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蛋返生”最佳总结:谁在扯蛋?失去好奇和怀疑,就失去了科学发展的动力

最近,中国科技界发生的两件事引爆了舆论的燃点。
当一部分工程师把天和核心舱送上太空之时,另一部分科技人员却在地面上疯狂扯蛋。
事件源于一颗被煮熟的鸡蛋,那只幸运的母鸡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自己例常下的一个普通鸡蛋,会引发数亿国人的关注,导致热点与槽点同现,鲜花与板砖齐飞。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当一颗被煮熟的鸡蛋被人们用超常规的方式返生之后,又成功孵出了小鸡,带给人们的冲击和震撼,不亚于看到火星人光临地球。
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就一定是假的吗?仅在数百年前,世界上大部分人还认为地球是平的。很多坚持真理的人还都被烧死在十字架上了,但科学终究还是站到了真相的这一边。
关于煮熟的鸡蛋被返生并成功孵化这件事,我们并不打算在这里去深究它的真伪对错。我们想探讨的是这件事背后所折射出的一个更关键问题:该以怎样的科学精神去对待新生事物?
很多人在面对一个突然出现的新生事物时,往往充满了怀疑态度,这是非常正常的。真理往往就是在一片片的质疑声中被挖掘出来的,但如果未经任何的思考和调研,就武断地把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予以否定和贬斥,显然不符合真正的科学精神。
每一个人都是基于自身的认知层次和模式来观待这个世界,大家日常都生活在自身的经验和圈子里,都具有“理性的自负”。
人是很难走出自己的认知界限的,更不会轻易否定自己。当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刚刚出现,尤其是有悖于大众或群体的共识时,往往很难被接受。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突破它!
这个世界有太多我们没有揭开的谜点,我们对所生活的地球乃至宇宙的认识还非常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对科学探索保持一份应有的敬畏和尊重。哪怕是有人突然告诉我们地球其实是方的,我们也应该谦逊的说:哦,是吗?让我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如果所有人都一味地遵循已有的成见,就不会有天体论,不会有航海大发现,不会有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不会有广播电视,不会有互联网,人们也不会有如今多姿多彩的生活。
越是知识面狭窄的人,越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方式,越认为自己已有的观念不可动摇。因为他们平常生活中所获取的信息量,本身就非常狭小,所以思维模式往往是单向的,一成不变的。在这些人的视野中,质能互换、核聚变、脑机接口等前沿学科永远没有实现的可能。
而真正阅历丰富、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却对各种新鲜事物和前沿学科,保持着一种孩童般的好奇精神和探索冲动。比起熟鸡蛋是如何返生并孵出小鸡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尚未建立起基本科学素养的国民,该如何担负起创新之国、科技强国的重任。
如果大众都在用猎奇的眼光来消费热点事件,用痛打落水狗的批判方式来对待科学探索,14亿人的国度,是很难产生出爱因斯坦、霍金等科学巨匠的。
在自媒体、短视频的时代,有太多的网红、大V、主播们,为了获取流量而肆意制造话题,用各类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博取关注,吸引眼球。一言不合就开撕,在网络上已成为了常态。一件事物只要是跟自身的观点不合,就具有了天生的原罪。网红们挑起话题后,一众粉丝们也迅速跟进,让合理的假设和理性的探索失去了讨论的空间与氛围,这才是最可怕的。
正是这种随波逐流、枪打出头鸟的心态,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的科技发展。这也解释了中国为何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获得诺贝尔奖人数却少的可怜的原因。在我们国民的集体意识中,有一种不容异见的思维惯性。一件事物跟我以往的认知经验不同,肯定是其自身有问题。而不是我的观念有什么问题。
我们都太急于表达而懒于探索,太急于定性而疏于求证。
对于科学探索来说,开放、包容的精神很重要。要允许别人发声,允许别人犯错,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也曾经是从一步步的蹒跚学步中,渐渐学会了行走乃至奔跑。
合理的争论远比恶意地打压要重要。事实上,围绕某个科学问题开展学术争鸣在科学史上屡见不鲜,例如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关于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争论持续了20年,堪称君子之争的典范。
无论郭萍女士的论文看上去是多么的荒谬,结论是多么的可笑,我们首先都要感谢她,至少她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另类的视角和观点,让我们进入到了未曾接触过的领域。正是通过她的发声,让科学领域的抛砖引玉成为了可能。
那些一看到她的论文就匆忙定性为骗局的人,以鸡蛋里挑骨头的方式来挑错的人,甚至质疑她违规经营乃至进行人身攻击的人,至少在科学素养方面,已经比作者差了一大截。至少郭萍敢于发声,勇于亮出自己的观点,这对于科学创新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
在众多批评的声音里,有一类声音尤为突出:这种实验的结论,违背了大众的常识。好像常识就是一种尚方宝剑,具有无往而不利的作用,事实上在科学界,常识并不可靠。
在教会统治的时代,绝大部分欧洲人都相信地球是平的,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围绕着地球转,这在当时,就是一种“常识”;在爱因斯坦给出著名的质能公式之前,人们都认为物质和能量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这也是“常识”;在天文学大发展之前,人们认为日食是因为天神发怒,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常识”。
从这些事例来看,常识在很多时候成为了一种人们固步自封的枷锁。而所谓的真理是需要不断被质疑、不断被发现、不断被证明的。
如果真的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常识,那就是大众对科学探索应保持一种敬畏和宽容的心态。这种心态能够保护我们免于被攻击、被讨伐,让我们在灵感乍现的那一瞬间,能够迅速的抓住并将其打造为探索之钥,顺利地打开未知世界的大门。
就这个事件本身来说,郭萍论文中所提到的实验,有很多人在当时都做过见证,难道这些人都像大家所狭隘认为的那样,只是为了名利?只是为了骗钱吗?在网络如此发达、舆论如此汹涌的今天,为这种显而易见的“骗局”站台,难道不知道完全得不偿失吗?
即使在严厉的司法领域,法院在掌握充分证据的前提下,仍然给予犯罪嫌疑人以申诉辩解的机会,而不是武断地做有罪推定,匆忙宣判。在以包容、开放著称的科研领域,我们理应表现出足够的科学素养,让所有的郭萍们有发声的渠道,有自证的勇气。
就算是所有基于探索的科学结论都被证伪,但这个国度依然闪耀着人性和真理的光芒。
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不如先平息纷争,给郭萍女士一个公开发声的机会,在网络大众和媒体的共同见证下,复盘它的实验。用事实来证明论文的真伪,这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验证方式。
真正的科学容得起人们大胆的假设,也经得起反复的质疑。有的科学家通过反证的方式表明,煮熟的蛋白质无法再返回初始的状态,从而将郭萍女士的结论证伪,但他所做的实验具有普适性吗?所用的介质和材料能代表所有的生命现象吗?就一定不会被推翻吗?量子力学已经向我们揭示了时间的奥秘,那么生命一旦死亡,就真的不能再复生吗?至少从已掌握的科学经验来看,结论未必是确定的。
在科学领域,很多人都知道,一个科学理论的平均寿命,才仅仅20年左右。这对于存在了亿万年的宇宙来说,不过是白驹过隙的一瞬。人们对于科技之路的探索,也都是在不断的假设、质疑、证明、否定、再假设……的过程中,一路蹒跚而来的。
真正的迷信不是对未知领域的大胆假设与求证,而是对已知常识的过度坚守与执念。
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来说,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完全可以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来持续跟踪,用合理的方式来博眼球、引关注。让郭萍女士在众多科研工作者和大众媒体的监督下来“出丑”,来证明自身的荒谬与可笑,在一个舆论狂欢的时代,这岂不是最好的炒作方式吗?
如果事情出现了反转,郭女士的实验获得了成功,下一届生物学诺奖的最佳候选人就此诞生,这不正是媒体人苦苦求之而不得的舆论“沸点”吗?
我们期待着这一场科学的盛宴及早到来,通过公开的求证与对决,让火爆的网络口水战演变为科学的狂欢。

黑科技与新文明《信息物理学》理论与应用研讨会~5月23日上海举办

详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