以大家一定要充分的来理解啊,凡是苦味的东西里面都含有很丰富的物质,聚在一起就苦了。它一发就甜了,气一散开,很缓和的一散,散的过程是辛,散开了就是甘味,那么收在一起是苦,凝聚在一起而不化就是咸。那么由这个咸啊凝聚不化想往外开,开的过程就是酸。那么佛家讲嘛,大苦聚嘛,聚在一起就是苦的,这就手榴弹,苦就是手榴弹嘛,把这个所有的炸药放在弹皮里面包裹好准备爆炸,没有爆炸前聚在一起这叫做苦,苦的体,这个大家一定要跟上思路啊,这是苦的体,那么扔出去一爆炸这就是苦的用,爆炸了怎么了,所有的弹片向外发散,这叫发。所以说《黄帝内经》一再强调苦以发之,这是苦的正解,没有说是苦以降之嘛,如果降那就是水了,不是火了,水润下,火炎上嘛,苦是发的,向外发。

你看我们的栀子豉汤,栀子它是苦的,所有的微苦包括这个大黄、黄连,不是有一个大黄黄连泻心汤嘛,拿水泡一下喝了嘛,那个都是发泄,是胸中有邪,拿这个苦味,微苦之味,稀煎,喝了以后到胸中一发,这个邪气就散掉了,它不是降下来了,大家一定要清楚,不是降下来了,是发开了,那比如说我们讲这个各种泻心汤啊,它是用苦味把这个心下的邪气给破开,发散开来,然后随着胃气的下降这些邪气走下去了,千万不要认为这个苦喝下去之后苦带着这个味往下坠,那是镇,不是降,不是苦的本意,这个大家一定要理解一下。那么酸苦涌泄为阴是苦味能是人便溏,它是由于苦聚这个体,脾胃受不了了,你下去之后这个体很沉嘛,聚了很多能量嘛,它的发还没有显现出来呢人先拉稀了,这就是它的体作用在人体导致的好像下降涌泄这个拉稀这个原因,跟大黄一样,大黄那个发性还没有显出来呢大黄的这个体啊,阴寒的这个体啊,这个性啊,这是一个苦寒的,是寒性和这个苦的聚性到了肠胃使肠胃受不了,在下面再加芒硝啊直接就走了,这就是承气汤的意思,那么单就这个大黄如果说你配以干姜去制了它的寒性并且辛,大黄的泄性就表现不出来了,它就疏散到全身这样一个发散的作用,能够活血嘛,所以说大黄为什么活血呢?道理就是他这个发力体现出来的。

有人说奶糖也是聚在一起的物质,这个会有很多人是奇怪,任何东西都是聚在一起的物质,但是我所说的聚不是物质层面的聚,是里面的气机在聚,奶糖这个我们《黄帝内经》讲了,甘味气小,弱也,流于脾胃当中,气不能往上走也不能往下走,它达不了上焦,也不能下到下焦,它停在中焦,这个大家一定不要从简单的物质方面说什么是聚什么是散,那么任何一种味道都是凝聚产生的嘛,那么五味都是聚合而成的。你不能这样来理解。

看看大家有什么问题,因为这样会讲的很乱,因为本身这个五味啊你想搞明白就很不容易。这包括五脏,很多人研究了几十年了他一直在这方面存在着困惑啊或者一定的偏见。或者对经文的不理解,都会存在的。大家回去以后可以回味一下苦以发之的道理,微苦则发,大苦它的体就体现出来了,大苦胃受不了,别说大苦啊,大酸也会使肠道受不了,也会导致便溏,包括大辛,你看吃辣椒吃多了他肠胃也不行,也都下去了,大咸那更是,所以说有一个肠胃的耐受力和真气的耐受力的问题,包括酸苦涌泄为阴用的都是体,而不是用的酸苦的用。看看这里面有没有问题。

如果说你明白了这五行和五味的体用,在用药方面或是对生理病理的理解会活泼更全面。你看前面《黄帝内经》说了嘛,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就是这个微苦则发,大苦则泄的翻版。所以我们想用苦的发散就用微苦,所以来讲,你看黄连3克点一点,不要多,大黄泡一下这个都会导致一个发性的存在,薄则通嘛,《内经》上说薄则通,味厚则泄。

问:大酸大苦跟用量有关系吗?

这个当然有关系了,你看与用量、煎法都有很大的关系,这个煎浓了,煎稀了跟这个性能发挥都不一样,就跟你做一碗面条,盐搁多少,跟口感和下胃之后的感受有很大的区别的,咱就说黄连,你要浓煎的话,他这个用还没有显呢,胃已经受不了直接走大肠了,所以说我建议大家如果说开方常用的方子最好煎出来自己尝一尝,是酸了、甜了、苦了、辣了,你尝一尝你会能够自己有一个体会。那你说跟这个用量的关系怎样?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啊,昨天和今天吃了不同批次的,就是我尝了一下不同批次的六味地黄丸,同仁堂的六味地黄丸,甜中带酸这个没有问题,但是昨天吃的能够吃出带着丹皮的辛味来,丹皮的辛味很有意思,大家可以尝一尝,今天我吃就没有吃出来这个丹皮的辛味,对于这个用药啊,你就能知道这里面这功效上的差别,今天就说到这儿吧,看看志一老师还没有其它的,然后咱们可以再接着讨论一下。

这个熟地对胃刺激都是有的,因为熟地毕竟是阴寒的嘛,也不能说是阴寒的,熟地虽然是温性的,但是熟地它禀的这种厚味啊,厚重之味很多人脾胃弱的受不了,看脾胃的强弱了,一般用量在10—30克都可以。还有根据病人的情况了,从小剂量开始试用嘛,若没有不良反应可以往上加量,最好配一些阳药,阳分的药。

问:什么时候用苦的体,什么时候用苦的用?用量来调吗?

答:关于任何一个药下肚之后他这个药的体用他都会互显的,那么你只能根据量上、浓煎、稀煎和其他药的配合来调,比如很多药它是互相制衡的嘛,你是制衡它的体还是制衡它的用。比如说这个小青龙汤吧,小青龙汤比如说它是一个发散的一个药,温肺发散的一个药,里面有干姜细辛麻黄桂枝,这些都是辛散的药,它想把这个寒邪和水饮之气通过辛温之气解出去,那同时又有五味子和白芍的牵制,那这时两个用意嘛,一个用意是使药不至于过燥,这个用的白芍和五味子的体,尤其是白芍的体,第二个,主要是用的五味子和白芍的用,这里面五味子的用体现的更明显一些,也就是说使发散不至于太过,收中有发,发中带收,那么这样的互相有一个制约和协调嘛,因为你这个发散的劲儿不能大了也不能小了,有一个混合的劲儿就要辛酸并用,这个是用药的一个基本原则。一般都不是寒热并用,这个大家一定要了解啊,一般配药啊,经典方子上配的药都不是寒热并用,都是五味并用,它的意思不是寒热并用,这里纠正一下啊。

有些用的是寒热但是绝大多数不是寒热去并用,你可以说是阴阳互用,滋阴药里面加点阳药啊,这些有些,举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黄连泻心汤,它是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黄连汤主之”我是想说呢,很多药当中它的层次不是寒热去并用的,你看这个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黄连汤主之,用黄连、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甘草,那这里面后来有很多解释说是寒热并用,这胸中有热用黄连的寒去胸中的热,用干姜、桂枝啊去治胃中的寒,说胃中有邪气,说胃中有寒气,那么这种解释就非常的牵强附会了,他这个方子在这里面不是寒热去并用,而是五味去并用,可以打一下这句话。

利用5分钟给大家解释一下,我直接这样说吧,有机会可以大家解释一下这个方子,这个所谓的胸中有热胃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黄连汤主之,这是中焦心下有一个邪结,使上焦和中焦的气不相往来,说了嘛胃中有邪气,有病邪结在那个地方,导致上焦的气下不来,在上面产生的热,腹中痛,邪气与正气相争产生的腹中痛,同时导致了胃气上逆的一种表现,欲呕吐嘛,想吐没吐出来,那么这时候用黄连泻心汤啊用辛味以散之,用苦味以发之,或者苦味以破之,把这个胸中的邪气破掉、散掉,就说把这个心下啊,心下胃中这个邪气破掉散掉使上焦和中焦相通,达到了气通而病愈的目的,用半夏的辛散,用桂枝的辛散,用干姜的辛散,去散邪。

用黄连的苦去破邪,同时又达到了寒热阴阳的相平衡,不使它过于寒也不使它过于热,而不是用这里面的凉药去治它的热,用热药去治它的寒,那么这么解释很多事情就没有办法再进行下去,这个给大家稍微给大家稍微说一下,也就是说大家以后在看方子的时候,在开方子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你五味一定要互用的,只要不让它过于寒、过于热就可以了。寒热不是主导,不要一派的凉药也不要一派的热药,还要互用使它达到一个很平和的一个状态使我们身体能够承受。那么尤其对于中药来说,主要是看五味的用法,当然补药也是这样,以后讲方子的时候再来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