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潮:变革中的大宋文明》|为女儿造一台大宋时光机(2698字/7分钟读完)

作者:Ansel

校对:LIT.CAVE编辑部

无论怎样,《宋潮:变革中的大宋文明》作者吴钩的身上都漫溢着浪漫主义气息。

「新民说」出的这本《宋潮》从装帧上来看可以说是精美且古典,纸张很有质感,而且书也可以平摊,有一种史书的古朴感。然而翻开这本书,读者却会觉得相对轻松些,因为吴钩的语言不仅平实,而且他的文字不会给普通读者一种距离感。反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漫溢的激情。

读到哪里我们都能看到吴钩对于宋代文明的推崇,比如这一段:

南宋杭州市民所享受的政府福利(私人慈善不计在内)包括:减免赋税,经常蠲免房屋租金;遇上大节庆,政府会发“皇榜钱”,碰上大雪天,发“雪寒钱”,久雨久旱则发放“赈恤钱米”;贫困的病人可到施药局免费诊治取药,被遗弃的孤儿会被收养入慈幼局,贫而无依之人送入养济院养老,死而无殓着安葬在漏泽园。

——换成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福利制度下,即使身无分文,也是敢“贷款旅游”,带着老婆孩子玩个痛快的。对不?

所以这本书更像是一封写给大宋的情书,作者在书中用各种史料讲述着大宋的繁华故事,言语中不仅仅透露出自己对宋时文明的向往,同时也不时对它的没落和衰亡感到惋惜。

全书分为5个部分,作者从市政、人文、经济、政治,再到司法,几乎是试图全方位地描绘两宋文明。在每个板块,作者都挑选了一些点来作为分论,图文并茂,语言质朴甚至有些俏皮。

这样的内容无疑让现代人读起来非常轻松,毕竟不是谁都要成为学究,对于想要了解宋史知识的普通读者来说,或许吴钩所呈现的深浅恰到好处。

作为一本非虚构的历史科普读物,除了观点和讲解,吴钩不仅引用了颇多原文,而且还为取来了不少史料图册,以此增加论述的可信度。

比如讲到大宋的消防队这一节,吴钩说,世界第一支专业化的公共消防队,就出现在宋代。为了证实论断的可靠性,他搬出来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里面写到:

北宋开封的消防组织,是世界城市史上最早的专业消防队;而南宋杭州的消防组织,更是“当时世界上所有城市中最完善的,几乎与近代城市的消防组织类似”。

紧接着根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钩就带着大家梦回宋朝,探勘古代的望火楼。首先是城内外高处,有”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倬望“。又根据《营造法式》提出的建筑标准,吴钩认定整座望火楼高达四十八尺,按当时的测量标准,楼高接近16米,在1000年前,这样的楼已然算是较高的建筑了,由此望火楼作为消防员的眼睛,合情合理。

其次就是望火楼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

所谓的大小桶,就是储水的水桶,而洒子就是吸水的器皿,麻搭有点像拖把,用棍子系住沾泥浆灭火。而梯子、大索和铁猫儿基本上就是用于攀爬的工具。斧锯就好比现在的消防斧头。

这些便是时人所谓的“救火家事”,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消防器材。

而且除了这些基本用具,还有一些在当时看起来比较先进的设备,比如用牲畜的皮制作成的水袋,往往用一根竹子吊着,用于低处棚院灭火。而猪和牛的膀胱则被灌水做成水弹,直接扔到火中灭火。还有竹子做的简易消防栓以及大木做的云梯。

这些也并非吴钩自己想出来的,他全都引用自自宋人曾公亮等学者的著作《武经总要》。

所以读到这里,很多这段历史不熟悉的人会诧异,宋代距今差不多有千年,当时并没有机器却能有如此消防设备,难免让人惊叹。

而且不仅如此,吴钩的这本《宋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开拓读者的眼界。

说起宋代,普通读者对它的了解一般超过的高中或者一些通俗读物的认知,比如它积贫积弱、冗官冗员,不仅常有奸臣专政的事情,朝廷还因朋党之争引发血案。王安石想要变法但是最终因大地主势力强大而失败,但是他的新政也是惹得人神共愤,比如「乌台诗案」,整得苏轼差点掉脑袋。

外交上大宋还连年向北方民族政权割地赔款,一退再退,南渡之后似乎更尴尬了,“直把杭州作汴州”乐得「临安」,后来岳飞抗金还被秦桧以“莫须有“罪名陷害等等,这些都让我们对它没什么好感。

而且除了洒脱的宋词之外,相对无聊的宋诗,以及后来发展出来的宋明理学这些渐渐都成了后人颇为头疼的传统文化,类似二程遗书里面冒出来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更是成了未来女性自由的桎梏。

然而吴钩提到的这些似乎正是我们所不了解的,比如宋朝有着远比元明清更开放的文娱环境,比如吴钩据理力证瓦舍勾栏是当时政府主导的城建工作,以推动文化娱乐产业发展。

而且宋朝的航海业似乎也十分发达,比如绍兴三十年,南宋为了加强海防,曾经让福建路安抚司招募水手,根据梁克家《淳熙三山志》的记载,那次仅是福建的漳州、泉州、福州和兴化四郡募集到的船只就有三百六十只,水手达一万四千人。

不光光是两广,就连江淮海运也十分发达,《敝帚稿略》里写道:“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

这也就是说,基本上每个阶层都加入了海上商业,颇有大航海的味道。

凭借先进的造船技术、指南针技术以及丰富的航海经验,吴钩说宋代商船不仅到过南洋和印度,而且还曾横渡过太平洋,到过阿拉伯海与波斯湾,不但和阿拉伯诸国曾进行过贸易,而且还在非洲东海岸留下过痕迹。

吴钩还引用美国学者李璐晔的著作《当中国称霸海上》说:

“13世纪初,中国拥有印度洋上最好的船舶,所以从阿拉伯人手中夺走了大部分的海上贸易。”

而且当时宋朝不仅海运发达,而且还设置了蕃坊和蕃学,可以说是主动为海外宾客提供专门的生活场馆和教学机构,这与后来晚清时期西方列国用炮火逼迫政府开市完全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

更让人意外的是,吴钩在后记中自述说:“这也是一本想写给女儿的读物。”

在他看来因为现在的中国教育已然与国际接轨,更侧重国际视野。吴钩的大女儿从小读双语小学,最后高中也计划读国际学校,之后直接申请海外大学。但是吴钩觉得或许大女儿对中国历史文化会相对生疏,所以希望能写那么一本书,让女儿以“一种温情与敬意看待历史与传统”

吴钩并没有从一种传统的学术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研究,反而直言自己就是为女儿所写的科普读物,由此再回去看这本书,读者会发现书的字里行间无不透着温情,这本《宋潮》不似史书论文那样将普通读者拒之门外大概原因就在这里,当然书中依旧引用了不少文言文,这可以说是吴钩作为宋史学者最后的一点倔强,毕竟全都换成白话的话,历史原有的味道便会变淡不少。

总的来说,吴钩写的这本书难免会被专业史学读者诟病太浅,但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诚然是一部能开拓眼界、改变对宋朝固有偏见的大众科普读物,不过,倘若能够在大力褒扬宋朝制度和文化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些理性的批判,或许文本就会显得更客观全面一些。


喜欢阅读,记得把【文穴】加为🌟星标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发现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