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率9成以上!亩产突破10000斤!“遮光”养虾,你见过吗?
----- 广告 -----
文/ 水产前沿实习编辑 王尧
高位池养殖对虾让人最头痛的是什么?当然是稳水!高位池养虾稳水困难已经是行业内不争的事实,养虾先养水,如果水养不好,虾又怎么会健康呢?但高位池藻相变化快,时浓时瘦,有可能今天还好好的一池水,第二天就倒藻了,蓝藻水、“酱油水”这种不良藻类繁殖过旺的情况就更多了,就算是笔者看到这些情况都会感到揪心,更何况是这些养虾人呢?不稳定的水质无时无刻不在考验养虾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水质不好造成的虾体弱多病,成活率大打折扣,无一不冲击着养虾人脆弱的神经!近日,笔者在霞浦地区的走访中却看到了一种应对高位池水质不稳的全新模式——“清水放苗,稳水模式”,好评如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神奇的模式。
“稳水模式”使用者谢孝荣(中)
谢孝荣是一位福建霞浦的养殖户,因为高位池的高产量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选择使用高位养虾池多年,如今,他便是“稳水模式”的拥护者之一。拥有33口塘,总计水面35亩的谢孝荣近两年的平均亩产8000多斤/亩,最高亩产可以达到10000多斤/亩,并且成功率稳定,当笔者问道谢孝荣成功养殖的秘诀时,谢孝荣回答到:“首先就是这一模式水体稳定,虾体质好,其次是要有一个好的养殖规划,最后要注重管理,养殖过程环环相扣,哪里都不能松懈!”
据谢孝荣介绍,这种“清水放苗”的“稳水模式”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水,而是通过“遮光”处理,保证水中的藻相变动不大。谢孝荣说:“虾苗下水后最怕的就是水质环境的大波动,而藻类是引起水质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遮光’处理,就达到了不让藻类暴发式的增长,以稳定水体的目的。”在与谢孝荣的交谈中,笔者了解到,“遮光处理”其实就是使用腐殖酸钠和植物色素来遮蔽水体的光照,从而压制水中的藻类,使之处于适宜浓度但有活力的状态,当然,随着养殖的进行,水体中的藻类还会不断地繁殖增加,所以,“遮光”处理需要根据水体的变化伴随着整个养殖过程,并且后期有害藻增长时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遮光物来调整水色,过肥的水体必然伴随着死藻,藻类的尸体又会成为弧菌的“温床”,控制藻类的浓度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弧菌,这也是这种模式的好处之一。
腐殖酸钠
那既然选择压制藻类,想要维持整个虾池的水系统就要以菌相为主,定期补菌,定期补充碳源,让菌相成为主导地位,那有人又会问了:“补充碳源实际上也在为弧菌提供营养,弧菌起来了怎么办?”所以,底改是一个必须定期进行的工作,那这样的消杀再补菌的形式不是在浪费资源吗?如果仔细想想,并不是,过硫或者二氧化氯都是广谱杀菌剂,好坏菌都会杀灭至一定浓度,并平衡下来,这时候我们补充有益菌进去,帮助它形成优势种群,弧菌即被压制了,长期保持这种操作就可以使有益菌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弧菌病害自然不会暴发。
“稳水模式”使用者郑树法(左二)
说了这么多,大家是不是觉得这套模式太复杂,需要注意的细节太多?其实不然,笔者此次还走访到了一位把养虾“化繁为简”的养殖户郑树法,他也是“稳水模式”的支持者之一,郑树法曾经对于养虾最为头疼的就是水体波动导致的虾体质不好,采访中郑树法对笔者说:“养虾先养水,水好虾才好,自从使用这种模式以后,养虾变得轻松了,这种模式只要操作规范,水体一直都很稳定,虾体质特别好,即使出现病害情况,抢救挽回的概率也比以往大很多,而且这种模式的其实很好理解,就像开车把方向盘一样,水太浓了就用用腐殖酸钠,水太黑了就用用植物色素。”
郑树法就是用这样生动的例子理解了“稳水”模式,他还把日常操作流程化,4天为一个周期,第一天投芽孢+光合+补钙产品+红糖;第二天投EM菌;第三天投乳酸菌;第四天底改(过硫或者二氧化氯),这样4天一个循环,后期虾大了以后底改更频繁一些,中间根据水色“遮光”处理,照样把虾养成功,而且轻松又不累,30万尾/亩的密度,可以亩产7000斤。
这种模式目前在福建省内已经推广起来,并且认可度很高,很多养殖户,尤其是年轻一些的养虾人对这种模式很推崇,那看了这么多,您对于这种模式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探讨留言。
聚焦 |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