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汉口城根 觅老城肌理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寻汉口城根、觅老城肌理、踏访500年汉正街。

汉网人文武汉的文史爱好者考证保寿硚的实际年龄185岁,今天还有人听说汉正街没有500年,但据武汉出版社出版的《汉正街的传说和典故》一书介绍,汉正街已经500多年了。姑且这么说吧。

今天由“老调重弹”带领大家看保寿硚和走汉正街,真正零距离接触老汉口,看看老汉口的城市之根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曾经的过往。这500年的烟火还能传承下去吗?拆毁还是保留?全拆还是全留?或者多少保留一点老城厢,老街巷?这个还真不太清楚。或许一夜醒来,老汉口成了新汉口——
武汉每晚不一样哟。

今天有官方新媒体直播。事先在群里反复宣传不要干扰直播,不要出格等等。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也是最讲道理的人——事实一再证明这一点。


带队寻访了两个街区的王老师也提前来到现场,为市民解答疑惑。

参与寻访的市民中也有不少新面孔,说明线下的有益活动参与者越来越多,体现着对武汉建设、发展的关注度增加了。

仔细一看,许多都是汉网,长江网的骨干积极分子,也都是没有被提名登报表彰的“武汉好人”。

传拓高手将拓品拿来分享!今后这都是轻易看不到的历史纪录珍品。

走啊走啊,我们的城市我们爱。

热心的市民走在熟悉的路上

小长假最后一天,开心

铺路石、换边发球、文侠、天风与新结识的朋友

市政府参事胡老师(市民中选出的,俗称“布衣参事”)很关心线下活动,从他的角度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舆情,提出建议。

城市英雄,好样的护湖。

参战英雄、热心宣传文保的邓老师(右黑衣者),他为大家提供了他精心收集整理的江岸区优秀历史建筑汇编集,受到大家称赞。

网友“野天游人”姚先生(前左黑衣者),爱护武汉的文物像爱自己的孩子,经常为文保大声疾呼

保寿硚南边,背景看起来是不是很有些破旧?想一想这房子多大年纪了,能挺到现在真不容易。整理修葺后一定会焕发青春,再现辉煌的。

这是事先做了功课的,拿出图案来对照分析一下。

两位主角辛苦了!美女主播年轻漂亮,田老师快奔七了,脸上汗直滴啊。

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田老师对老街老巷充满了感情。多日的研究成果颇丰,讲起来如数家珍。

我就想不通厦门的曾厝垵有哪一点比汉正街强?
汉网上曾有人回我的帖子:那就是个乱七八糟的一大片违章建筑。但曾厝垵被厦门市政府搞得鸡窝里生出金凤凰,成了日进斗金的来钱窝!也给了全国文艺青年一个共同的打卡地。汉正街新安街药帮巷片按现有格局规划一下,搞一大片学学曾厝垵,也许又是一个天地。不一定要全部拆得精光搞开发。

江山代人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刘晓航教授是知青的优秀代表,也是全国知青活动的带头人之一。在武汉他笔耕不已,著作等身;

同时对文保也热情十足,他通过民主党派的渠道向政府提供建议建言,有不少得到政府的重视和采纳。

在文保的路上,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走了500年的路,会断在我们的脚下吗?
有网友补充,今天的活动和以往的寻访有三点不同。
1、影响较大,据传回数据,短短1小时,直播观看人数二十万人次。
2、参加人数多,据不准确统计,参加人数达八十二人。
3、新参加活动的人较以往多。有专家、教授、退休公务员、学生、各行业人文爱好者,许多新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