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盼:说说学生与语文试卷
作者注:
期中学业检测已经结束,看到学生的试卷(主要看答题情况)和所得的分数,心里很不是滋味。和学生一起分析了试卷后找到了其中一部分的原因。
为了能够给学生说透问题,我给学生举了病人找医生看病的事例,你不要说,经我这样一例举(具体的在文中说明),学生还真明白了。
医者仁心。
如果你是病人,你一定想要找到像华佗、扁鹊一样的神医、名医为你看病;你一定不想要像陈莲河(鲁迅作品《父亲的病》里的医生)一样的庸医为你诊治;你更不想要那些江湖骗子为你把脉问诊。
这是所有正常人的正常的心理,亦可以说是常识。
但是,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人的自私性被明显的突显出来了。选择的前提是为了自己好,且只是为了自己而已。
那,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换个角度想,彼此换一下身份再看看呢?
如果我们把试卷(试卷里所有的题目)比作是病人,把做试卷的学生比作是医生,它(试卷)生病了,想要找个医生给它看病,它会想找什么样的医生(做题的学生)呢?
答案显然易见。
可现实是,学生们对待病人(试卷)的态度远不及自己想要的那样,完全没有了医德,没有了医者仁心。甚至是丧失了做人的底线。
一则,如江湖骗子一样,胡乱的在试卷上乱画。试卷上的字密密麻麻,几乎每一题都做了,但结果是很少有对的甚至是一题不对。看看,拿药的医生(学生)显然就是一个大大的江湖骗子,它的手段就是欺骗加糊弄,这就像生意里的只做(只骗)一次就够了的样子。要知道,作为学生,考试是必不可少的,试卷是每次考试都需要做的,如此这般对待它,显然是糊弄自己,砸了自己的饭碗。
二则,如陈莲河一样的庸医,这比江湖骗子稍微“高强”一点,毕竟庸医也是医,虽然懂得不多,但懂那么一点,但会装神弄鬼。这在学生的作文里体现的最明显。开头,不知从哪里荡来的自认为优美的语句,那抒情简直是让阅卷老师头皮发麻,但就找不到具体的东西,似乎是吸引到了阅卷老师的眼球;慢慢的往下看,好家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那紧承开头的内容不正是试卷中阅读理解的部分,那构词、那造句、那构思,如果不是事先通读试卷的老师还真有可能被骗了;再看到结尾,好家伙,总结的一套一套的,好像都很有理,且像是哲学家说的那些既有理又让人听不懂的话,资历稍浅的老师还真有可能被唬住。
你不要说,这部分“医生”还真够聪明,他们会给“病人”抓药。一是外表好看的(精妙的开头),那一定贵;二是加上很多以次充好的(中间抄袭的部分,如现实生活中的维生素,吃了无害),外表很难被人发现;三是找一些不常见的,抓住了很多人的心理(偏方治大病)。于是乎,悄悄的就把语文试卷中最大头的部分给拿下了。
殊不知,庸医是最大的危害,它不仅不能帮助你把病治好,还会因为乱用药而让你的病情加重,甚至让你尽早离开。
就像说到的这部分作文,写作文的学生心里还是美滋滋的,认为自己很聪明。却不知,长此以往养成的这样的习惯会让他以后一辈子做事都不安慰,不会踏实,只会投机取巧。
三则,放任自流,任由病人的病自由发展。就像很多学生在做试卷时留下的大片大片的空白不闻不问,试卷(没有被做的题目)如果有生命的话一定会对它的主人恨之入骨,责怪他的不作为。就像现实生活中很多病人如果真的遇到了这样的医生也一定会责怪,甚至在病人离开后其家人会对这样的医生实施报复,彼此之间发生很多意想不到但又情理之中的事情。
于此,学生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都表示在下一次的考试中认真的对待试卷,认真的对待试卷中的每一道题。
此时,我还提醒并鼓励学生们要夯实自己的基础,提升自己的能力,真正做到有能力去做好试卷,就像有能力去做一名好的医生,真正的做到医者仁心。
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这像极了现实生活,大多数人都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约束别人,比如医生的医者仁心、教师的无私奉献、解放军的保家卫国、消防战士的英勇无畏。
可对于自己却要求很低,甚至没有要求。
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对方的角度解决同样的问题,结果会不会有反转呢?
学生们哑然失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