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7期 || 罗志英:杜甫不愧诗圣

妥说  |  文史  |  艺术  |  诗词  |  文苑  |  经典  |  诗经

杜甫与渭北小县、我的故乡蒲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不是扯虎皮做大旗。他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就记载了这件事。奉先就是蒲城——唐睿宗李旦葬蒲城五丰山桥陵后,其子李隆基改蒲城为奉先——供奉祖先、慎终追远之意。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过着贫困的生活,只得将自己的妻、子托付给自己的至亲:距离长安城不远、居住在奉先也就是蒲城的舅舅照料,而自己独自一人在长安打拼。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此时杜甫年已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看望自己的舅父以及借居舅父家的妻子,但刚进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联想到寄居长安的感受和沿途见闻:特别是途径临潼华清宫时的“歌舞升平”,悲愤之余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控诉了阶级剥削、压迫的罪恶:“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并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回到奉先县的家中,小儿子已经饿死了,他说:“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但是想到自己虽说官职卑微,还可以免去租税和兵役,而平民的痛苦更不堪言状,“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这首诗是杜甫十年旅食京华生活体验的总结。诗人通过叙述个人身世遭遇及自长安赴奉先途中的所见所闻,抒发了昔年的抱负和对当前形势的感叹和对国计民生的担忧。以敏锐的政治观察力,揭示出安史之乱前夕唐王朝阶级对立尖锐、危机四伏的政治形势。诗人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赤忱情怀,对国家前途和人民疾苦深表关心。作者将抒写情志与真实反映当时现实紧相联系,使这篇咏怀有了史诗般的恢宏与厚重——由此看出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作为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生长在动乱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持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长篇如此,短章也如此。《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平愤懑之情似乎要喷薄而出了,但是没有,感情回旋变成了“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沉叹息,“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悲痛欲绝的感情看来似乎要难以自制了,但又没有喷薄而出——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杜甫的诗歌语言和篇章结构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看看现在的游戏项目:钓鱼这一意象在杜诗中的意义。因为真正把钓鱼当主角写诗的,唐诗中可算凤毛麟角。

杜甫的名诗《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前一年关中大旱,对朝廷极度失望的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携家带口开始了10多年的漫游生涯。经过四年的流离生活,诗人从同州(陕西大荔)经绵州(四川绵阳)、再西过秦州(甘肃天水)来到了尚未遭到战乱骚扰的成都郊外浣花溪畔,在朋友和亲人的的资助下建成草堂,从而使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翠,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触景生情、放笔咏怀,写下这首诗歌。

本诗首联写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清江”指浣花溪。“抱”即环绕。“幽”即寂静,幽静。“事事”词语重叠表示所有的事情。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浣花溪的江水曲曲折折围绕着江村流过,整个夏天村中人们就没事了,村子里十分寂静。诗人上句就写了江村的环境,突出了一个“抱”字,下句中的“事事幽”写了江村人夏日的悠闲。其中“事事幽”是统领词,接着几句就是围绕它展开的。

颔联接着上联“事事幽”写道:“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一联写自然环境。诗人抓住了春天“燕子”和“鸥鸟”来写,暗示了江村及其江上之“幽”。“自去自来”即自由自在的样子。“相亲相近”即亲亲密密、相依相偎的样子。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屋梁上的春燕来来去去,自由自在,清江岸边的鸥鸟亲亲密密,相互偎依。这是诗人所见景象。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闲鸟自在,无人打扰的燕子与鸥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的生活。诗人通过燕子和鸥鸟的自在和亲密,不但暗示了江上“事事幽”,也表现了诗人对和谐安定环境的向往。

颈联写道:“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这一联写人,诗人抓住妻儿的行为来表现妻儿之“幽”。“棋局”即棋盘。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妻子闲来无事,正在纸上画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铁针做钓鱼的鱼钩。其中,上句的“画”和下句的“敲”,从动作上表现出了妻儿的专心与专注的神态。这一联,诗人通过对妻儿对照描写,一老一小尽享平淡的幸福,不但表现了一家人和谐之美,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衬了诗人对颠沛流离生活的厌倦。

村居生活景象很多,杜甫独独用了这两个或许当时不常见的意象,自有深意在:且不说那个时代年老的妇人是否会画棋局,连暂时的栖身之所之中幼、童年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他们会联手一起有闲情逸致、“自娱自乐”?更何况杜甫不会以自己暂时的安乐而忘记了天下,不会忘记了正在水深火热里的百姓——这里他是说:年纪大了,什么事都看开了:世事如棋,不过尔尔;但小孩子刚刚进入社会,依然对功名利禄有想法,做个钓钩试一下吧、这才是有追求、有志向的样子——钓鱼这玩艺不绝对讲技术,有时还得来点“运气”,兴许儿童小钓钩上的鱼不比别人少,因为机会多啊!

尾联写道:“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微躯”即贱体,自谦词。这一联写诗人自己。意思是说,有老朋友供俸禄的粟米,不受饥饿之苦,我就没有什么需求,也就心满意足了。这两句从表面看,表现的是喜悦,其实,内含了不少悲苦之情。诗人自己心中明白,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上句的“但有”即只有,既然是“只有”,就不能保证永远有。下句的“更何求”也就说明了既然故人不可能永远“供禄米”、有饭吃,因而自己也就没有更高更多的要求。

——可以说,这一联表现了诗人杜甫的忧患意识,没有停留在眼下的享乐之中。不管周围什么老妻画纸、稚子敲针,自己只想“努力加餐饭”“微躯此外更何求”、活命而已!?

然而为时不久、好日子不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没有房顶的屋子里萎缩一团是什么样的感觉啊?直接的生理感觉应该是盼着大风停驻、雨也停驻、天色快亮,亲朋们快来帮忙把房顶弄好。而杜甫与家人萎缩在没有房顶的草房里,脑海里却浮现出一首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终夜雨漏不止的寒冷凄苦中,诗人不止于自叹,更进一步想到了社会上众多的受冻的人、在战乱中游离失所之人、比自己更不幸的人,他由衷地希望眼前出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这不是唱高调,是他真实情感的写照——由此可见杜甫之圣!

奇了、怪了!一“诗仙”、一“诗圣”居然生活在一个时代。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这名号就注定了他们一个是天上飞的,一个是地上走的。天上飞的诗仙浪漫飘逸,地上走的诗圣沉重凄凉。

李白很豪放,他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进入仕途,他用烈酒和着盛唐香艳的脂粉,把佛道心境融进歌舞声色,描绘出一幅幅天上人间,他用浪漫的胸怀,以诗歌开路,闯进了大唐圣殿。在不得志的时候,他吼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走进江湖。

李白很潇洒,一直是要“年轻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每走到一处,可以说“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问何处是他乡”,李白从来不会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他想去旅游,可以说“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如果想上天,说“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要高兴,说“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他要是发愁,他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是一个悲也千古、乐也千古的人——李白也狂,狂得天真可爱,不矫情、不造作、不无病呻吟、不故作深沉;爱就磊磊落落地爱,恨就不加掩饰地恨,他热情地拥抱自然、拥抱生活——自然无愧于宇宙之内最浪漫主义诗人之雅称。

李白不但善于跳舞,还善于唱歌,《月下独酌》有“起舞弄清影”、“我舞影零乱”、“我歌月徘徊”等句子,记载他边歌边舞的生活。

酒是李白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酒就没有李白那华丽的诗篇。比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剑是李白的随身之物,更是他济苍生、安天下的理想象征,“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月是李白的浪漫主义的代表,李白有不下几百首诗都提到了“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李白给人的印象永远英姿勃发、仗剑而歌、笑傲江湖。

源于苦难促使杜甫过早地衰老——读过他们的诗歌,每个人似乎都可以感知到李白没有暮年,而杜甫没有青年——或许就是因为苦难加深了杜甫脸上的皱纹——提起杜甫,就会在人们的脑海中闪出一个画面:一个消瘦、清矍,双眉紧蹙、忧心忡忡、但又昂首向天、坚韧不拔的老人,拄着拐杖从溪畔、从茅屋蹒跚走来……

这位老人作为唐王朝苦难历史的见证人,忠实记录了那个时代,《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三吏”、“三别”、《又呈吴郎》、《春望》、《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阪》、《春望》、《哀江头》、《北征》、《羌村三首》《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秋兴八首》等不朽诗篇让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他一生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深切地同情人民的苦难:面对那样一个社会环境,他不得不用他沉重的肉身和悲痛的词句来承担一个社会悲哀——当然,这些是非他所能承担得了的,但是他义无返顾。

也许正是他的义无返顾、他的沉重,令后人感觉到他内心的苍老,所以每次吟唱他的诗歌,总是将他想像得那么老,虽然那首诗歌或许是他年轻时作的——要知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江村小景》“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这一时期杜甫俨然一个真正的老年人了,可这时他的实际年龄只有40多岁,正当年啊!

更或许:浪漫飘逸使李白没有暮年、忧国忧民使杜甫没有年轻过。

没有年轻过的杜甫至今依然很忙——喧嚣一时的“杜甫很忙”主题网络恶搞,让我们反思。

其实,这一网络恶搞无伤大雅,杜甫忧国忧民、辛苦一生何曾如此亲近民众——可以看得出,我们还真不是拿得起、放得下,背负的东西总是一板一眼、过于严肃——恶搞不会诋毁杜甫形象,只是恶搞的水平反映了创作者的智力、技艺及幽默感的程度。

诚如有人所言:“不能拿名人开涮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刻意避讳,给人定三六九等才有了因言获罪的基础;民族精神之光更是空洞无物,真不需要是个人就提炼出专属精神供后世顶礼膜拜;大众针对杜甫集中的信笔涂鸦谈不上亵渎,难道只有集体朗诵杜甫诗歌才是正儿八经的事吗?”

决定杜甫诗圣形象的是流传至今的诗歌,恶搞反而给人温故知新的功效,如今若能藉此重读杜甫诗歌,必会产生与学生时代有口无心的诵读完全不同的感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