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科普系列四——蜀汉为什么执意北伐,为何不南下发展,比如占领西藏,有可行性吗

昨天发现后台有人留言问我:诸葛亮为什么不占领西藏?
吓得我呛了一口烟,竟还有这么吊炸天的问题!
我赶紧查了下西藏的历史地图,没错就是下面这幅。
好吧,我原谅提问者的好奇心。
因为从这幅图来看,西藏确实就在益州的附近,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
而且,如果包含了西藏地区,整个蜀汉,从版图最小,一跃成为版图最大了。
若据有西藏,命一上将(比如魏延)出奇兵,配合丞相北伐,如此便可一举拿下陇右乃至于关中,岂不妙哉?
《隆中对》的战略将变成:
西羌东凭巴颜喀拉,西据克什米尔,北连西域,南通身毒,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
若跨有羌、益,保其岩阻,西和大月氏,南抚孟加拉,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西羌伞兵空降长安,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中原,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蜀汉为什么一定要北伐呢?
首先,蜀汉政权自认为延续了大汉国祚,属于正统王朝,但实际上东汉自汉献帝开始就通过禅让传位于魏文帝曹丕,曹魏政权在法理传承上完全站得住脚。这样一来,蜀汉与曹魏在法统上就存在不可调和的先天矛盾,所谓“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只要魏国存在一天,蜀国就不能放弃对北方“伪朝”的讨伐。在这种情况下,“克复中原,还于旧都”成为蜀汉朝廷刻不容缓的奋斗目标,自然也就无暇将有限的军事资源用于南方。
从国家实力的角度来说,蜀国地贫人少,尤其在丢失荆州以后,其有效控制范围仅在益州一隅,极度短缺的兵员和物资对于保卫国家安全尚且不足,又何以用兵南方呢?正如各种史料的记载,三国之中蜀国的兵役和徭役最为繁重,最艰难的时候蜀地的百姓要以区区百万人口养活十万常备军队,这样的比例即使在今天也是很多国家都吃不消的。然而即便如此,面对魏国与吴国的双重威胁,蜀汉朝廷仍旧觉得兵力捉襟见肘,以至于蜀人感叹“可用之兵不过两川,守北尚且不易,何以用兵南扩?”
也许有人会问,“七擒孟获”不就是诸葛亮主导下的“南征”吗?但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南征依然是服务于“北伐”,因为对诸葛亮而言,大军倾巢北上,此前必须保证后院不能起火。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以收服人心为宗旨的“七擒七纵”,换言之蜀汉对南蛮的“征服”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联盟”,实则朝廷对南方部落的人力和资源并不能随意支配。而且在三国时期,南方密林瘴气、毒虫成群,对这种尚且处于原始状态的“九山一田”,开发的成本太高、历时太久,蜀国在时间上根本等不起。
由于西南方向云贵两地的文明程度太低,打下的土地不能种,部落的男丁也不好训练成军,蜀人在短期内只能满足于对方的臣服,然后调转头来向中原地区争夺生存空间。而东南方向的交趾(今越南北部)则已经步入了一定程度的文明阶段,那么蜀汉可以往这个方向用兵吗?仍然不能,如果大家认真观察吴国的地图的话,就会发现此时的交趾与东吴是一种颜色,也就是说这里正被吴国控制着。如果蜀汉向此地用兵,则无疑将爆发与吴国的全面战争,这对于“连吴抗曹”的统一战线而言是断不可行的。
蜀汉征服了云南,擒获了孟获,那么再向西、向南发展,征服西藏,可行吗?
计划很美好,但是忽略了几个现实问题:

一:地形因素

丞相的婴儿车上不了世界屋脊
看下一幅图,就知道丞相为何不进军西藏了。
蜀国的无当飞军,虽然擅长山地作战,然而翻越青藏高原这样的壮举数百年后的盛唐也无法做到,甚至到了人类文明空前繁盛的20世纪,进入西藏最佳的路线还是绕道印度。
对于诸葛亮和他的蜀国来说,征讨孟获已经是“深入不毛”,更别提征服世界屋脊了。
反过来,咋不问问西藏为何不征服蜀汉?

二:气候因素

进藏,无异于送人头
高原除了气压低,紫外线强,不适合生存外,发展还与全球的气候有关系。
历史上中原第一次与青藏高原互通往来时,是唐代和土蕃时期。
当时正处于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温暖期,温度升高,雨水充沛,增加的云雾减少了紫外辐射,无论对于农耕还是游牧,都是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但是即使这样,强盛如唐,反复与土蕃交锋,但从未跨越日月山半步,因为日月山以东湟河河谷海拔2200余米,以西为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
三国时代,处于寒冷期,想翻山越岭进入西藏何其困难。
现在西岭雪山有个著名的景点叫阴阳界。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因为那里有个狭长的山脊,海拔3100多米,山脊西边是青藏高原,东边就是四川盆地。
一旦有东西边的冷暖气流交汇,就会产生云雾。但由于山脊海拔太高,云雾被山脊天然阻隔了。
一边云雾缭绕,一边晴空万里的奇观,这个山脊就好像阴阳两界的分界一样。故得阴阳界其名。
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上,这种天然隔断高原与盆地的山脊比比皆是。
诸葛亮要想进入西藏,就必须跨越这些和天空齐高的山脊,比登天还难,无异于去送人头;
再加上当时落后的科技和补给,一没氧气罐二没“还魂草”,丞相表示他不去。
就算诸葛亮有如《三国演义》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呼风唤雨,进入西藏,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呢?
首先人力有限,丞相该派谁过去呢?
其次生产力有限,过去了怎么开发西藏呢?
还有,在西藏发展什么经济呢?畜牧业还是地热能?
西藏这种极端环境该训练什么士兵呢?高原猛士还是无极剑圣?
……

三:蛮荒之地

远征万里,水土不服
史书上没有直接记录为何诸葛亮不派遣兵将占领西藏的记载,不过吴国倒是有类似的情况,基本上可以作为解释了。
公元230年,也就是孙权称帝的第二年,这位大皇帝决定派遣偏军去占领今天的台湾岛和海南岛:
(孙)权欲遣偏师取夷州及朱崖,皆以谘(陆)逊。《三国志 · 陆逊传》
但是陆逊表达了反对态度,理由是:
逊上疏曰:'臣愚以为四海未定,当须民力,以济时务。今兵兴历年,见众损减。'
现在国家还没有统一,应该把有限的民力兵力投入到当务之急。
万里袭取,风波难测,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驱见众,经涉不毛,欲益更损,欲利反害。
远征万里之外的蛮荒之地,兵民容易水土不服。
又珠崖绝险,民犹禽兽,得其民不足济事,无其兵不足亏众。
海南岛的岛民还没有开化,像野兽一样, 就算得到了这样的人,也没什么益处。
综合来看,无论是气候、地势还是水土都不支持诸葛亮进兵西藏。
欲成大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怎会同时与之相违背。
如果诸葛亮能占领西藏,出师北伐,曹操九泉之下定会大笑:
我观诸葛亮毕竟少谋,倘若在月球埋伏一支高达,待到天时有变,斜次里杀出,我等岂不束手归天!
对此,诸君有何高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