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是如何打的?为什么弱小的朱棣最终会“逆鳞”成功?

历史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靖难之役”是发生在明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与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之间的一场战争。

战争历时四年之久,最后以朱棣的“逆鳞”成功而告终,明建文帝最终下落不明,朱棣登基为帝,是为明成祖。

为何军队强大粮草充足的明军最终会败给实力弱小的燕王军队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朱棣骁勇善战

早年在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就将他的儿子们进行了封藩为王,分封到各边塞要害,用以拱卫皇城的安全,其中作为朱元璋四子的朱棣被封到了旧燕的都城北平,称为燕王。

燕王的北面即是被打跑的残元势力,被称为“北元”。当时北元仍有实力与明抗衡,并不时侵犯边境,燕王朱棣也曾几次带兵出击,并取得一定的战果。

后来朱元璋考虑到边疆的责任重大,开始逐步提高各藩王的“待遇”。洪武五年(1372年)的时候,藩王护卫“少者三千人,多者万九千人”, 并可以“节制地方将校”;到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时候,藩王的护卫已增至好几万。史称宁王“带甲八万,举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皆骁勇善战”,可见朱棣的实力已不容小觑。

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打出“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开始公开对抗朝廷的过程中,朱棣也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天才能力。先是靠着几万人马击败了明军老将耿炳文的13万大军,吓得耿炳文躲进真定(今河北正定)城中坚守不出。

建文帝只好换成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将,这李文忠是明朝的开国元勋、著名将领,轮到他的儿子李景隆却是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 。李景隆统兵50万人北上抗击朱棣,朱棣则趁势偷袭大宁,收编了宁王朱权的全部“关宁铁骑”,实力大增。不用说,短短几个月时间,李景隆就损兵折将,一败涂地。

不得已,建文帝又撤回李景隆,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盛庸多次与朱棣交战,阻断了燕军南下的步伐,战争打了两年之久,燕军始终不能南下,形势对朱棣很是不利。

到了建文三年(1401年)冬,朱棣的谋臣姚广孝(即道衍和尚)建议朱棣避重就轻,不与盛庸纠缠,而是直趋京师。

第二年(1402年)正月朱棣领兵南下至馆陶渡河(进入山东),攻东阿、东平、沛县(进入江苏),三月过徐州,四月底攻灵璧,彻底击溃南军主力平安部,五月进扬州,六月过镇江,驻军龙潭(金陵东约30公里),七月抵金陵,结果守卫金川门(金陵城西北)的李景隆开门迎降,燕军攻入金陵。

自此,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二、明军无实力派大将

明朝朱元璋时,开国元勋无数,共封了六公二十八侯,但朱元璋生性猜疑,怕自己死后有人会谋反,就以各种借口进行杀害,到朱元璋死时,这些开国元勋基本也被杀害殆尽了,仅剩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了,而此时两人也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头了。

到了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继位时,朝中已无多少首屈一指的大将之才了。老将耿炳文是善守不善攻,哪里是骁勇善战的燕王朱棣的对手?

郭英虽说也是一员老将,但没有独自领兵征战之经验,基本都是打打副手、指哪打哪,“靖难之役”中曾和耿炳文、李景隆一起讨伐朱棣,均是无功而返。

李景隆草包一个,更不用说了,50万大军都被他整丢了;整个明军中就盛庸、平安、铁铉还差不多,起码还有过小胜,但最终也都被朱棣给打败了。

最后明军还有个驸马都尉梅殷,奉命驻军淮安,他的行动可以说就和他的人名一样,关键时候人就“没影”了,任由朱棣打进金陵城也无动于衷,朱棣登基后,又厚颜无耻地称臣了。

更多的是,在此次“靖难之役”中,有很多“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明朝官员纷纷投降,他们认为:叔叔打侄子,这是老朱家自己的家事,作为外人何必插手呢?就是这种心态造成南军士气低落,军心涣散不稳。朱棣同时又辅以攻心之计,使南军归降者过半。

而反观朱棣的燕军,谋反之罪本就该死,何不拼死一搏换取将来的功名呢?是故,人人奋勇争先,战斗力极强。

三、上天眷佑朱棣

朱棣的“逆鳞”成功,谋略指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上天还在眷佑他,一次次帮他死里逃生、转危为安。

首先是建文帝朱允炆有不杀朱棣之命。朱棣都谋反了,建文帝居然还下命“毋使朕有杀叔父名”的旨意,这就造成南军在战斗中有所顾忌,不敢放开手脚真正地打。如在夹河之战中,南军主将盛庸就有两次射杀朱棣的机会,但因为有建文帝的旨意,只能眼睁睁看着朱棣扬长而去。

《明通鉴》:“燕王濒于危者数矣,诸将徒以奉上诏,莫敢加刃。王亦阴自恃,独以一骑殿后,追者数百人不敢逼。”

其次,朱棣命不该绝。如在济南之战中,明军将领铁铉欲以诈降之计来诱杀朱棣,在朱棣骑马进入济南城门时,城门上预设的铁板落下来,只是砸中朱棣的马头,并没有伤及朱棣分毫,让朱棣逃跑了。

最后,老天爷都在护佑朱棣。朱棣与南军在白沟河、夹河、藳城三次战役中,形势都在对燕军不利之时,关键时刻老天刮起了猛烈的大风,尘埃蔽日,“发屋拔树”,吹得南军士兵睁不开眼,朱棣则趁势抓住机会,反败为胜。个中原由无法解释,可能真的是朱棣“天命所在,非人力所能为”吧。

“凡三捷,皆得风助,王以为此天授,非人力也。”

总之,历史上的事情是没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更是数不胜数,但朱棣作为藩王谋反,最终还能战胜皇帝的正规“中央军”而登基当上皇帝,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从此,也为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埋下伏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