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武汉》试刊号连载(4)扫盲与上幼儿园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群众性的扫盲运动中,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广泛充分的宣传动员,良好协调的组织管理,规范适用的教学工作,灵活多样的扫盲形式,解决了群众文化水平低的问题。为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的高潮到来,开发了人力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甩掉文盲的帽子,是那个时代人们最高兴的大喜事。

我的母亲上过高中,在单位里算个“小”知识分子,于是就开始担任公用汽车公司职工扫盲学校的“兼职”老师。那时候大家的文化水平低,听到国家政府大力开展学文化扫文盲的号召后,又兴奋又积极——不花钱读书识字几好啊。

全市的扫盲教材课本是统一的,但是各单位各居委会的教学的进度各不相同。所以由各区负责扫盲工作的部门,来组织督促教学质量,表扬先进,推广经验,加快进度步伐。公用汽车公司夜校的学员三大块:司机、售票员、修理工。因为当时汽车是洋机器,相当于今天的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所以司机和修理工大多有点文化基础,拿扫盲文凭很轻松。扫盲的老大难集中在售票员,特别是女售票员。当年,我母亲深深的知道女孩子们有多么渴望学习文化,“没有文化几照业呀”。她用了蛮多办法,来提高认字的速度,来巩固学习和复习。她采取加小餐,用每天点一位学员回答今天遇到的事,而写出一个字的方法。有老师傅告诉我,一次轮到他回答今天食堂就餐吃的什么菜,可是他不记得菜薹的“薹”字了,“食堂的菜牌上写得清清楚楚,可就是写不出来了。”于是,他回答没有去食堂吃饭。我母亲就说,你饿吧?就写“饿”字,结果大家哄堂大笑,全体学员都记住了“菜薹和“饿”字。公用汽车满街跑,售票员可以看到沿路的商店的招牌,电影院的预告,都是学习的好资料。而鼓励女学员读报纸,既是检验又是锻炼。有人到现在还有将报纸读出声的习惯。

后来扫盲运动胜利结束,转为职工业余学校,简称业校,也有人称夜校。因为公汽是没有围墙的企业,职工不可能在工作时间里上学(当年有的工厂是挤生产时间突击扫盲),而只能在下班以后进行读书。所以,就借了武汉第八中学的教室,上夜学。

我母亲教过语文、算术、珠算。为了做好组织上安排的任务,她把二岁半的我送去上幼儿园,自己集中时间和精力上课。我是从一份《家长工作手册》上知道的,手册是1958年3月的,盖的红印章是武汉市江岸区三德里民办幼儿园。几十年以后,我在翻开这本手册时,发现里面有我母亲参加扫盲积极分子大会的代表胸章。我这才明白我提前半岁上幼儿园的秘密。

武汉市江岸区扫盲积极分子大会代表

家长工作手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