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课堂:《齐风·猗嗟》/ 解析:闻天语 / 薛红诵读(第1797期)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此齐人初见庄公而叹其威仪技艺之美,不失名门子,而又可以为戡乱材。诚哉,其为齐侯之甥矣!意本赞美,以其母不贤,故自后人观之而以为剌耳。于是议论纷纷,并谓'展我甥兮’一句以为微词,将诗人忠厚待人本意尽情说坏。是皆后儒深文奇刻之论有以启之也。”
《诗经》是先民们在生活生产中吟唱,自然真实的反映了先民们的生活状态以及齐国社会的文化风俗制度。也展现了齐国在春秋时期的泱泱大国的国力强大。诗人通过射箭活动,体现齐国尚武开放的风俗。当然对于解读诗经的人来说任何时候都不可以脱离历史背景,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先民们的话语是体现一定的环境的因素。
赏析:闻天语
诵读:薛 红
【宋】朱熹《诗集传》“清,目之美也,扬,眉之美也。”
【汉】郑玄《毛诗郑笺》“射必四矢者,象其能御四方之乱也。”
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齐人极道鲁庄公,威仪技艺之美如此,所以刺其不能以礼防闲其母。若曰:惜乎!其独少此耳!”“此诗之微辞也。按春秋,桓公三年,夫人姜氏至自齐。六年九月,子同生,即庄公也。十八年,桓公乃与夫人如齐,则庄公诚非齐侯之子矣。”“言庄公射艺之精,可以御乱,如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可见。”
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三章皆言射,极有条理,而叙法错综入妙。”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此齐人初见庄公而叹其威仪技艺之美,不失名门子,而又可以为戡乱材。诚哉,其为齐侯之甥矣!意本赞美,以其母不贤,故自后人观之而以为剌耳。于是议论纷纷,并谓'展我甥兮’一句以为微词,将诗人忠厚待人本意尽情说坏。是皆后儒深文奇刻之论有以启之也。”
今天的故事发生在齐国的一个冬天,这也是鲁庄公首次去齐国,为了欢迎自己的外甥, 齐国举办了盛大的诸侯之间的宾射之礼。
春秋时期,礼乐下移,诸侯间盟会时亦可进行射礼,再往后,卿大夫和士阶层才可入射礼的行列。如诸侯、大夫之类。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三类,所用箭靶各不相同。大射张皮侯而设“鹄”,宾射则张布侯而画“正”,燕射则画兽为“兽侯”。
鲁庄公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明达的君主,他知道鲁国与齐国相比,鲁国的实力弱小。为了不让别人小觑,他决定在诸侯聚会时,好好展示一下自己的武力。在各国国君都开始射箭之时,只见他气度轩昂地走到了场中,双脚稍微跨开,左手握弓把的最中间,伸右手从箭囊中抽出一只箭,前手推后手拉,弓从上往下慢慢劈开,前手在身体的前上方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这时他的眼中闪出一道精光,整个上弓臂指向靶子,只听见弓弦一声响,箭飞了出去,不偏不倚,正中靶心,接着他转身再射,又中靶心,又连续射出几只箭皆中靶心。场中齐襄公看了,不由得抚须笑,不愧是寡人的好外甥啊!
大王一开口,场中的文武百官,立刻开始响应,大家对鲁庄公是赞不绝口,这时,有一个身着白衣的男子,站起来,轻声的唱道:“哎呀这个少年真英俊啊,身材高大又颀长。前额方正富贵相,双目有神又清澈。进退疾走动作灵巧,射技实在太精良。
哎呀!这个少年真精神啊,眼睛有神又清明。射箭仪式已经完成,终日射靶不曾停。箭无虚发中靶心,真是齐侯的好外甥。
哎呀!这个少年真英俊啊,眼睛清澈又柔情。舞姿端正节奏强,射箭穿靶不空放。四矢同中靶中央,真是抵御外患好儿郎。”大家也在他的歌声中随之应和。这首歌就这样在齐国流传来了,我们的行人正好行到齐国,就用笔把这首歌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今天的 《齐风·猗嗟》
当然,鲁庄公及彬彬有礼之神韵、鲁庄公箭术之精湛,孔子所喜欢,然而,孔子对于鲁庄公的赞许,最主要的应当在以下两点:一是赞许他重孝道,敬父母;二是赞许他识大体,为国家利益而不汲汲于个人私仇。这两点中又以后者更显得重要。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
抑若扬兮,美目扬兮。
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
仪既成兮。终日射侯,
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
舞则选兮,射则贯兮。
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注释:
⑴猗(yī)嗟(jie):赞叹声。昌:美好的样子。颀而:即“颀然”,指身材高大。
⑵抑(yì):同"懿",美好。扬:借为"阳"。眉上曰阳,额角,明亮。是形容眉间额头之美。
⑶趋:小细步急走。跄(qiāng):步有节奏,摇曳生姿。臧(zāng):好,善。
⑷名:借为"明",面色明净。清:是形容眼睛之美。
⑸仪:射仪。仪既成,古人射箭遵循一定的礼仪和步骤。《集传》:"仪既成,言终其事而礼无违也。"
⑹射侯:射靶。正,靶心。侯,靶子。
⑺正:靶心。展:诚然,真是。
⑻甥:一说指古代女儿之子,一说指姊妹之子。这里称“齐人之甥”,而非“齐侯之甥”,所以不一定指的是鲁庄公。
⑼娈(luán):美好。
⑽选:才华出众。
⑾贯:穿透。
⑿反:箭皆射中一个点。《集传》:"四矢,射礼每发四矢。反,复也,中皆得其故处也。"
⒀御乱:防御战乱。
译文:
哎呀这个少年真英俊啊,
身材高大又颀长。
前额方正富贵相,
双目有神又清澈。
进退疾走动作灵巧,
射技实在太精良。
哎呀!这个少年真精神啊,
眼睛有神又清明。
射箭仪式已经完成,
终日射靶不曾停。
箭无虚发中靶心,
真是齐侯的好外甥。
哎呀!这个少年真英俊啊,
眼睛清澈又柔情。
舞姿端正节奏强,
射箭穿靶不空放。
四矢同中靶中央,
真是抵御外患好儿郎。
这一首赞美鲁庄公射艺高超的诗。《春秋经》明确记载:庄公四年冬,公及齐人狩于禚。”这也是庄公首次去齐国,诸侯之间行宾射之礼。齐人看到少年庄公高超的射技,夸赞齐王有个好外甥,这首诗歌祥细的描绘了鲁庄公的眼睛、姿态等各个方面。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也不会写得的如此详细。当是齐国人亲眼见到庄公后写的。
先来说一下这首诗的背景:齐国是古东夷之地,接近海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西周初年,姜太公受封于齐地,尊重当地的民风,执行“因其俗,简其礼。”民族文化政策。没有用周礼去约束他们。而让他们沿袭旧制。这样使东夷文化得以留存、发展。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齐国文化。
当然齐国的女子她们性格开放,思想行动自由,享有很高的待遇。她们关心国事,积极参与外交活动。对国家政治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如文姜等她们为了国家的安宁,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才能,往来与各国之间是出色的女外交家,也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齐风·猗嗟》是齐风中的最后一首。
此诗三章均以“猗嗟”发端。按“猗嗟”为叹美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或“啊呀”。用这种叹美词语开头的诗句,具有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提醒读者注意诗人所要赞美的人或事。它在描写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时,起到一种渲染烘托的作用。
首章以“赋”开头,以感叹词开头,先声夺人,渲染气氛;介绍他的长相好看、身形高大,具备成为优秀射手的气质。“猗嗟昌兮,颀而长兮。”猗嗟:赞叹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哎呀。昌:美好的样子。颀而:即“颀然”,指身材高大。这位长得英俊高大、粗壮、结实的少年成为一名优秀射手,是毫不足怪的。哎呀!这个少年真英俊啊,身材高大又颀长。“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前额方正富贵相,双目有神多明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进退疾走动作灵巧,射技实在太精良。巧趋跄兮是对射手的姿态的描写,指庄公射箭时前进后退,步态从容,左旋右旋,节奏适中,姿态稳重,表现出信心十足的状态。古人通常以射箭人的姿态来观察其人内外所修的德行。
二章介绍他的长相好看、身形高大,具备成为优秀射手的气质;“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哎呀!这个少年真精神啊,眼睛有神又清明,射箭仪式已经完成。“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终日射靶不曾停,箭无虚发中靶心,真是齐侯的好外甥。齐人看到鲁庄公的英俊的外表,眼睛有神又清明,这也是成为优秀射手的先天条件;同时还指出他刻苦练习,每射必中的能力,这也是精湛的射箭技术的表现,所以称赞他是齐侯的好外甥。
三章诗人在最后,说他的射箭技术已经相当高超,射箭每次射四发,同时又能射到箭靶上的某一点。这正是象征射手英勇威武能够抵御四方之乱。于是乎,一位优秀射手的英姿,跃然纸上。“猗嗟娈兮,清扬婉兮。”清,是形容眼睛之美;扬,是形容眉间额头之美。哎呀!这个少年真英俊啊,眼睛清澈又柔情。“舞则选兮,射则贯兮。”舞姿端正节奏强,射箭穿靶不空放。“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四矢同中靶中央,抵御外患好儿郎。射礼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西周、春秋时期,“射礼”不单单是一项日常关于射箭技艺的学习实践,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贵族军事训练。春秋时期的射礼一共有四种,称为“大射”、“乡射”、“燕射”和“宾射”,前两种“大射”、“乡射”都是比较重要正式礼仪,“大射”是由周天子或者诸侯组织举行的射礼,“乡射”是由地方的乡大夫或士,既比较低等级的贵族所组织举行的射礼。后两种“燕射”和“宾射”,是比较偏休闲娱乐的射礼,主要是贵族在宴会之后或者招待宾客的时候所举行。
历来关于此首诗的解释很多,如:《诗序》云:"《猗嗟》,刺鲁庄公也。但认为讽刺鲁庄公的笔者并不赞同。《诗经》是先民们在生活生产中吟唱,自然真实的反映了先民们的生活状态以及齐国社会的文化风俗制度。也展现了齐国在春秋时期的泱泱大国的国力强大。诗人通过射箭活动,体现齐国尚武开放的风俗。当然对于解读诗经的人来说任何时候都不可以脱离历史背景,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先民们的话语是体现一定的环境的因素。
天语小诗:
为《 齐风·猗嗟》而作
在我与你之间
有时间的线牵连
你昂起那颗
永不屈服的头颅
用目光丈量
你的目光中
透露出
执着的信念
你的肩膀扛着
一个国家的重担
只有坚定的步伐
才能开辟
新的航线
你将热血
凝于指间
射出最华丽的
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