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贤荐能千秋事——《论语》悟读【344】

举贤荐能千秋事,知人善任百代业。

《论语》第十四篇第十八章:

【原文】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zhuàn)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译文】

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被文子推荐和文子一道擢升为卫国的大臣。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悟读】

病久岂忘忧世念,梦中还有荐贤心。

祁寯藻,清代名臣,山西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帝师,诗坛领袖和书法大家;祁氏家族人才辈出,有“一门五进士,三代四翰林”的美称;祁氏家族更在人生道路上践行了儒家文化“修齐治平”的价值观。

上面的对联系祁寯藻逝前病中所撰,可谓拳拳一片老臣心,发人深省,感人至深。

本章夫子盛赞了公叔文子举贤荐能之美德。他将自己的家臣加以推荐,使之与自己一同升为公卿。这在等级森严的传统社会中颇为不易,故夫子赞美他当得起“文”的谥号。

谥号是对已故帝妃、诸侯、大臣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依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死要面子活受罪”之典故,传与谥号有关。

谥号产生之初,要求严格,周朝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等才有得谥资格,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唐朝二品以上官员有得谥资格;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级别有着根本的不同。

何谓之“文”,依据周制,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国家发展之魂,历史经验不断反复证明了人才的重要性。“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人才的重要和难求。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须本着求贤若渴、诚心诚意、唯才是举的态度,千方百计为国家挖掘、培养和寻求人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