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46岁喜获麟儿,写下一首诗,短短四句尽显别样父爱

作者:凯紫
来源:凯紫的诗词之美(ID:kaizisc)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每个父母的心声。

每个父母都希望子女聪明伶俐,但是大文豪苏轼却不这样想,“惟愿孩儿愚且鲁”,这句诗出自他的《洗儿诗》,全诗如下: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洗儿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在孩子满3天或者满月的时候,亲朋好友聚集一堂,为刚出生的婴儿洗身。

苏轼被贬黄州后,他的侍妾朝云为他生下一子,这首诗便是在洗儿宴上所写的。

诗歌的大意不难理解:人人都喜欢孩子聪明,可是我却因为被聪明误了一生,所以还是希望我的孩子愚鲁一些,一生顺遂,无灾无难,位列公卿。

我们都知道,“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

他年少成名,当年文坛的泰山北斗看了苏轼写的文章,都曾极力称赞“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成语“出人头地”便来源于此。

然而就是这高人一等的才学误了他一生。

1079年,御史台的何正臣、舒亶等人联名控告苏轼写诗文毁谤朝廷,反对新法,蔑视皇权。

根据《汉书》记载,御史台中的柏树常有乌鸦栖于其上,所以御史台又名“乌台”,而苏轼的这一事件也被称为“乌台诗案”。

当时的苏轼本在湖州任职,神宗听了大臣的弹劾后,便命人前往湖州拘捕苏轼。

苏轼在途中曾想投水自尽,却怕连累好友。

后来便被押解进京,投入监狱。

那些大臣为了置苏轼于死地,对苏轼的诗文曲意歪解,牵强附会,甚至说他有不臣之心,“恨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若说苏轼反对新法,讽刺改革倒也不冤枉,“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这算是反对“盐禁”。

若要说他想造反,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他又没兵没权的,造哪门子反。

但是皇帝最怕的就是臣子有异心,即使只是疑似,也够他喝一壶的。

幸好当时的宰相吴充,神宗之母曹太后、退居金陵的王安石都纷纷为苏轼求情,这才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刺史。

他因才华名扬天下,最后却也因诗文差点丢了性命,所以他才会说“我被聪明误一生”,才会希望他的儿子“愚鲁”。

此时的他并不知道还有更远的惠州儋州在等着他,故而他还是希望孩子能“位列公卿”,他对仕途并没有完全失望。

古代士农工商,“士”的地位是最高的,也就不难理解苏轼对孩子未来的期盼了。

不过可惜的是,苏轼和王朝云的这个孩子很快便夭折了,所以无论是“愚鲁”还是“公卿”都成了虚妄。

后世很多人都并不赞同苏轼的观点,甚至写诗反驳,最典型的当属明代的杨廉和清代的钱谦益了。

杨廉曾作诗云“东坡但愿生儿蠢,只为聪明自占多。愧我生平愚且鲁,生儿哪怕过东坡。

他认为东坡的《洗儿诗》有自夸聪明的嫌疑,他觉得自己生平愚鲁,希望孩子可以比苏轼更聪明。

杨廉在历史上并不出名,而他的儿子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可见他的愿望也是落空了。

而钱谦益印象最深的便是,他和柳如是欲投水时说的那句“水太冷”。

他也曾写诗反驳苏东坡“东坡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但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

一句“钻天蓦地”便将他利欲熏心的嘴脸暴露无遗。

苏轼也希望儿子可以“到公卿”,但是前提是无灾无难。

他的这首诗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感而发,短短四句,却将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殷殷期望描写的淋漓尽致。

虽然后世多反驳他这首诗,却并不影响他的光辉形象。

不知你们对苏轼这首诗有何看法?

凯紫,低沉磁性的治愈男声,全网音频超10亿点击,每晚10点为你读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