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最高境界:空
佛经里有这样一种禅理:“一空万有”、“真空妙有”。
说的是,空是有的可能和前提,空是有的最初因缘。
对于每个人来讲,空是一种度量和胸怀。
只有将内心清空,你才能容纳所有;
只有内心保持“空”的状态,你才能不断地拥有,才能不断收到生活中的美好。
有一位学者,向一位德高望重的导师请教问题。
到了之后,他不停地向老师诉说自己的想法,驳斥别人的观点。
导师只是微笑地看着他,默默不语。
等到他说完一长串论点,终于停下来歇口气的时候,导师在他面前放了一个茶杯,并且请侍者为他倒茶。
眼看茶就要满溢出来了,侍者还没有停的意思。
学者心急地提醒:“停下啊,茶马上就撒了。”
导师这才摆手示意侍者停下,对学者说:“你来向我请教问题,解释困惑,但是你一直喋喋不休地说着自己,如果你不把自己倒空,你能听进谁的观点呢。
就像这杯茶一样,满了就装不进任何东西了。”
学者若有所思,导师吩咐侍者将这杯茶倒掉,再往里面斟茶。
茶杯里的茶又重新续进新茶,这一次导师示意学者喝茶。
学者恍然大悟,说道:“老师,我明白了,只有虚怀若谷地吸收学习,才能包罗万物。”
正是保持这种“空杯”心态,这位学者后来也成为了远近有名的导师。
一代武学宗师李小龙曾说:
“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获取,在于清空。
人只有学会清空自己,学会包容和接纳,才能够让一个人呈现更饱满的状态。
学会“空杯”心态,你的人生会收获更多。
《庄子·山木》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正乘着一只船要过河,迎面来了一只船眼看两只船就要撞上了。
这个人赶紧就对船里喊了好几声,但是船里没有人出来回应他,于是就开始破口大骂。
等到船撞上来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船里空无一人,心中的怒气立马荡然无存。
当我们发现生气毫无作用的时候,自然就会停止生气。
由此可见,生气有时候并不是自己遭受多大伤害,而是心态的问题,心态转变,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这就是“空船”理论。
你的心态,决定了你对事物的看法,当你看不惯某件事,就自然无法波澜不惊地面对。
改变不了别人的时候,就只好改变自己的心态。
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当把关注外物的一颗心收回了,关注到自己身上,心就自然不被外物所侵扰。
你要知道,这个世界除了你,没人能够伤害得了你。
很多时候,你的愤怒不过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又或者你对别人的看不惯,不过是自己修养不够。
学会走出自己的局限,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的难处,或许你就能和这个世界和睦相处。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徒弟问老师傅:
“师傅,为什么我每天忙来忙去,就是没有成就,没有收获呢?“
师傅沉思片刻,让徒弟拿过来一只空碗。
老师傅吩咐徒弟把几个李子放到碗里,
问道:“你还能把更多的李子放在碗里吗?”
小徒弟:“碗已经满了,放不下了。”
老师傅又将一碗大米倒入李子的缝隙,填满整个碗。
徒弟说,“原来如此,这下碗就已经满了。”
老师傅笑了笑,又着将一瓢水往碗里倒,看起来,碗的所有空隙都被填满了。
老师傅问小徒弟:“这次满了吗?”
小师傅不敢回答了。
这时候,老师傅又把一把盐化在水里,水一点儿都没溢出去。
老师傅对徒弟说:“你的一生,是一只空碗。若先被许多小事填满,就无暇顾及大事了。”
“你觉得人生毫无收获,往往就是你整日忙忙碌碌,没有分清主次,就会筋疲力尽,所以最后也一无所得。”
这就是著名的“空碗”理论。
做事,一定要分清主次;做人,要学会抓大放小。
把人生最关键的问题解决掉,才能增加效率,事半功倍。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句话是说,因为车轮是空的,所以才有车轮的作用;
盛器是空的,才有盛装的作用;
房子是空的,才有住人的作用。
人要学会让自己保持一种“空”的状态,才能让自己发挥作用。
“空”是一种虚怀若谷的求教,“空”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和心,“空”还是一种抓大放小的智慧。
“空”还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学会放空自己,你才能把一切好事请进自己的生命里来。
与君共勉。
作者 | 苏善书,不爱说道理,只会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