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荟萃(中晚唐赏石文化:赏石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二))

接上篇:

“群英”中有许多诗人,他们留下的赏石诗,是当时赏石文化活动的生动记录和第一手资料。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诗人。他和白居易是好友,一同欣赏过牛僧孺的奇石,有《和牛相公题姑苏所寄太湖石兼寄李苏州》诗,对太湖石有绝妙的刻画。
疏风漏月 | 太湖石  上海博物馆藏
杨巨源(755~833?),字景山,中唐诗人。他的《秋日韦少府厅池上咏石》写韦少府收藏奇石:“主人得幽石,日觉公堂清。一片池上色,孤峰云外情。”
清·白太湖石
羊士谔(约762~819),中唐诗人。其诗《乾元初,严黄门自京兆少尹贬牧巴郡……赋诗十四韵刻于石壁》:“石座双峰古,云泉九曲深。”明确记载了以石为石的底座,这可能是我国古代关于石座的最早记载。他的《池上构小山咏怀》一诗写的是他在自家园林中置石。
古灵璧石“岱岳”
唐彦谦,字茂叶。他有《片石》:“小斋庐阜石,寄自沃洲僧。山客劳携笈,幽人自得朋。瘦云低作段,野浪冻成云。便可同清话,何须有物凭。”写出了奇石清瘦的形态。
灵璧石
姚合(约779~846),中唐诗人。赏石诗有《天竺寺殿前立石》《买太湖石》。《买太湖石》尤值得关注,它明确记述了当时的奇石贸易:“我尝游太湖,爱石青嵯峨。波澜取不得,自后长咨嗟。奇哉卖石翁,不傍豪贵家。负石听苦吟,虽贫亦来过。贵我辨识精,取价复不多。比之昔所见,珍怪颇更加。背面淙注痕,孔隙若琢磨。水称至柔物,湖乃生壮波。或云此天生,嵌空亦非他。气质偶不合,如地生江河。置之书房前,晓雾常纷罗。碧光入四邻,墙壁难蔽遮。客来谓我宅,忽若岩之阿。”
神兽 | 太湖石
杜牧(约803~852),字牧之,晚唐诗人。有《题新定八松院小石》“雨滴珠玑碎,苔生紫翠重。故关何日到,且看小三峰。”
韩琮(824~858前后在世),字成封,长庆进士,晚唐诗人。其诗歌《兴平县野中得落星石移置县斋》咏的是陨石。
皮日休(约834~902),字遗少,后改袭美,唐末诗人。他的组诗《太湖诗》中的一首《太湖石》写了太湖石的捞取、形状、价值等方面,是一首值得重视的赏石诗。
绘月石 | 太湖石  乾隆皇帝御题
陆龟蒙(? ~881),字鲁望,唐末诗人。与皮日休是好友并齐名,人称“皮陆”。他也有首名为《太湖石》的诗,正是皮日休组诗的和诗之一,组诗标题便为《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他的《太湖石》不纯是赏石,更多的是讽喻,表达良士不受重视的怨恨。更值得重视的是他的《二遗诗》。这首诗是因好友羊枕文、李中秀赠予他永康松石(硅化木)枕材、琴荐而写,诗序说:“……东阳多名山……中饶古松,往往化而为石,盘根大柯,文理曲折,尽为好事者得而致人间,以为耳目之异……”全诗为:“谁从毫末见参天,又到苍苍化石年。万古清风吹作籁,一条寒溜滴成穿。闲追金带徒劳恨,静格朱丝更可怜。幸与野人俱散诞,不烦良匠更雕镌。”这首诗可以看作是赏石文化史上第一首咏硅化木的诗。
明清·内蒙风砺硅化木
李咸用(约公元873前后在世),晚唐诗人。他的诗《石版》、《石版歌》咏的是移植平直的石版入庭院欣赏。石版的趣味显然不同于太湖石,可能是后世石壁与石屏的起源。现引用《石版》诗以为欣赏:“高人好自然,移得他山碧。不磨如版平,大巧非因力。古藓小青钱,尘中看野色。冷倚酥花春,静伴疏篁直。山僧若转头,如逢旧相识。”
明万历大理石屏
张碧,字太碧,唐末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他有《题祖山人池上怪石》:“寒姿数片奇突兀,曾作秋江秋水骨。先生应是厌风云,著向江边塞龙窟。我来池上倾酒尊,半酣书破青烟痕。参差翠缕摆不落,笔头惊怪黏秋云。溶溶水墨有高价,邀得将来倚松下。铺却双缯直道难,掉首空归不成画。”写一个姓祖的隐士藏有怪石,诗人前去欣赏并为其作画,这可能是我国最早关于奇石绘画的文字记载。
小有洞天 | 太湖石  来源:案上烟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