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记录:读《大学》教小学

张璐瑶

大二时,我初遇《大学》。那是在学校教育学院二楼的大厅,我不经意间抬头,便看见不知何时挂在墙壁上硕大的一块展板,满篇的《大学》。我停下脚步,读了起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时的感受,更多的是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期许,希望如同《大学》中所说,能独善其身,认真做学问。后来每次早读,我总抽出一点时间去展板前读一读。

而今,我已身为人师。今年暑假,应学校要求,我再次捧起《大学》。在反复诵读《大学》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后,我欣喜地发现,古代对于读书人的要求放在如今的教师身上,竟是如此契合。虽然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没有“治国、平天下”的雄韬伟略,但能“诚意、正心、修身、治班”,也是极好的。

《大学》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诚意、正心、修身”便成了做君子的基础。无论处在怎样的环境,都要坚持自己的判断,坚定自己的信念。大学毕业进小学工作,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我却因进到农村小学工作而一直耿耿于怀。一方面,觉得在大学一直是佼佼者的自己,到农村工作感到很委屈;另一方面,分到距家30公里外的学校上班,更委屈。从踏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刻起,我便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总是难以静下心来研究教学。读《大学》,让我有了回归初心的体悟。反思自己,当初选择教师行业是因为“我想成为一名老师”的梦想。当初年少时,也曾励志要到最偏远的地方去教学,为更多的孩子插上知识的翅膀。如今,竟因贪图舒适与地位,离自己的初心越来越远。回归初心,我体会到久违的幸福。

《大学》之道不仅启发我回归初心,也让我在“教学治班”上颇有灵感。

初当教师,我在“教学治班”上很是吃力,感觉自己事事亲力亲为,却总是事与愿违。细细数来,我天天强调纪律,可上课纪律很糟糕;我天天强调要节约粮食、不挑食,可班里挑食的学生一大堆……所以,我颇为烦恼。没想到讲大人之学的《大学》,却给了我实质上的帮助。修己方能治人,那便是要从自身下手。反思自己,我找到了问题所在。上课时,我一到教室就开始高分贝吆喝:“同学们,别说话”……而且不知从何时起,一上课我就敲桌子。暴躁的我,企图用暴力让学生安静,没承想竟教出一群暴躁的学生。于是,我开始尝试换一种方式。一进教室,我便静静地看着大家,没想到课堂安静的速度比我大声吆喝要快。如今,我上课再也不必狠狠地敲桌子,而是静下来等待学生们的安静。吃饭时,我也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自己绝不剩饭菜。虽然我没说过什么道理,却发现学生渐渐不挑食了。

《大学》虽是“大人之学”,却让教小学的我受益匪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过去人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然而时过境迁,要想给学生“一杯水”,“一桶水”必须常换常新,否则就会成为一桶死水。希望自己伴随《大学》之意,助自己,更助学生成长!

(来源:中国教师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