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过多
一.气虚型:月经过多,色淡或正常,质清稀,或血块与淡红血水并见。全身症状: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肢软无力,或动则汗出,或小腹空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可选用举元煎、归脾汤、寿脾煎等方。
二.血热型:经来甚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粘有光泽,间血块,或小腹作胀,血流出自觉有热感。全身症状:可见唇红、口渴、心烦、小溲短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滑数。可用约营煎、舒郁清肝饮,解毒四物汤。
三.虚热型:经行量多,色深红,质稠。或伴周期提前,或八九日始止。全身症状:可见颧红潮热,骨蒸盗汗,咽干口燥,或头晕耳鸣,或心烦不寐。舌质红,苔少,或无苔,或花剥苔。脉细数。可选用加减一阴煎、保阴煎。
四.血瘀型:经行量多,色紫黑,有血块或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后则疼痛减轻。全身症状:可无明显的证候,或身有瘀点、斑,或舌质有瘀点,脉细涩。可选用失笑散、丹参泽兰饮、少腹逐瘀汤等加减。
五.虚寒证 病因病机 经行产后,风寒乘虚而犯子门胞宫,日久不去,寒阻气机,凝结胞宫,血不循经;或肾阳不足,虚寒内生,阳气不布,封藏无权,而致经血量多.主要证候 经行量多,色淡黯有小血块,腰膝酸冷,小腹冷痛,四肢不温,平素带下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迟.方药 温经汤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现代研究】【疗效评定】【其它疗法】【中药名厂与中成药】
[概述]
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 而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 “月经过多”。 亦称“经水过多”. .
本病可与周期异常同时发生,如月经先期量多或月经后期量多,尤以前者为多见。
[历史沿革]
月经过多一病.首见于《金匮要略方论。妇人来病脉症并治第二十四》,该篇温经汤方下即有: “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或月水来过多”的记载,但无专论月经过多的篇章。汉以后金元以前的医籍多将经量的乍多乍少,周期的或先或后.统称为: “月水不调”。如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月水不调候》中即有: “若寒温乖适,经脉则虚……寒则血结,温则血消,故月水乍多乍少,为不调也。”其后宋代的《圣济总录》亦载: “月水不调者,经血或多或少,或清或浊……盖由失于调养而冲任虚损,天癸之气,乖于常度。”金.刘河间始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中提出“经水过多”的病名。如说:。妇人经水过多.别无余证,四物加黄芩、白术各一两。经水暴多,四物四两加黄芩、黄连各一两。”以上医家对月经的病机多以阳盛实热立论, 治法重在清热凉血,直折阳邪,并辅以养血调经,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元代朱丹溪除血热外.又提出“痰多”和“气虚”亦是月经过多的病机。他在《丹溪心法。、妇人八十八》中说: “痰多占住血海地位,因而下多者……用南星、苍术、川芎、香附作丸子服之。”。肥人不及曰数而多者,痰多血虚有热,亦用前丸,药中更加黄连、白术,丸服。”此外,丹溪还有治妇人气弱不足摄血.月经来时多的验案。这些论述和经验丰富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明清医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虚热、虚寒、血虚等病机。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女科.调经门》中说:“经水过多,为虚热,为气虚不能摄血”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则更从经色的深浅.经质的稀稠以及有无兼病来鉴别虚实寒热。如说:“经水过多,清稀浅红.乃气虚不能摄血也,若稠粘深红,则为热盛有余。或经之前后兼赤白带,而时下臭秽,乃湿热腐化也,形清腥秽,乃湿瘀寒虚所化也。”其他如象《傅青主女科.调经.经水过多》提出的: “经水过多,行后复行,是血虚而不归经”。沈金鳌《妇科玉尺.月经》中的:“经水过多不止,平日肥壮,不发热者,体虚寒也。”也从自己的经验提出新的认识。以上各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月经过多的病因、病理、’辨证、治法,反映出历代医家通过实践不断发展了本病的理论研究和丰富了治疗经验,为今天学习和研究本病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可供深入探讨。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据历代医籍所载,有气虚、血虚、实热、虚热、痰湿等。但临床常见的以气虚、实热、虚热为多,此外尚有因瘀血为患的,亦不少见。
一.气虚 脾主中气而统血。如因体质素弱,或思虑过多.或饮食失节,或疲劳过度、或大病久病.损伤中气,经行之际其气益虚,不能统血固冲,使脉中之血随红而外溢,以致经量增多。如病程过长,失血难于恢复,使气血俱亏,则可导致心脾两虚。若迁延史久,或平素肾气不足, 以致脾损及肾,脾肾气虚,血失统摄,又失温煦,则可转为虚寒。
二、实热 体质素盛,阳旺内热,或过食辛燥动火.或肝郁化热,或外感热邪等,热入血分,扰及冲任,乘经行之际,迫血妄行,遂使经量增多。即《伤寒明理论.热入血室第四十五》所谓。“冲之得热,血必妄行”者是也。
三、虚热 体质瘦弱,阴分素亏.或热病后伤阴;或在高热环境工作,热甚伤津:或情志内伤、阴津暗耗,或房室不节损伤肾精等,使阴液亏耗, 阴虚则无以制阳.;阳亢火动.扰于冲任,迫血妄行,遂使经量增多。
四,血瘀 素多抑郁.使气滞血结,或经期、产后,感受寒、热邪气(月经垫不洁、房室不慎、手术不当或消毒不严),血为寒凝或热结.瘀阻冲任,使新血不得循经而妄行.以致经量增多。即《褚氏遗书.精血》所谓: “旧血不去、新血误行。者是也。 :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临床表现 本病以经量明显增多,但在一定时间内能自然停止者为临床特点。也可伴见周期提前退后或经期延长,惟仍有一定规律。经色可见淡红,深红或紫红;经质可见稠粘、稀薄,或有块;有些患者还可伴见下腹疼痛或痛经。
(二)检查 全身检查:特别注意有无其他出血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及白血病等), 内分泌腺疾患(肾上腺及甲状腺等),营养不良等。妇科检查:注意生殖系统的病变,特别是与妊娠有关的情况。
化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出血,凝血时间,注意有无血液病和贫血.,对妇检正常者应作阴道细胞涂片、宫颈粘液等连续观察,同时作基础体温记录,以便了解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响情况。
二、鉴别诊断
本病以月经量过多,而周期有一定规律为特征,一般不难诊断。如伴见经期延长半月不止,或周期延后月余而骤然经量增多者.应注意与崩漏鉴别(鉴别内容见崩漏节)。
[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重在从经色的红、紫、淡、黯、经质的稠粘、清稀,有块无块等,结合脉证,辨其寒热虚实。治法应视经期与平时而定。经期失血过多,往往影响健康,尤以在连续几个周期经量甚多者,常气血亏虚,不易恢复,故应以摄血止血为主,平时据病性的虚实寒热,采用益气、清热、养阴、活血行滞等法以治本,但不宜过用温燥动血之品,反使血量增多。
一、气虚型 ’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月经量多,色淡红或正常,质清稀,或血块与淡红血水并见。
2.全身症状:面色咣白,气短懒言,肢软无力,或动则汗出,或小腹空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3.证候分析:中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失约制随经外溢因而经量增多。气虚不能运化水谷之精微以入心化赤故经色淡而质清稀。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凝结成块,其不凝者则色更淡、质更清,故血块与淡红血水并见。中阳不布, 则面咣白.肢软无力。气虚失于升举,则气短懒言,小腹空坠。气虚卫气不固,汗孔开合失司,则动则汗出。气虚不能鼓动血脉,故脉细弱。
(二)治疗
1.治则:补气升阳,摄血固冲。
2.方药:可选用举元煎、归脾汤、寿脾煎等方。
(1)举元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阵》)
人参 炙黄芪 炒升麻 炙甘草 炒白术
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症。如兼阳气虚寒者,加肉桂、附子、干姜;如兼滑脱者,加乌梅二个或文蛤七至八分。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炙黄芪补气升阳,炙甘草益气补中,炒白术补脾益气.佐黄芪固表止汗,炒升麻助黄芪举陷升阳。全方补气升阳,固脱摄血之效.故治以上诸证。气虚月经过多,亦由气虚不能摄血所致, 当用益气摄血之法,故宜本方主之。若值经期血量甚多者加阿胶,焦艾叶、炮姜炭,乌赋骨等固涩止血。失血伤津.兼见口干思饮者加麦冬、五味子生津止渴。兼见经期延长十余日不止者加炒蒲黄,茜草炭、益母草活血止血。
(2)济生归脾汤:(方见月经先期)
本方补益心脾,固气摄血,能治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而致经血妄行者,故可用于气虚月经过多,兼见怔忡,心悸,健忘等证。
3.寿脾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热阵》):又名摄营煎。宜于脾虚不能摄血,兼见肢冷畏寒,腰酸冷痛,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脉沉细等虚寒证候者。
白术 当归 山药 炙甘草 酸枣仁 制远志 炮姜 炒莲子肉 人参
原治脾虚不能摄血……大便脱血不止或妇人无火崩淋等证。
本方人参益元气,补脾摄血;白术补脾益气;山药补脾益气兼益肾气:莲子肉补脾止泻,益肾固精;炙甘草益气补中;枣仁、远志宁心安神;当归补血调经;炮姜温经止血。全方重在益气补脾摄血,兼能益肾养心安神,故宜于脾虚不能摄血,脉证无火之大便脱血及妇女无火崩淋等证。此处用于有脾气虚弱,不能摄血的主证.又兼见肢冷畏寒,腰腹冷痛,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脉沉细等脾肾两亏, 阳虚内寒月经过多证,取其益气补脾摄血之力。用时再加鹿角霜、补骨脂、益智仁,炒艾叶以温肾阳.固冲任,止血止泻,缩小便.共收温补脾肾、摄血固冲之效。
二、血热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来甚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粘有光泽, 间有血块,或小腹作胀,血流出自觉有热感。
2。全身症状:可见唇干红、 口渴、心烦,小溲短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3。证候分析:热盛于里,或热邪内侵,伏于冲任,经行之际热搏于血,迫血妄溢,故使经来甚多;热为阳邪,血为热灼,故经色鲜红或深红,质稠而光泽,血流出时有热感。热壅气滞,经血行而不畅.故间有血块,其腹必胀;若离之血因过多不能及时排出而凝结,亦可间有血块,但非血瘀所致,小腹必无胀席。热邪乘心则烦:热伤津液则唇干红。 口渴、溲短、便燥,舌质红,苔黄,为热盛于里之象;脉滑数为热搏于血之征。
(二)治疗
1.治则:清热凉血,止血固冲。
2.方药:可用约营煎、舒郁清肝饮、解毒四物汤。
(1)约营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寒阵》):
生地 芍药 甘草 续断 地榆 黄芩 槐花 荆芥穗(炒焦) 乌梅(二个)
原治血热便血。如下焦火盛者可加栀子、黄连、龙胆草之属。气虚者可加人参。白术。气陷者加升麻、防风。
方中生地清热凉血止血,宜于血热妄行之各种出血,槐花,地榆凉血止血;黄芩清热泻火.解毒止血;乌梅收敛止血;荆芥炭宁血止血;续断苦温,补肝肾,佐诸药以防伤阳兼能止血。全方清热凉血止血,直折热邪。不仅宜于血热便血之证,凡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便血、 月经过多、崩漏等均可加减使用。方中续断补肝肾、固冲任,更适用于月经过多者。
前证病程较长或失血过多, 虽有以上血热主证,又伴见气短懒言、倦怠无力.饮食不思,乃失血伤气之征,上方加路党参(甚者可用红参)、白术以益气。口渴甚者加玄参、麦冬以生津止渴。
(2)舒郁清肝饮(《中医妇科治疗学.妊娠疾病.激经,胎漏》):宜于肝郁血热.有血热主证,兼见两胁胀痛、 口苦、脉弦数而滑者。
生地 柴胡 白芍 茯苓 白术 山栀仁 黄芩
原治妊娠胎漏, 口苦咽干胁胀,心烦不寐,手足心发烧,舌红苔微黄,脉弦数而滑,证属肝郁血热者。
本方柴胡舒肝解郁;芍药柔肝养血敛阴;山栀仁清肝泻火凉血;黄芩清热泻火止血;生地清热养阴凉血止血;白术、茯苓补脾和中.乃为实脾之意。全方有舒郁清肝之效,而无当归,丹皮等行血活血有碍胎元之品,故主妊娠肝郁血热而致胎漏下血之证。肝郁化热月经多,其病机与胎漏相同.患者虽无胎孕,但失血量多,亦忌行血动血之药,故宜用此方施治。如在经期下血甚多者.应加重止血之品,如地榆、大小蓟等共奏解郁清肝凉血止血之效,如有乳房胀痛者加鲜桔叶、桔核。
(3)解毒四物汤(《医学入门.通用古方诗括》):宜于外感热邪化火成毒,经量多,色黯红,臭秽有块,小腹硬痛拒按,身热恶寒者。 :
黄芩 黄连 黄柏 栀子 当归 生干地黄 白芍药 川芎
原治妇人经脉不住,或如豆汁,五色相杂,面色萎黄,脐腹刺痛,寒热往来,崩漏不止等证。
方中黄芩、黄连、黄柏、栀子泄火解毒燥湿.直折热邪;生地黄清热凉血滋阴,并制三黄之苦寒,其用量宜重;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白芍药敛阴缓急止痛。全方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化瘀止血之效,故主湿热下迫,面黄腹痛之崩漏。此处用以治外感热邪,化火成毒之月经过多亦取清热泄火,凉血解毒,化瘀止血之功。如发热恶寒,腹痛甚者加红藤、败酱、桃仁:冬瓜仁,解毒活血。腹满便燥者加大黄以通腑泻热。
三、虚热型
(一)辨证 ’
1.妇科证候特点:经行量多、色深红,质稠。或伴周期提前,或八九日始止。
2.全身症状:可见颧红潮热,骨蒸盗汗,咽干口燥,或头晕耳鸣,或心烦不寐。舌质红、苔少.或无苔,或花剥苔。脉细数。
3.证候分析:阴虚水亏以致阳亢火动,火热内炽.扰及冲任,乘经行之际迫血妄溢,遂经量增多,或伴周期提前,或经行八九日始止。血为火灼.故经色深红而质稠。阴虚不能守阳, 阳气外泄,故颧红,潮热盗汗;虚热乘心则心烦不寐,伤津则咽干口燥.苔少或无苔。舌红,脉细数乃阴虚内热之征。
(二)治疗
1.治则:滋阴清热,固冲止血。
2.方药:可选用加减一阴煎、保阴煎等。
(1)加减一阴煎(方见月经后期)加北沙参、五味子、女贞子、旱莲草。
方中加减一阴煎滋阴清热壮水制水以清虚热;北沙参养阴生津;五味子补肾养心,滋阴敛汗;女贞子滋肝肾之阴;旱莲草益阴凉血止血。
如正值经期加炒槐花、大小蓟、海螵蛸、茜草炭清热固经止血。并见肢软神疲.少气懒言,或小腹空坠者为失血伤气,气阴两虚之象,上方加路党参、升麻。
本病与月经后期病机同属阴虚血热。但前者为阳亢火动,灼血伤津,水亏血少,表现为经期延后,经量减少,病属冲任不足。故用加减一阴煎加北沙参、当归、丹皮、黄柏,意在滋阴清热、益冲补血以调经。本病为阳亢火动,迫血下行,病属冲任不固。但由于阴虚血热相同,故仍可用加减一阴煎为基础方,加北沙参、五味子、女贞子、旱莲草以益阴生津固冲止血。相同的病机,不同的病证,可用同一方药加减化裁,是临床常用的治法。
(2)保阴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寒阵》):宜用于虚热月经过多,热偏甚者。
生地 熟地 芍药 山药 川续断 黄芩 黄柏 生甘草
原治带浊遗淋.色赤带血.脉滑多热,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经期太早等阴虚内热动血证。
本方生地养阴凉血止血;熟地滋肾水益真阴;白芍配地黄养血敛阴;山药益肾固精;续断补肝肾固冲止血:黄柏制相火,退虚热;黄芩清热泄火止血;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壮水滋阴,泄火止血,故宜于阴虚内热动血之各种出血证。用以治阴虚血热之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等亦颇相宜。其加减法可参考加减一阴煎。
木方与加减一阴煎皆为滋阴清热之剂,而加减一阴煎重在壮水宜于阴虚较甚者,保阴煎则养阴清热并重,宜于热较甚者。
四,血瘀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行量多,色紫黑,有血块或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
2.全身症状:可无明显的证候,或身有瘀点、斑,或舌质紫黯,或舌有瘀点.脉细涩。
3.证候分析:气滞血瘀.或寒凝、热结,瘀血阻于冲任,新血不能循经,乘经行之际而妄溢,故经量甚多。瘀血凝结,则色黯有块;阻滞胞中则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则瘀滞稍通,故块去痛减;瘀血停于肌腠,则身有瘀点、瘀斑。瘀积于舌,则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血阻脉,血流不畅,故脉细涩。
(二)治疗 .
1.治则:活血化瘀.安冲止血。
2。方药:可选用失笑散、丹参泽兰饮、少腹逐瘀汤等加减。
(1)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妇人诸疾》):又名断弓弦散。适用于血瘀月经过多有以上主证者。 .
蒲黄 五灵脂各等分,为末,先用醋二钱,调熬成膏,再用水煎,食前热服原治心腹痛欲死,百药不效。
方中五灵脂通利血脉,散瘀上痛;蒲黄止血活血。二药合用,能活血行瘀.散结止痛,故主以上心腹疼痛诸证。其中蒲黄又有良好的止血作用,能广泛用于各种出血证,故本方亦可用于瘀血月经过多可加血余炭、茜草炭、益母草化瘀止血,乌贼骨安冲止血。如经色紫红,血块有光泽,或流出有热感.为热结血瘀.加丹皮、赤芍、大小蓟.炒槐花清热凉血、化瘀止血。兼见舌红无苔,或口干咽燥等阴虚津亏证候者可加沙参,麦冬、五味子、旱莲草以养阴生津止血。失血过多,兼见气短,乏力,怔忡,为失血伤气,加党参、白术、升麻以益气。
(2)丹参泽兰饮(《中医妇科治疗学.产后疾病、产后血崩》);适用于以上血瘀诸证,小腹胀甚于痛,气滞而血瘀者。
丹参 香附 延胡 焦艾 泽兰 赤芍 楂炭 炒黑豆
原治产后数日,恶露增多并有血块.面色黯黑胸腹胀满.小腹胀甚于痛,拒按,舌黯而润.脉象沉弦者。
方中丹参活血祛瘀,消症散结;泽兰、赤芍活血祛瘀止痛;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延胡行气活血止痛;炒山楂、炒黑豆活血止血;炒艾叶温经止血止痛。全方能活血消瘀,理气行滞+故主气滞血瘀之产后血崩。因气滞而致血瘀月经过多者,其病机与之相同,亦宜用本方施治。
3.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说》):宜于寒凝血瘀,月经过多.小腹冷痛者。
小茴香千 干姜 元胡 没药 当归 川芎 官桂 赤芍 蒲黄 灵脂
原治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而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痰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
方中小茴香、干姜、官桂温经散寒,通达下焦;元胡、没药行气活血、散瘀止痛;蒲黄,灵脂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当归、川芎为血中之气药,配赤芍活血行气.散滞调经。本方有温经散寒、活血祛瘀止痛之效,故主以上寒凝血瘀之少腹疼痛、胀满、积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证。亦宜于月经过多,证属寒凝血瘀者,用时可加焦艾,补骨脂以温冲止血。
[预后]
本病常因失血过多引起气血俱虚.严重影响健康.故应针对病因采取积极治疗,如病程过长,可发展为崩漏,而反复发作,则预后较差。
[结语]
月经过多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它以经量明显增多.而周期、行经期仍有一定规律为临床特征。由于短期失血过多,往往未能恢复而月经又潮,致使气血亏虚,严重影响患者健康,故应及时治疗。本病的发病机理,或因中气虚弱,血失统摄;或因热搏于血,迫血妄行;或因瘀血阻滞,血不归经。治法,行经期以止血为主.但不宜过用寒凉;以免凝滞气血。平时按虚、实、寒、热以治本,但不可过用温燥之品.以免动血耗血.如因中气虚弱者补气升阳摄血,实热动血者清热凉血止血,阴虚阳亢动血者滋阴清热止血,瘀血阻滞者活血化瘀止血。使气血安和,阴平阳秘为要。
月经过多在中医妇科学中是一个病症,在西医妇科学则仅仅是一个症状,可出现于生殖系统炎症、生殖系统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病中.还可以出现于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斑病、白血病等)、其他内分泌腺(肾上腺、甲状腺等等)疾病。因此.在诊治月经过多时,除辨证施治外.还应重视辨病.从而选择最佳的治法方药。对必需采取手术的,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以免延误。
[文献摘录]
《丹溪心法.妇人八十八》:“经水去多不能住者以三补丸加莎草根、龟板、金毛狗脊。。
“经水过多,四物去熟地加生地,或只加黄芩、 白术。”
《万氏女科.经水多少》:“经水来太多者,不问肥瘦,皆属热也,四物加芩连汤主之.....兼服三补丸。”
《医学入门.妇人门。经候》:“来多或日多五六日以上者. 内热血散也,四物汤加苍术。瘦人有火者,固经丸、肥人多痰者,清海苍沙丸。”
《傅青主女科》:“妇人有经水过多,行后复行,面色萎黄,身体倦怠,而困乏愈甚者,人以为血热有余之故,谁知是血虚而不归经乎2……血不归经,虽衰而经亦不少,……惟经多是血之虚,故再行而不胜其困乏.血损精散,骨中髓空.所以不能色华于面也。治法宜大补血而引之归经。”
《妇科玉尺》:“经水过多不止,平日肥壮,不发热者.体虚寒也。”
“经水过多不止,平时瘦弱.常发热者,由火旺也”。
“妇人四十九岁.经当止,今每月却行过多.及五旬外,月事比少时更多者,血热或血不归经也。”
月经过多系由气虚、血热使冲任不固,或因瘀血内阻,血不归经,致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的月经病。相当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诊断依据
1.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增多,在50ml以上,或时间超过7天。
2.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排除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疾病。
3.排除血小板减少症及凝血机制障碍所致的月经过多。
证治概要
月经过多的病位在冲任。其致病原因有体质虚弱,饮食劳倦,过食辛辣,热病耗阴,房劳伤精等。其病机关键在于或因中气虚弱,血失统摄;或因热搏于血,迫血妄行;或因瘀血阻滞,血不归经。在辨证时,重在月经的期、量、色、质,结合脉证,辨其寒热虚实。治疗大法,经期以摄血止血为主,目的在于减少血量,防止失血失阴。平时宜安冲固冲以治本。
分证选方
一、气不摄血证
[主症] 月经来量多,色淡红,质清稀。或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肢软无力,或小腹重坠,舌淡,脉细。
[治法] 补气摄血。 .
[常用方] 举元煎(《景岳全书》)。
人参、炒白术各9g,炙黄芩15g,炙甘草、炒升麻各6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如正值经期量多,加阿胶、焦艾叶、乌贼骨、炮姜以固涩止血。
2。经期过长,日久不断,加炒蒲黄、益母草,以活血止血。
3.腰腹冷痛,加续断、补骨脂、艾叶补肝肾,固冲任,温经止痛。
[按语]
1.本方益气升提作用较为明显,经期出血多时,应加入止血药物。
2.本方具有提高机体应激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加平滑肌张力以及抗菌消炎等作用。
3.据报道,应用举元煎合二至丸加减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41例。每日1剂,分2次服。如出血如崩之重症,则每日2剂频服,待出血稍缓,改每日1剂。结果:痊愈30例,显效6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
[参用方]
1.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黄芪30g,酒当归6g。上为粗末。加水300ml,煎至150ml,去滓温服。每天清晨空腹,晚食前各1次。功用:补气摄血。主证:月经过多属气不摄血而致血虚者。
2.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炒白术30g,生黄芩18g,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各24g,生白芍12g,海螵蛸12g,茜草9g,陈棕炭6g。水煎,调五倍子末15g,温服。每日2次。功用:益气健脾,固冲摄血。主治:妇人冲脉不固,血崩或月经过多,色淡质稀,心悸气短,舌淡,脉细弱或虚大者。现代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屑气虚者。据报道:用固冲汤加减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31例。肝肾阴虚者19例,加女贞子、旱莲草,治愈17例,有效2例;脾肾阳虚者8例,加仙灵脾、杜仲、首乌,治愈6例,有效1例,无效1例;血瘀型4例,加当归、丹参、三七,治愈2例,有效1例,无效1例。三型共计治愈率80.6%,总有效率为93.5%。
二、血热内扰证
[主症] 月经来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粘,或有小血块。常伴心烦口渴,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凉血,固经止血。
[常用方] 固经丸(《丹溪心法》)。
炒黄芩、炒白芍、炙龟甲各30g,炒黄柏9g,椿根皮3g,香附7。5g。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g,空腹时用温酒或白开水送服。每日2—3次。
[辨证加减]
1。经血夹有瘀块,舌有瘀斑者,去白芍、炙龟甲,加丹皮、茜草以凉血化瘀。
2.若兼阴虚,舌红少津者,加生地黄、麦冬、知母,以养阴清热,或改用保阴煎。
3.若因慢性盆腔炎所致月经量多者,可加用红藤、败酱草以清热利湿固经,或改用滋阴清营汤。
4.若有以上血热主症,又伴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或心悸少寐等,乃失血伤气耗阴,气虚血热之象。当凉血止血,益气养阴,可去香附,加黄芪、生地黄等,或改用安冲汤。
[按语]
1。气血虚弱者慎用,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2.本方原无方名,据《丹溪心法》卷五补。
3.据报道:本方具有抗菌、抗炎、抗变态反应,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官炎症,人流术后月经过多等。
4.据报道:应用本方加五灵脂、蒲黄炭、茜草炭等药治疗人流术后月经过多80例,每日1剂,水煎500ml,分2次服用,疗程20~30天。结果:痊愈42例,好转30例,无效8例。
[参用方]
1.当归龙骨丸(《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当归、芍药、黄连、槐实、炒艾叶各15g,龙骨、黄柏各30g,茯苓15g,木香7.5g。上为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每次30~40丸,食前温开水送下,每日3—4次。功用:清热凉血,调冲止血。主治:妇人月事失常,经水过多。
2.滋阴清官汤(《实用妇科方剂学》):炙龟甲15g,炒黄柏15g,炒白芍9g,大蓟、小蓟各12g,紫草9g,败酱草15g,炒蒲黄9g,椿根皮、白及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凉血清宫,利湿固经。主治:慢性盆腔炎所致月经量多属血热者。
3。安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炒白术、生黄芪、生龙骨、生牡蛎、生地黄各18g,生杭菊9g,海螵蛸12g,茜草9g,川断12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凉血止血,益气养阴。主治:血热气虚之月经量多。
三、瘀滞胞宫证
[主症] 经来量多,或多时不净,色紫黑,有血块或伴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 化瘀止血。
[常用方] 加味失笑散(《实用妇科方剂学》)。
炒当归、赤芍、白芍、制香附、五灵脂各lOg,蒲黄lOg,茜草30g,大蓟、小蓟各12g,益母草30g。水煎服,每日1剂。
1.若见舌红无苔,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自汗盗汗等阴虚症状者,酌加沙参、麦冬、五味子或女贞子、旱莲草等。
2.血瘀性痛经、慢性盆腔炎等病证,可见经行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血块,小腹或少腹胀痛,或经间排卵期少腹胀痛,腰酸,胸闷,烦躁少寐,口渴不欲饮,脉弦,舌红或舌边有紫瘀点,需加广木香、延胡索、丹皮、山楂等行气活血之品。
3.若出血量多如崩,血块暴下,为瘀血较重,酌加血竭化瘀止血,或可改用血竭生化汤。
4.若兼见经血色鲜红,便难尿黄,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数,为血瘀夹血热,酌加马鞭草、丹皮等,以清热化瘀止血,或与四草汤合用。
[按语]
1.方中五灵脂、蒲黄有“生用化瘀,炒则止血”之说,故生炒合用,既能化瘀,又可止血。
2。据报道:失笑散及其加味治疗崩漏113例。结果:治愈93例,好转15例,无效5例,治愈率82.3%,好转率13.3%,总有效率为95.6%。
[参用方]
1.血竭生化汤(《千家妙方》):血竭4.5g,大黄炭、延胡索各9g,血余炭、赤芍、失笑散各9g,丹参15g,当归炭24g,藕节30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化瘀止血。
主治:子宫内膜增殖症所致月经量多如崩,血块暴下。
2.桃红四物汤(《中医妇科治疗学》):生地黄12g,当归尾、赤芍各9g,川芎、桃仁、红花各6g,丹皮、五灵脂各9g。水煎,空腹服,每日1剂。功用:凉血化瘀止血。
主治:月经过多,夹有血块,色红稠粘,属瘀血内阻夹有血热者。
3。四草汤(《实用妇科方剂学》):马鞭草15g,鹿衔草30g,茜草、益母草各15—30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热化瘀止血。主治:月经过多属于瘀血夹血热者。
疗效评定
1.治愈:经量恢复正常,能维持3个月以上。
2.好转: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期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3。未愈:月经周期、经量无变化。
月经周期和持续时间基本正常,月经血量较常量明显增多,或经量超过lOOml,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月经过多。常与周期、经期异常并发,如先期量多、后期量多、经期延长伴经量过多。故治疗时应参考有关合并症综合施治。本病可见于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肥大、子宫肌瘤等。
月经过多,最早见于《金匮要略》,称“月水来过多”。《丹溪心法》将月经过多的病机分为血热、痰多、血虚,奠定了月经过多辨证论治的基础。明清医家对本病的论述较多,各有卓见,丰富和发展了月经过多的诊治理论与经验。《证治准绳.女科》认为“经水过多,为虚热,为气虚不能摄血”,可谓抓住两大纲领。《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根据经血的质、色、量、气味及带下特点,辨别月经过多的寒热虚实,则更为周详确当。
[病因病机]
常见的病因有气虚、血热、血瘀。总的致病机理为病理变化影响冲任的功能而致病。气虚则统摄失权,冲任不能制约经血;血热损伤冲任,热邪迫血妄行,经血流溢失常;瘀血停聚,积于冲任,新血不得归经而妄行;肾阳不足,胞宫失于温煦,气化不足,无力摄血,亦致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致崩漏。月经过多也可能与月经先期、后期、痛经等同时出现。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肥大、子宫肌瘤等常出现月经过多。人流术后、安置宫内节育器后也可能引起月经过多。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病史 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注意月经过多与月经周期、经期的关系,。经量、经质、经色的变化,及环境改变、情绪影响、所服药物、治疗经过等。
2.临床表现 主要是经期血量明显增多,月经周期和经期基本正常。人流术后,安放宫内节育器后最初几个月内,可能会出现月经过多。
3.妇科检查 内外生殖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或有子宫增大,或可触及肌瘤结节,无妊娠并发症。
4.辅助检查
(1)B超检查:了解子宫大小,有无肿物。
(2)宫腔镜检查:明确有无子宫内膜息肉和粘膜下肌瘤。
二、鉴别
1.崩中 月经过多者常连续发生,每月血量都多,持续3—7天自止。崩中者则多见月经周期紊乱,出血往往不能自止,或崩与漏交替。若既往月经血量正常,而于非行经期,突然下血量多如注,不能自止,则属崩中。
2.流产 早期自然流产,尤其孕后1个月即流产,《叶氏女科证治》称“暗产者”,其下血量较以往增多,且伴有下腹酸痛,经检查有胚胎组织排出,可资鉴别。
[辨病论治]
本病可见于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及子宫肌瘤患者,辨证多呈虚实并见,或虚中夹瘀,故治疗上常以补气化瘀或养血化瘀为法,且止血不宜留瘀。
1.经验方(《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
组成:益母草30g,贯众炭15g,茜草12g,生山楂15g,炒红花lOg,旱莲草30g,生地榆30g,藕节30g,三七粉3g(另冲服)。
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子宫肌瘤患者,于月经第2天服此方3剂,能减少出血,缩短行经时间。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炭、升麻。热象重者,加黑条芩、黑栀子、黄柏炭。偏寒者加炮姜炭、艾叶。腹痛重者加元胡、五灵脂。血虚者加白芍炭、熟地炭、阿胶。若系放环出血或子宫内膜炎,加金银花炭、黑条芩、败酱草、白芷。
2.参茜固经冲剂(《新药品种资料汇编》)
组成:党参、地黄、槐米、茜草等。
功效:益气养阴,滋肝健脾,和血固经。
主治:用于气阴两虚夹有瘀阻的月经过多症,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放置宫内节育器后引起的月经过多。证见:经前心烦、口干、便秘、疲劳、面色少华,脉细数或细弦等。
药理实验证明,本药在高浓度时,对离体大鼠子宫有收缩作用,对在体大鼠子宫具强直收缩作用,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用法:开水冲服,1次50g,1日2次,经前1周开始,至经净为止。
不良反应:个别病例服药后有胃部不适感。
[急症处理]
参见崩漏及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以经量多为特征,重在辨经色、经质,结合全身表现及舌苔脉象。一般经量多、色淡、质稀,气短乏力,面白脉虚,属气虚。量多、色鲜红或紫红稠粘,唇红口干,便结尿黄,舌红脉数,属血热。量多、色黯有块,伴小腹疼痛,舌紫脉涩,属血瘀。量多、色黯红或淡红、质清稀而有血块,伴形寒畏冷,小腹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多属虚寒。
二、治疗原则
月经过多的治疗,重在止血固经,因其病因病机不同而辨证施治。气虚者,治宜补气摄血固冲。血热者凉血清热止血。血瘀者,宜活血化瘀止血。虚寒者,宜温经摄血。在此基础上,选加相应止血药,有助于减少出血。如有的医者主张,凡血热量多,在经期用药时加入马齿苋、益母草炭均能缩短经期、减少出血量。因为马齿苋和益母草均有较强的促使子宫收缩作用,服后由于子宫收缩增强,使子宫内膜迅速脱落,小血管闭塞,所以经期缩短出血量少。有人报道,马齿苋的促宫缩作用超过麦角,因而一切子宫出血用之皆效。
三、分型论治
1。气虚证
(1).临床见证: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面色咣白,气短乏力,小腹绵绵作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气虚下陷,冲任不固,经血失约,故经量多而气短乏力。气虚火衰,阳气不布,则经淡质稀,面白无华,小腹空坠,绵绵作痛。舌淡苔薄、脉细弱亦属气虚之候。
(2)辨证依据:
①经量多,色淡质稀,面白气短乏力。
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③平素体虚,或有脾胃受伤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①举元煎(《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黄芪、升麻、白术、甘草。
方中参、芪、术、草补中益气,升麻助黄芪举陷升阳,气升则血升,不治血而自有摄血固冲之力。血多如注者,加阿胶、乌贼骨、茜草、益母草,促使子宫收缩,缩短经期,减少血量。小腹冷坠者,加艾叶、炮姜以暖宫止血。
②经验方(《中国当代中医名人》)
组成:生黄芪50g,当归lOg,海螵蛸40g,茜草lOg,生地榆50g,山萸肉20g。
功效:补气养血,止血固脱。
主治:气虚崩漏,或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血色淡红,质清稀。
用法:加苦酒(食醋)30ml,水煎,日服3次,一般服用2—4剂即可止血。
本方为当归补血汤、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地榆苦酒煎三方合用,加补益肝肾之阴,又能收敛即将散失之阳的山萸肉而成。“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故重用黄芪以益气摄血。
兼见心悸怔忡者,加生龙骨30一50g、生牡蛎30一50g。
③八珍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主治: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月经过多。
用法:口服,水蜜丸1次6g,大蜜丸(9g重)1次1丸,1日2次。
2.血热证
(1)临床见证:经来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粘稠,或有小血块。伴有心烦口干、身热面赤、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脉数。
热盛于内,血海不宁,迫血妄行,则经来量多。热灼经血,则经色鲜红,热愈盛则色愈深,甚或煎血而成块。热扰心胸,伤津耗液,则心烦口渴,面赤尿黄,舌红脉数。
(2)辨证依据:
①经血量多,色红稠粘,面赤心烦,口渴尿黄。
②舌红,苔黄,脉数。
③阳盛体质,或嗜食辛辣,或过服温热药物,或有感受热邪病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①保阴煎(《景岳全书》)加地榆、槐花
组成: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地榆、槐花。
方中熟地、生地、山药、白芍养阴生津;地榆、槐花清热凉血止血;黄芩、黄柏苦寒泄火,清热止血。现代研究表明地榆确有明显的止血作用。地榆水提取物可使出血时间明显缩短。地榆中的鞣质类物质具有很强的止血作用,其机理是由于增加血小板的活性。槐花能缩短出血时间和减少出血量。其止血作用,可能系其所含鞣质有关;或许与其所含芦丁收缩末梢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括约肌有关;也可能系所含芦丁改善了毛细血管脆性及异常的通透性有关。
大便秘结者,加知母、大黄泻火通便,更能加强止血作用。口燥咽干者,加沙参、麦冬以助养阴生津之力。若外感热邪,多加金银花、桑叶、鱼腥草。化火成毒,症见发热恶寒,少腹硬痛拒按者,酌加败酱草、红藤、蒲公英等以清热解毒。
②清热止血汤(长春中医学院陈玉峰方)
组成:炙龟甲25g,炒黄柏15g,炒白芍20g,炒香附lOg,炒黄芩15g,炒椿皮25g,烤海螵蛸20g。
适应证:血热经漏。出血量多,色深红,面赤口干,烦躁少寐,舌质红,苔黄或少苔,脉洪数。
证因肝郁化火,阴液耗伤,血失所藏而致,治宜平肝清热,固经止血。方中龟甲、黄柏、白芍平肝滋阴,香附理气调经,黄芩、椿根皮、海螵蛸清热固经。以上诸药均炙成炭,既可清热平肝,又增止血之力,故收事半功倍之效。
③断血流颗粒(《新药品种资料汇编》)
功效:凉血止血。
主治:用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产后出血,子宫肌瘤出血,尿血,便血,吐血,咯血,鼻衄,单纯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用法:开水冲服,1次6.5g,1日3次。
3。血瘀证
(1)临床见证:经血量多,紫黑有块,伴小腹疼痛拒按,舌质黯红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瘀阻胞宫,新血难安,则经血量多,持续难净,且紫黑成块。经络受阻,胞脉不利,则小腹疼痛拒按。舌脉亦为血瘀之征。
(2)辨证依据:
①经血量多,紫黯有块。
②小腹疼痛拒按。
③舌紫黯,脉细涩。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活血化瘀,调经止血。
①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益母草、血余炭、茜草
组成:蒲黄、五灵脂、益母草、血余炭、茜草。
前二味相须为用,有活血止痛,散瘀止血之功。加益母草、血余炭、茜草活血祛瘀止血。’有止血而不留瘀之效。现代研究表明,蒲黄有促凝血作用。蒲黄煎剂及生蒲黄口服,均能缩短凝血时间。有人认为异鼠李黄素等是蒲黄缩短血液凝固时间、呈止血作用的有效成分。实验研究证明:益母草对子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益母草兴奋子宫的有效成分是含在叶部的益母草碱,它可使不规则自发性收缩的子宫变成有规律的收缩。
②经验方(《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
组成:黄芪9g,桂枝9g,茯苓9g,丹皮9g,桃仁9g,赤芍9g,三棱9g,莪术9g。
主治:子宫肌瘤或合并月经过多者。
③桂枝茯苓胶囊(《连云港康缘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功效:活血化瘀,缓消症块。
主治:用于妇女血瘀所致下腹宿有症块,月经量多或漏下不止,血色紫黯,多血块,小腹隐痛或腹痛拒按,舌黯有瘀斑,脉涩或细。
用法:口服。1次3粒,1日3次,饭后服。经期停服,疗程3个月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偶见药后胃脘不适、隐痛,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其他疗法]
耳针疗法
主穴:肾、子宫、附件、盆腔、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卵巢。
配穴:膈、肝、脾、心、腰痛点。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将王不留行籽置于0。5Cm早×0.5cm。胶布上,贴压于穴位上,主穴必贴,配穴随证选用。每次只贴一侧,左右交替。嘱病人每日按压3—4次,每次10一15分钟,以能耐受为度。隔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中国针灸配穴疗法》)
[预防与调护]
参见月经先期、先后无定期及崩漏等有关章节。
[疗效判定]
治愈:月经周期、经期、经量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消失,停药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
显效:月经周期、经期正常,经量较治疗前减少1乃,或少于lOOml,其他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停药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
有效:月经周期、经期正常,经量有所减少,其他症状较治疗前减轻。
无效:治疗后经量未减少,其他症状无明显改善。
月经的周期、经期基本正常,月经量较常量明显增多者,称为月经过多,又称“经水过多”。一般认为月经量以30—80ml为适宜,超过lOOml为月经过多。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引起的月经过多(如黄体萎缩不全)或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肥大症等引起的月经过多。计划生育手术后引起的月经过多,也可参照本病治疗。
《金匮要略》温经汤条下有“月水来过多”。经水过多一词,最早见于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以四物加黄芩、白术治“妇经水过多”。《丹溪心法》指出病机有:血热、痰多、血虚。《万氏妇人科》强调“经水来有多者,不论肥瘦皆屑热也。”《女科准绳》则认为其病机为虚,“经水过多,为虚热,为气虚不能摄血也。”《傅青主女科》则云:“妇人有经水过多,……人以为血热有余之故,谁知是血虚而不归经乎。”而《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依据经血的质、色、味以及带下的特点,辨月经过多的寒热虚实。《沈氏女科辑要》认为血瘀也是本病的病因,“不调则经血不出,新血误行……。”
(主要病机]
月经过多的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导致本病的病因则有气虚、血热、血瘀和虚寒。气虚则血失统摄,血流无度;邪热则扰动血海,迫血妄行;、瘀血内阻冲任,则血不归经;寒则血凝,阻滞冲任胞宫;均可致冲任不固而引发本病。
现代研究认为,黄体萎缩不全,雌孕激素不能迅速下降,子宫内膜脱落不全,可致月经量增多.也有研究认为,月经过多与子宫内膜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子宫内膜的闭合和凝血过程受到抑制有关,其中可能与子宫局部前列环素(PGI。)及血栓素A。(TXA。)升高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结合妇科检查或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1)病史:注意有否计划生育手术史、内分泌疾病和血液病史等。
(2)临床表现:月经量明显增多,但周期、经期基本正常。病程长者多伴有贫血症状.
(3)妇科检查: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盆腔器官可无器质性病变。而子宫肌瘤等疾病引发者妇检多有阳性体征。
(4)辅助检查:基础体温、卵巢功能测定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诊断有参考意义;诊断性刮宫有助于明确诊断。B超盆腔检查可发现器质性病变。
2.鉴别诊断
(1)崩中:月经过多每为连续发生,经量增多,但周期、经期基本正常.而崩中则五月经周期性,往往不能自止,常与漏下交替出现。
(2)流产:早期自然流产者,尤其是孕后不久而流产者(即暗产),其下血量多,且伴有腹痛,结合病史、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
(3)要与其他引起月经过多的疾病鉴别,如血液病、妇科恶性肿瘤等。
(因、证、辨、治]
月经过多的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证候有虚有实,有寒有热。而月经的色、质、舌脉以及伴随症状则是辨证的关键.
本病以经血量多为主证,若质清稀、色淡,多属气虚;质粘稠、色鲜红或深红,多属血热;紫黯有块,伴经行腹痛者,多属血瘀;质稀、色淡黯、夹有血块,伴腰膝冷痛者,多为虚寒.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止血调经。应根据经时与平时的不同区别对待,在经期出血多时,侧重辨证止血,止血之法依病机而立,经后则宜辨证治本,或健脾益气,或清热凉血,或化瘀导滞;或温阳散寒。总之宜标本兼顾,依病势分清主次而施治。
1.气虚证
病因病机 素体气虚,或思虑不解,或饮食失节,或大病久病,损伤脾气,中气不足,冲任失固,血失统摄,以致经行量多。
主要证候 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面色咣白,神疲体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舌淡苔薄,脉细弱或缓。
辨证依据 有素体虚弱或脾胃虚弱病史;月经量多,经色淡、质清稀、面色咣白、气短乏力;舌淡、脉细弱或缓。
治法 补气升提,固冲止血。
方药 安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白术、黄芪、生龙骨、生牡蛎、生地、白芍、海螵蛸、茜草根、续断)加升麻。
经行有块或伴痛经者,加泽兰、三七、益母草;兼头晕心悸者,加熟地、首乌、五味子.
2.血热证
病因病机 素体阳盛,五志化火,或恣食辛辣,或感受热邪,热伏血海,扰动胞宫,迫血妄行,而致月经过多。
主要证候 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粘稠,身热,口渴饮冷,心烦多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依据 有素体阳盛,或五志化火,或恣食辛辣,或感受热邪史;月经量多、色红、质稠、身热、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药 保阴煎(《景岳全书》生地、熟地、黄柏、黄芩、白芍、山药、续断、甘草)加地榆、仙鹤草、槐花。
若经血粘稠有臭味,或平素黄带淋漓,下腹坠痛者,加贯众、银花藤、败酱草;口干渴甚者,加天花粉、麦冬、玄参。
3。血瘀证
病因病机 素体抑郁,或忿怒过度,气滞而致血瘀;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感受外邪或不禁房事,瘀血内停;瘀阻冲任,血不归经以致月经过多.
主要证候 经行量多,色紫黯,质稠有块,小腹疼痛,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有力。
辨证依据 素有肝气郁结史,或经期产后不洁房事史;经血多、紫黯有块、小腹痛;舌紫黯有瘀点、脉涩。
治法 活血化瘀,调经止血。
方药 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当归、熟地、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加三七、益母草、茜草根。
经行腹痛甚者,加延胡索、香附;兼口渴心烦者,加黄芩、黄柏、麦冬。
4。虚寒证
病因病机 经行产后,风寒乘虚而犯子门胞宫,日久不去,寒阻气机,凝结胞宫,血不循经;或肾阳不足,虚寒内生,阳气不布,封藏无权,而致经血量多.
主要证候 经行量多,色淡黯有小血块,腰膝酸冷,小腹冷痛,四肢不温,平素带下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迟.
辨证依据 有肾阳不足或感受寒邪史;月经量多、色淡黯有小块、腰膝冷痛、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迟。
治法 温经散寒,止血调经。
方药 温经汤(《金匮要略》):当归、川芎、白芍、甘草、人参、桂枝、吴茱萸、丹皮、阿胶、半夏、麦冬、生姜。
肾阳虚明显者,加附子、艾叶。
(多种疗法)
l。效验方
(1)--稔汤(《罗元恺论医集》):岗稔根、地稔根、续断、首乌、熟地、阿胶、桑寄生、党参、炒白术、赤石脂、炙甘草。
功用:滋肾固气涩血
适应证:月经过多反复发作者。
(2)固经汤(经验方):白芍、桑叶、黄芪、党参、山药、炒白术、玄参、地骨皮。
功用:滋阴益气,凉血止血。
适应证:气虚血热之月经过多。
2.中成药
(1)宫泰冲剂
功用:益气、养阴、化瘀。
适应证:月经过多属气虚血瘀、阴虚血瘀者。
(2)益母草膏
功用:化瘀止血。
适应证:月经过多夹血瘀者。
3.食疗方
(1)莲藕花生猪骨汤:莲藕500g,花生lOOg,猪骨500g,红枣10个。
(2)当归炖乌鸡汤:当归20g,枸杞子20g,雌乌骨鸡1只(约500g)。
4.灸 法 直接灸隐白、大敦、每次5一7壮,同时悬灸足三里、神厥,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
(中西医应急处理)
月经过多未及时治疗或失治、误治,病情可发展为崩漏,或重度贫血。经期大量出血时,宜紧急措施处理。
1.一般疗法
(1)针灸:针刺断红穴(握拳第二掌指关节凹陷处);针三阴交、血海、中极,中等强度刺激.灸大敦、隐白、足三里。
(2)田七末3g或云南白药1g冲服,每4小时1次。
(3)丽参注射液4—10ml加入50%葡萄糖40ml中静脉注射。
(4)酚磺乙胺500mg肌肉注射或氨甲苯酸0。2—0.4g加入50%葡萄糖40ml中静脉注射。
(5)缩宫素10U肌肉注射。
2。刮宫术 对更年期妇女,出血较多时,应常规行诊刮术,既能止血又可了解有否恶性病变.对已婚妇女,为了解病因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行诊刮术。对未婚女性,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无效时,经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后,可考虑诊刮术。
(预防和护理]
1。调情志,避免精神刺激。
2.注意饮食调理,少食辛辣温燥或生冷之品.
3。经期产后注意休息,避免过劳;注意阴部卫生,避免冒雨涉水;经期产后禁止房事。
4.病后要坚持治疗至痊愈,以图巩固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一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治 愈 经量恢复正常,维持3个月以上。
2。好 转 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期正常,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3.未 愈 月经周期、经量无变化。
(现代研究报道]
1.月经过多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俞瑾等通过研究表明,月经过多者的子宫内膜及经血中的TXB。(血栓素A。的代谢产物)水平明显升高;而局部PGE,的水平,阴虚者降低,气虚者升高;经血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OP)明显升高,经宫泰治疗后,局部了XB。、FOP降至正常水平,局部PGE。水平低者能升至正常,而高者亦能降至正常水平。提示中成药宫泰可降低局部血小板凝聚和血粘度、或轻微血栓现象,而影响子宫及血管壁平滑肌,使局部螺旋动脉等小血管断端的凝血块纤溶现象减少而止血。姜存华等认为,上环后月经过多主要同子宫内膜异常有关,三宝止血粉(三七、阿胶、白及)能促进和修复子宫内膜而达到止血的目的。丁玎等报道太子产宁糖浆能升高失血动物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并能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故用于治疗月经过多取得良效。
2。关于月经量的测定方法 现用碱性正铁血红素比色法测定月经血量的方法,较简便、准确、实用.该法灵敏度高,可测得0.1ml以下的经血,误差在5%以下,多种材料的回收率差别在5%左右,不受生殖道分
泌物的影响,经血垫可在室温下保存1个月而不影响测量结果,明显优于其他方法。