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利老师导读《苏东坡传》第八章

第八章

本章与第七章紧密相连。不过要和我们的主人公苏轼发生碰撞了。要点两个。

一、改革引发的党争之祸。二、苏轼的选择。

“拗相公”指的是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不同于人,又特别固执难以扭转的人。这就是王安石。他和反对派之间的争斗引发的政治风暴不仅影响了苏轼的命运,还一直危害到宋朝灭亡。

王安石是那种朋友越反对,他就越是决心实施他的政策。本来坚毅是一种优良品德,但是要看做什么事。如果把劝告当阻挠,把顽固当赞美,那就走向极端了。就像一个人专心致志坚定不移地做一件错误的事,那么往往结果危害极大。改革让百姓苦不堪言的事实却不能上达天听。反对派坚持斗争,王安石坚持改革,而第一会合竟然是反对派输了。这就让人担心了。关于这一点的判断,我们可以从作者列出的反对派名单可以看出端倪:比如司马光,韩琦,欧阳修,苏轼兄弟,范仲淹等等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人物。以王安石为首的当权派则以小人居多。学问和品德都冠绝当代的司马光说话可以让皇帝信服,可惜王安石的能言善辩更能让皇帝深信不疑。良臣一个接一个辞职离开,这让苏轼义愤填膺,给皇帝上书三次,洋洋洒洒,有理有据,极为欣赏他的皇帝也虚心接受了,但是坚决不改。在生活中苏轼也曾有几次毫不客气地嘲弄王安石。于是皇帝两次想让苏轼担任重要官职,王安石都坚决反对。甚至他的手下造谣诽谤苏轼,最后皇帝也对苏轼有点怀疑疏远了。

苏轼应该担任太守,王安石坚决反对,好在皇帝最后还是坚持任命苏轼为杭州太守。他懒得理会那些中伤他的小人,带着家眷离开这令人伤心的是非之地。

本章内容实在精彩,发人深省。

    请你享受自己的读书时光吧!

(0)

相关推荐

  • 王安石变法中的新旧党争,苏轼为何因一道奏折而被贬黄州

    苏轼被贬黄州,直接原因是"乌台诗案",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王安石变法时的新旧党争.宋神宗在位时,曾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本就遭至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再加上变法过程中因急功近 ...

  • 苏轼为自己的“政敌”撰写纪念文章,对于此人大加赞赏,此人是谁

    北宋大文豪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数次被贬,甚至一度下狱,险些丧命.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物,早年中了北宋中央政府的"制科",被称为"百年第一",这样的人物按理说在 ...

  • 少年说|| 琪琪(146):苏轼(四)

    上篇少年说是提到了变法派和反对派双方激烈的斗争着,要我说王安石增加国家收入是对的,但是过多的争夺老百姓的利益是不对的.反对派一味的求稳,忽略了国家的收入也是错的,就在双方都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苏轼重返 ...

  • 东坡故事35:从朝堂到士林,苏轼和王安石的对抗全面升级

    公元1070年的春天,又逢三年一度的礼部会试.此时的新旧党争已进入白热化的阶段,科举考试是为国家选择人才,自然是双方必争之地. 王安石率先给皇帝上书,认为:科举是为国家选择人才,不需要设那么多科目,保 ...

  • 少年说|| 琪琪(145):苏轼(三)

    苏轼在凤翔任职三年.皇帝让他任直史馆,负责编修国史,这可是非常重要的岗位. 就在这个时候,一连串不幸的事情发生在了苏轼的身上.先是他的夫人在京城不幸去世,之后是父亲苏洵与世长辞.让苏轼没想到的是,除了 ...

  • “唐宋八大家”劝勉告诫篇(二十五)241...

    "唐宋八大家"劝勉告诫篇(二十五) 241.忠信虽有过,尚足用也. 王安石<尚书都官员外郎侍御史王公墓碣铭> 242.内有以明于己,外有以行于妻子,则其言行必不孤立于天 ...

  •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仕说新语 发布时间:20-08-3019:19历史达人,优质创作者 1079年4月,苏轼从徐州移知湖州(浙江吴兴).正当他雄心勃勃,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瞬间朝他袭来,在湖州任职仅 ...

  • 本来主张变法的苏轼,为何成为了激烈的反对派?

    原本主张变法的苏轼,在变法初期果然好"故为异论",最终变成了激烈的反对派.旧党中的一员.当年四月,王安石准备科举兴学校,正好是苏轼职责分内,憋了几个月的他总算逮到了机会,在五月上 ...

  • 宝利老师导读《苏东坡传》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 本章的主题词是"身不由己".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东坡离开"东坡". 二.绕道南京见安石. 三.任职路上觅农庄. 命运总是难以琢磨.苏轼正准备好好在 ...

  • 宝利老师导读《苏东坡传》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八章 本章是全书的最后一章,苏东坡也走向永生. 两个层次:归途.浩然之气. 1100年,宋哲宗驾崩,因为没有子嗣,他的弟弟宋徽宗上台.国事糜烂暴政依旧.司马光欧阳修等有个性有才华有正义之气的人不 ...

  • 宝利老师导读《苏东坡传》

    第二章的阅读要点: 第一:苏轼的出生地. 四川在宋朝时期文学水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高于京都周边的山东等地.四川人善于辩论,这是非有大智慧不能为也的事. 眉山是乐山以北六十里的一个小城,是个依山傍水 ...

  • 宝利老师导读《苏东坡传》第三章

    第三章 主要讲苏轼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这一章的阅读要点: 一.超凡的家教. 父亲对他的严格管束. 说两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下,背书!可以说今天一般的学生比起苏轼的用功程度不及其十分之一,他不仅要背下来经史子 ...

  • 宝利老师导读《苏东坡传》第四章

    第四章 主要讲苏轼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经过.这一章的阅读要点爷爷就是按照层次划分有三个: 一.成婚后赴京赶考. 苏轼和苏辙即将赴京赶考了.古代科举考试期间京城往往是婚姻大事最热闹的时期.大户人家把待嫁的女 ...

  • 宝利老师导读《苏东坡传》第五章

    第五章 本章主要讲述三苏离开家乡前往京城的经过.要点两个: 一.过三峡. 父子三人再次出发,不同的是这次的心情更放松自在,因为已经有了功名,只等官职的安排:这次旅途不寂寞,除去三父子,还有两位年轻明理 ...

  • 宝利老师导读《苏东坡传》第六章

    第六章 前面几章的内容相对少一些,本章内容开始丰富起来.主要内容两个: 一.离别.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 ...

  • 宝利老师导读《苏东坡传》第七章

    第七章 本章开始出现本书最重要男二号,王安石.可以说,这一章就是王安石的微型传记上.要点两个. 一.王安石其人. 原文最有概括性的一段: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 ...

  • 宝利老师导读《苏东坡传》第九章

    第九章 本章的主要内容简要概括就是:王安石的垮台. 朝廷终于安静了,是死一般的沉寂.因为宋仁宗治下的名臣都已经罢官,散居各地. 欧阳修退隐安徽,张方平正在河南,苏辙被神宗任命到淮阳,司马光隐居洛阳,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