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超声造影成像病例研究 第1期

超声造影(CEUS)成像作为一种敏感的呈现血流灌注的检查方法得到全球的广泛认可。CEUS在节省医疗成本的同时,降低了影像检查的电离辐射。为临床医生观察组织血流灌注提供了一种低成本,耐受性良好的可选择的方法。血流灌注模式和廓清模式通常是评估病变性质,例如肝脏肿瘤的良恶性的关键指标。

超声造影被誉为超声诊断史上革命性的创新技术,医学界对其关注程度迅速上升。

以下是一些简短的临床病例研究图像,重点介绍了生物声学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定性中的应用。基于BioAcousticTM生物声学平台多模态的模块化计算引擎和生物声学成像系统的优势,使得该设备对造影剂的敏感性提高了两倍,超声造影剂有效显影时间显著延长,同时在腹部造影中,增强了造影图像的穿透力。1

注:Compared to the ACUSON Sequoia 512

生物声学造影成像巧妙的平衡了造影剂和超声波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得超声造影的图像质量和造影剂的显像时间更好的得以协调,同时也使临床医生的专业知识与造影技术更好地匹配。

肝脏CEUS——实时灌注特征:

CEUS是通过观察造影剂的灌注和廓清过程,实时动态扫查观察病变的强化特点来进行诊断的过程。

CEUS特征实时评估

感兴趣区域较周围肝实质的增强特点

  • 高增强

  • 等增强

  • 低增强

病灶区造影剂灌注开始的位置

  • 中心

  • 外周

病灶区造影剂灌注模式

  • 结节样 /团块状增强

  • 放射状 / 轮辐状

廓清特征造影剂是否消退

  • 快退

  • 慢退

  • 不退

病变的性质不同,造影剂灌注和廓清的时间也会不同,这些不同的时相对于疾病的定性判断至关重要。

肝脏增强时相:

肝脏血供有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因此赋予肝脏超声造影三个血管时相,三者间部分重合。具体如下图所示。

肝脏超声造影三个血管时相

研究发现不同的肝脏病变造影剂的灌注和廓清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阳性预测值超过90%。

良性病变

血管瘤

造影特征:

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它由畸形的血管缠绕聚集而成,二维超声上通常表现为肝实质内边界清晰的高回声病灶。

大约20-30%的肝血管瘤常规超声表现不典型。

CEUS是一个非常好的检查方法,即使是不典型的血管瘤,它也可以实现快速的鉴别诊断。

灌注时相:

动脉相
  • 由外周结节样高增强向中心逐渐填充

  • 团块状/结节状充填模式

门脉相

  • 部分或全部增强

延迟相
  • 高增强,造影剂晚于背景廓清

肝脏血管瘤超声造影的典型特征

病例研究

01

PART

二维图像:

常规超声图像显示了典型的毛细血管瘤的表现:边界清晰的高回声肿块。

CDFI:

CDFI提示:肿块内部可以检测到少量血流信号。

超声造影图像:

动脉相:10-35秒

超声造影图像显示:在动脉相早期(12秒)肿块的周围先被造影剂灌注,并呈现典型的向心性灌注模式。

Peak Hold技术也称为超微血管造影成像,临床医生可以利用高机械指数爆破,破坏组织中现有的造影剂,重新观察病灶的灌注情况。这一技术不需要临床医生再次注射造影剂,即可以对造影剂的灌注进行重新评估。

该功能旨在提高操作效率和诊断的准确性。

病例研究

02

PART

二维图像:

该病例中超声图像显示一个不均匀混合回声团块,边界模糊不清。

CDFI:

CDFI显示:肿块内有少许血流信号。

这个病例很好的阐明了血管瘤在二维图像的不同征象。

超声造影图像:

动脉相:10-35秒

门脉相:30-120秒

超声造影成像模式下,病变显示出血管瘤的典型特征:动脉相外周先团块样增强并呈现向心性填充模式门脉的晚期病变仍持续增强。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Contrast Ultrasound Society 2018 

http://www.icus-society.org/about-ceus/benefits-of-ceus

2. Wilson SR and Burns PN. An Algorithm for the diagnosisof Focal Liver Masses Using Microbubble ContrastEnhanced Pulse Inversion Sonography. AJR:186 May2006; 1401-1412

3. Ham et al. 1994 Focal Liver Lesions:Characterization with Nonenhanced and Dynamic Contrast Materialenhanced MR. Imaging Radiology 1994; 190:417-423

4. https://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368377-overview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