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7道散德溢滑心浊神
题文诗:
夫天不定,无载日月;而地不定,无植草木;
所立身者,精神不宁,是非无见.故有真人,
后有真知.所持不明,庸讵知吾,所谓知之,
非不知欤?积惠重厚,累爱袭恩,而以声华,
呕苻妪掩,万民百姓,使之欣然,人乐其性,
是谓仁也.举建大功,立显赫名,能体君臣,
端正上下,明别亲疏,等其贵贱,能存危国,
而继绝世,决拏治烦,兴其毁宗,立无后者,
是谓义也.能闭九窍,藏其心志,弃其聪明,
返于无识,芒然徜徉,于尘埃外,而消摇于,
无事之业,含阴吐阳,万物和同,是谓德也.
道散为德,德溢而为,仁义立而,道德废矣.
百围之木,斩为犠尊,镂以剞劂,杂以青黄,
华藻镈鲜,龙蛇虎豹,曲成文章;断在沟中,
壹比犠尊,沟中之断,丑美有间.钧失木性.
故神越者,言华不实,德荡行伪,至精亡中,
言行观外,以身役物.趋舍行伪,为精求外.
精有湫尽,行无穷极,滑心浊神,,惑乱其本.
所守不定,而外淫于,世俗之风,所断差跌,
内浊清明,踌躇以终,而其不得,须臾恬澹.
【原文】
夫天不定,日月无所载;地不定,草木无所植;所立于身者不宁,是非无所形。是故有真人然后有真知。其所持者不明,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欤?
今夫积惠重厚,累爱袭恩,以声华呕苻妪掩万民百姓,使知之欣欣然,人乐其性者,仁也。举大功,立显名,体君臣,正上下,明亲疏,等贵贱,存危国,继绝世,决拏治烦,兴毁宗,立无后者,义也。闭九窍,藏心志,弃聪明,反无识,芒然仿佯于尘埃之外,而消摇于无事之业,含阴吐阳,而万物和同者,德也。是故道散而为德,德溢而为仁义,仁义立而道德废矣!
百围之木,斩而为犠尊,镂之以剞劂,杂之以青黄,华藻镈鲜,龙蛇虎豹,曲成文章,然其断在沟中,壹比犠尊沟中之断,则丑美有间矣。然而失木性钧也。是故神越者其言华,德荡者其行伪,至精亡于中,而言行观于外,此不免以身役物矣。夫趋舍行伪者,为精求于外也。精有湫尽,而行无穷极,则滑心浊神而惑乱其本矣。其所守者不定,而外淫于世俗之风,所断差跌者,而内以浊其清明,是故踌躇以终,而不得须臾恬澹矣。
【译文】
天如不定则日月没有承载的依托,地如不定则草木没有生根的基础;人如安身立命的精神不安定,则是非标准就无法辨明。因此有了“真人”然后才有“真知”,你所持守的东西都不明确,那么怎么知道自己所认为的“知”不是“不知”呢?
积累宽厚的恩惠,将慈爱恩惠披及民众,用声誉和荣耀去爱抚百姓,使他们欣欣然而乐于保全应有的本性,这就叫“仁”;建立丰功伟绩,树立显赫名望,确立君臣关系,端正上下之礼,明确亲疏远近,规定贵贱等级,挽救危难的国家,恢复灭绝的朝代,决断纷乱治理忧烦,振兴被毁的宗庙,择立绝后者的继承人,这就叫“义”;闭绝情欲,匿藏心机,抛弃智慧,返朴归真,茫然游荡在尘世之外,逍遥于无为初始界域,呼吸阴阳之气,和万物融为一体,这就叫“德”。所以,“道”散逸就只能依靠“德”,“德”流溢就只得施“仁义”,“仁义”树立则意味着道德的废弃。
百围粗的树木,砍断制成牺樽,用曲凿刻刀雕镂,涂上青黄相间的颜色,花纹华丽、金饰鲜亮,龙蛇虎豹的形象被精心雕刻成图案。然而将另一段被扔弃在水沟中的木头和这被雕成的华丽牺樽相比,尽管美丑相去甚远,但两段木头均失去了树木的质朴本性则是相同的。由此可见,精神流失的人就会表现为言语华而不实,德性荡飞的人就会表现为行为虚假不诚;至精至诚的精神一旦从心中流散,浮辞伪行就会显露在人们的眼前,并难免不受外界物质世界的驱使。人们的言行举止都是精神世界外化的表现,精神是会有耗尽的时候,而行为却不会终止的,假如神不守舍,就会心神不定迷失生命的根本方向。人的精神守持不定,就会沉溺于世俗的风气中,一旦失误失足,内在的纯洁本性就受到污染而浑浊,因而会彷徨一生,得不到片刻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