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想看人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把用眼睛看到的事情作为我们判断的依据。事情的发展按照我们期待的或者喜欢的方式来我们总会认为这是好事,如果看到的事情跟人有关系,我们又总会以人为本来看待事情的发展。总是在不断的提醒自己“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可现实真的都是这样么?
晚自习时让学生读书,要求,4篇文章朗读完可以自由活动。三十分钟余,陆续有学生走出教室。我在讲台前阅读我的书,看到有人出去,心里满是欣喜,因为我的本意就是为了促进他们读书的热情故意留下空余时间让学生自己活动。一个个平时表现较好的同学走了出去,突然,我怔住了,因为看到一个平时都不怎么读书的(我自认为)同学竟然出去了,教室里还留下一少部分,至少我认为留下的比刚刚出去的那位好。于是心里便起了疙瘩。
眼前的实情让我不愿相信,但又不能直接否定自己的决定。于是临时决定在第二节课时检查验证。
我用很古老的方式,接龙读书,要求所有学生在其他同学读书时同步翻书,跟读,但随时可以喊停,然后随便调转方向,目的是为了看那些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是否真的朗读了,特别是我不大相信的那位。结果,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学生真的读会了,会读了。
结果已经很明显了,同学们确实都读了,而且读的不错。可是,我仍不死心,觉得眼前发生的事和平时自己所看到的对不上,于是立即决定第三节课,默写。用默写来验证我“正确”的想法。
果不其然,默写的效果很不好。这让我一直不平静的心平了下来。“本来就是这样,难道我看到还能错?那么长时间的观察了,加之我对他们的了解,我之前的判断就是对的,他早出去了就是在欺骗我”,我心里想着,竟然得意的笑了起来。学生那是一脸的懵。
我想好了接下来准备说的话,准备强调诚信的话题。我抬头,突然看到黑板上他们默写的内容,瞬间我惊住了,因为黑板上的内容和我要求他们第一节课读的内容完全不同。而我却以默写的好坏来决定之前读书的优劣,这不是彻彻底底的驴唇不对马嘴,彻底的胡来吗?这一想法一下子把我给惊醒了,我倒吸了一口冷气。知道自己是真的错了,还好想好的准备要“教训”孩子的话还没有说出口。
一瞬间,无数个声音蹦入我的耳朵,无数个想法跳入我的脑袋,无数个观点钻入我的思想。你不是经常跟学生说,一个清晰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每天都在变”这不是你经常告诫学生的么?怎么自己给忘了?我仔细辨认,哦!原来,这是从我内心发出的声音。
……
回想刚刚我的思想历程。从一开始就对那个学生有偏见,导致他做出了正确的事却被我错误的认为是欺骗。在经过检查确认他朗读没有问题,很好的完成了我当堂课布置的任务之后,我又不假思索的把对他的怀疑转嫁到默写之上,大有不找到他的问题来验证我的看法是正确的誓不罢休之势。我是简单的把二者拉扯到一起,把并没有必然联系的二者硬拉扯到了一起,必须得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
想想,这是多么的可怕。
还好,冷静控制了逐渐远行到岔路的思路,让我很快的冷家下来,用事实代替了观点,让自己没有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错误的思想引领下越陷越深。
冷静思考,坦然面对,我认为是正确处理事情的不二法门。
看人不仅要用眼睛,更要用思想。思想决定眼界的高度,更决定眼睛会看向哪里。
因为事实和观点完全不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