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历史人物——王僧达
王僧达(432—458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市北)人。南朝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僧达出身世族。其父王弘因佐命之功而官至少保,他本人又是临川王刘义庆的门婿;高门华胄,加上皇亲国戚,使其在政治上青云得意,年不满20,即出任始兴王刘濬的后军参军。后迁太子舍人,转太子洗马,因服丧去职。起为宣城太守,徙任义兴。元嘉三十年(453年),宋文帝死,元凶弑立,刘骏即后来的宋孝武帝起兵讨伐元凶。王僧达“乃自候道南奔,逢世祖于鹊头”,即被任命为长史加征虏将军;刘骏即位后,“以为尚书右仆射,寻出为使持节、南蛮校尉,加征虏将军”。只是由于刘义宣的关系,未能成行,然而“仍补为护军将军”。此时,王僧达年方31岁,地位亦算显赫,但他“自负才地,谓当时莫及。上初践阼,即居端右,一、二年间,便为宰相。及为护军,不得志,乃启求徐州”,从此与孝武帝刘骏有隙。据王僧达《求徐州启》看,他敢于针对刘骏骄横跋扈,奢靡铺排等方面的弱点,进行切谏。王僧达特别指出:“况今承颠沛,万机惟始,恩未及普,信未遑周。臣又闻前达有言,天下,重器也,一安未可卒范,一范亦不可卒安,陛下神思渊通,亦当鉴之圣虑。”(《宋书·王僧达传》)总之“事在适宜”,“百度惟新”。王僧达是有以退而求守的思想动机;不过退中有进,进中有为。但刘骏未能听取王僧达的意见,且因再三君陈,反遭猜忌,一年之内凡五次迁转,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除太常,王僧达大为不快,上表白求解职。该表围绕着解职,一是自叙平生,特别提及他参与谋立刘骏之事;二是为自己的所行所遇作辩,如眷恋朱灵宝事,吴郡劫沙门竺法瑶等事,以一个受害者的面目出现。他感到有功而见遗,有行而见毁,只“乞徇余长,以终琐运”。遂以“不逊”,“启赶台,又坐免官”(《宋书·王僧达传》)。不久,由于刘义恭执掌中枢,王僧达得以起复。“大明元年,迁左卫将军,领太子中庶子。以归顺功,封宁陵县五等侯。二年,迁中书令。”然而,刘骏终因“僧达屡经狂逆”,“终无悛心”,因高阇谋反事“陷之”,赐死。王僧达善属文,从《求徐州启》等文可见一斑。亦善诗,钟嵘将他与谢瞻、谢混等人同列为中品,评云:“才力苦弱,故务其清浅,殊得风流媚趣。”其诗立意虽平庸,但也不少佳句。代表作品为《和琅邪王依古诗》。王僧达诗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0卷,已佚。今存诗5首,文5篇,分别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以上内容由"红与黑"分享。]同年(公元423年)出生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