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的发现和治疗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是一种非上皮性肿瘤。我们知道,疾病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会比较好。然而很多时候,患者检查出胃肠道间质瘤已经非常大了,或者已经到了晚期,那么如何能够更早地检查出GIST呢?GIST又该如何治疗呢?今天继续跟大家聊一聊GIST的话题。

胃肠间质瘤如何发现?

GIST早期大多无明显症状,大部分需通过检查发现。消化内镜是发现GIST的重要方法,一般表现为黏膜下病变,表面光滑或形成溃疡,可向腔内或腔外生长。普通内镜发现黏膜下病变不能判断是否为GIST,需通过EUS进一步明确GIST的性质。

胃肠间质瘤有什么特点?

GIST具有易忽视、易漏诊、早期诊断较困难、潜在恶性、生物学行为不易预测,易发生肝转移和腹腔转移、对常规放化疗不敏感,术后易复发和转移等特点。

胃肠间质瘤如何治疗?

手术仍然是GIST治疗的首选方法,也是唯一根治的方法,近年来推荐通过多学科诊疗模式(MDT)进行诊疗,治疗方式根据瘤体大小、部位、病理、术前分期决定。

1、小于2 cm GIST:因恶性度极低,推荐定期复查。当出现临床症状,内镜下观察瘤体变大或者表面出现溃疡,超声内镜提示恶性的患者可行手术切除。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发现生长在胃以外的间质瘤,建议切除。

2、大于2 cm GIST:推荐手术切除,尽量达到R0完整切除,术中注意避免肿瘤破裂和播撒,因淋巴结转移风险低,一般无须大范围清扫淋巴结。

3、靶向药物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一种分子靶向药物,为GIST患者的最佳选择。但并不是所有GIST均对格列卫敏感,因此推荐靶向治疗前行检测基因。

(1)术前靶向治疗:肿瘤较大,手术风险较高,术前估计难以达到R0切除,某些特殊部位的肿瘤(胃食管结合部、十二指肠、低位直肠)建议术前靶向治疗,时间一般为6个月。

(2)术后靶向治疗:术后病理结果提示中高危复发风险和术中肿瘤包膜破溃的患者推荐靶向治疗,时间为1-3年。

(3)晚期靶向治疗:对不能切除或转移复发的患者推荐靶向治疗,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毒性。

术后如何随访?

GIST随访非常重要。因为GIST纵然手术完整切除,仍有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因此需要强调随访。对于中高危患者,术后3年内每间隔3个月复查1次,3年后间隔6个月复查直到第5年;低危患者间隔6个月复查1次,直到第5年。另外需每年做1次胸部X线检查。

胃肠间质瘤的预后如何?

小的(<2cm)GIST在生物学上倾向良性,因此预后良好。胃外GIST发生转移的风险较高,预后较差。大的或恶性GIST术后复发和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术中肿瘤破损也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次年龄越小预后越差,有c-kit基因突变的GIST比无突变者预后差,ki-67表达率高者预后较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