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对于孩子发脾气这事,讲道理没用,强行劝阻也不行。
其实,用这一句话开头,效果事半功倍。
——鹿妈
来源 | 中国nlp学院 (ID:nlpcn1997)
别对发脾气的孩子讲道理
最近她给儿子报了游泳班,这几天热得很,儿子整天赖在空调房,不愿去上课。她给孩子讲了半天道理,结果儿子直接躺在地上打滚、哭闹,大喊:“我不要上课!我不去!”朋友让他别闹了也不听,于是她就火了,把人给揍了一顿,硬是拖着去上课。下课回家,这孩子还在闹脾气,饭也不吃,作业也不做。于是,她的火气又蹭蹭地上来了,顿时把人大骂一顿,这才乖乖听话。可是,看着儿子边掉眼泪边写作业的样子,她也心疼得想哭。她知道自己的处理方式不正确,但是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跟家长发脾气,其实是向我们求助。可是,朋友只看到孩子不听话的一面,却没有想办法好好地理解他,并且以最糟糕的方式去应对。不仅孩子孩子心中的苦闷无处诉说,郁结难开,家长自己也心痛不已。有研究发现,人情绪系统的发育程度,优先于理智系统。换句话说,当孩子发脾气时,他的“情绪”最先彰显其存在感,并且“理智”很难“生效”。因此,别想着用成年人的道理,去说服孩子,孩子的理智系统还没发育完全呢。在孩子发脾气时讲道理,他不仅听不进去,还会变得更加暴躁。
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
上周去逛商场,看到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个三四岁的女孩。女孩停在卖雪糕的区域,指着跟她妈妈说:“妈妈我要吃这个!”她妈妈一边拉着女孩的手臂一边推着购物车走:“你还在咳嗽,不能吃。”女孩甩开妈妈的手,坐到地上,不依不饶地说:“我就要吃!”女孩的声音很尖,商场里许多人都看向她们,女孩就像得到了鼓励,闹了起来:“我要吃雪糕,不买我就不走!”没想到,妈妈直接就是一句:“你不跟上来,就把你留在这里了。”被丢下的女孩顿时“哇”地哭出来,见妈妈越走越远,只好边哭边追上去。咳嗽自然不能吃雪糕,但是先给孩子买了,跟她商量,等病好了再吃,也是一种办法。直接以冷漠的姿态对待孩子,无疑会给她小小的心灵造成创伤。有个孩子一开始常常发脾气,每次父母都吼他:“你再闹我们就不要你了!”被吓到的孩子,渐渐“收敛”起来,变得“特别懂事”,不再需要父母操心。父母虽然觉得内向不太好,但也比发脾气好,也就没有过多关注。直到他们偶尔看到孩子的日记,才发现自己的孩子居然有自杀的念头,往医院一查,证实患上了抑郁症。人都有情绪,如果一直压抑着,自身的生命力就会不断地被消耗,这也就是“内耗”。内耗太过严重,意味着孩子一直跟自己的情绪作斗争,无暇他顾,更是容易诱发抑郁情绪。所以,孩子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阻止他们发脾气才有问题。“孩子喜欢在家里表达全部情感,是因为在家里他能被倾听和理解。”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最需要的不是“被劝阻”和“听道理”,而是“被理解”。
孩子发脾气时
在综艺节目《不可思议的妈妈》中,胡可的儿子小鱼儿的相处很有意思。在一次吃饭时间,小鱼儿要妈妈马上把新玩具弄好给他玩。
但胡可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知道你很想让玩具'变身’,你很想让它变成机器人,但是要等吃完饭以后,这是规则,我们要遵守规则。”
这个节目看下来,每当小鱼儿闹脾气,胡可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知道......”
“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个玩具,现在拿不回家,你心里有点难过,但这是规则。”“我知道你有点害怕,但是你表现得很好、很勇敢,你坚持下来了对不对。”
当孩子发脾气了,比起讲道理和强行“劝止”,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接纳孩子情绪。而“我知道”这三个字,正是表达了家长的接纳和共情,代表你感受到孩子的感受,理解他的内心。不过,他爸爸没有骂他,而是先听听小谢尔顿为什么要发脾气,接着跟他说,自己知道他心情不好的原因,并表明不会惩罚他。然后爸爸开始说自己的事情,进一步让小谢尔顿知道,自己真的明白他的感受,同时也给小谢尔顿一个暗示,有情绪是可以的。有情绪是允许的,但是小谢尔顿处理情绪的方式确实做错了。所以爸爸希望小谢尔顿能够承担起责任,向家人们道个歉,然后吃完晚餐。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
“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与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
从倾听到认同再到提出建议,小谢尔顿的爸爸都很好地做到了,而且从头到尾都保持了平静。温和平静又有耐心的父母,也更能让孩子更好地打开心扉。“你要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这样我才能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我会尊重你的底线,绝不会越过。我尊重你,也尊重你的心情,要是今天不适合跟你开玩笑的话,你只需要告诉我,我就不会了。”
视频中的父亲,对女儿的态度,处处都充满了耐心和尊重,简直是教科书般地示范了如何处理孩子情绪。孩子的个性是不同的,当他们发脾气的时候,家长应对的方法也要有所调整,但是有一点是最基本的,那就是耐心。育儿即育己,孩子每一次发脾气,其实都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好机会。
*作者:凰兮。来源:本文系中国nlp学院(nlpcn1997)原创,这里每天分享实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好文好课(婚姻、亲子、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